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18

  佛言:如是!如是!須菩提!不可說義無增無減。菩薩摩诃薩習行般若波羅蜜,有方便力故,不作是念:我增般若波羅蜜乃至增檀那波羅蜜。當作是念:但名字故,名檀那波羅蜜。是菩薩摩诃薩行檀那波羅蜜時,是心及善根,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相回向;乃至行般若波羅蜜時,是心及諸善根,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相回向。

  

  這一科的大意,我昨天說過,是就:不增減義明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這一大科的大義就是這樣意思。按這個不增不減的道理,你成功了,你修成功了,就得無上菩提了,是這樣意思。這是得果,前邊講過去一段是修因,現在說得果。

  

  這一段文,昨天講過那一段是須菩提尊者難問佛:是不增不減,怎麼能夠得無上菩提呢?因爲得無上菩提,需要福德、智慧增長圓滿了,這些煩惱、業障完全消除了,就是減。這樣子損之又損之,以至于無損,這一切的功德,增長又增長,一直到究竟圓滿,這就是有增有減而後得無上菩提的。現在說不增減,不增減怎麼能夠成佛呢?這是昨天講過去的:須菩提尊者難問佛的意思。但是後來佛回答就是:要不增不減才能夠得無上菩提。

  

  所以「佛言:如是!如是!」佛就承認須菩提說的話:不增不減,那是不能得無上菩提,說的對!但是還有另外的道理:「須菩提!不可說義,無增無減」。在緣起法上來說,因緣生法上說,是有增有減的。有的時候,這個人精進勇猛了,他就向前進步;如果他懈怠放逸了,他就向後退,就是有進步、也有退轉,有凡夫、也有聖人,這些因緣生法,這些事實是有的。但是現在是說這個不可說義是無增無減,這個地方要說清楚,是約不可說義說無增無減的。不可說義,前面說不可說什麼?即是空的意思,這不可說義是無增無減的。

  

  「菩薩摩诃薩習行般若波羅蜜,有方便力故」,這個菩薩他修行般若法門的時候,他有這微妙的智慧力量。「不作是念:我增般若波羅蜜」,他──菩薩修學無量無邊的功德,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功德就是般若,所以他先提出來。修行般若波羅蜜的時候,他因爲有智慧,他「不作是念」,他心裏不這樣想:我增般若波羅蜜──我的智慧很大很大了,他不這麼想的。「乃至增檀那波羅蜜」,我做了很多布施的功德──他不這麼想。我持戒很清淨、我很精進、我很有高深的禅定、我能夠忍辱──菩薩不這麼想。他有這個功德,但是不這麼想,菩薩的這個智慧力量是這樣子,這和我們凡夫的習慣不同。我們凡夫的習慣要宣傳自己的功德大,要這樣宣傳,而菩薩不是,菩薩不這麼想。

  

  那麼他怎麼想呢?他是「當作是念:但名字故,名檀那波羅蜜」,這個檀那波羅蜜只是有這個名字,就是那個假名字,名字叫做檀那波羅蜜,而實在內容都是畢竟空的,所以只有個名字叫做檀那波羅蜜,是這麼意思。「但名字故,名檀那波羅蜜」。

  

  「是菩薩摩诃薩行檀那波羅蜜時」,這底下解釋:爲什麼只有名字,而沒有真實的功德呢?我做了很多的功德,應該有功德嘛!怎麼能說只有假名字,沒有功德呢?「是菩薩摩诃薩」他在修行檀那波羅蜜的時候,他能夠積聚很多很多的財富來救護一切衆生;他能積聚、學習很多的佛法來教導衆生,這都是檀那波羅蜜。這個時候「是心及善根」,這個心就是他的動機,他的動機要救護一切衆生的苦難。衆生在生死裏流轉,都是沒有智慧,非常的愚蠢,明明是個陷阱、是個火坑,也向裏面跳,衆生就是這樣子。這個菩薩發慈悲心來救他,用般若波羅蜜來救護他,教他有智慧,教他有眼睛,有眼睛就不往火坑裏跳了,是這個意思。這個動機就是這樣救護衆生的。

  

  「善根」,他修行檀波羅蜜波、戒波羅蜜、忍波羅蜜、精進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這些善法,做這種事情,不是只是有個動機,不是但是有個利益衆生的心,他也有利益衆生的行動,用六波羅蜜來救護衆生、來利益衆生的,而這些行動即是善根。這些動機、和他由動機發動出來的利益衆生的事情,「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相回向」,就同于無上菩提的相貌去回向去,這樣子。乃至行般若波羅蜜的時候,「是心及諸善根,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相」去回向去,這樣回向。

  

  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何等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?

  

 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究竟是什麼呢?什麼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?

  

  佛言:一切法如相,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
  

  這時候,佛就回答須菩提的問。這「一切法如相」,我們解釋過,就是一切法的空相,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。一切法自性空,一切因緣生法它的本性是無所有的,無有少法可得的。無有少法可得嘛,那個不可得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相貌。這樣意思呢,我們通常翻譯的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是無上正等正覺,是個大智慧。現在說一切法如相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這個也等于是這樣說,說這個我們的身體的色受想行識也是如相,一切法都是如相,就是這樣意思。因爲一切有爲法本性都是空的,這空就是一切法相,但是這樣子就是佛境界了。唯獨佛的智慧才能圓滿的、究竟的通達了如義,才通達這個如義的。其他的一切衆生,像阿羅漢也能夠覺悟諸法如,乃至菩薩也覺悟諸法如,但是沒有佛那麼圓滿、那麼樣的究竟。所以現在說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相是如相、如義,是這樣的,這裏是這樣的意思。

  

  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何等是一切法如相,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?

  

  「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」須菩提對佛說,「何等是一切法如相」呢?「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?

  

  佛告須菩提:色如相,受、想、行、識如相,乃至涅槃如相,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;是如相亦不增不減。須菩提!是菩薩摩诃薩不離般若波羅蜜,常觀是如法,不見有增有減。以是因緣故,須菩提!不可說義無增無減,檀那波羅蜜亦不增不減,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增不減。須菩提!菩薩摩诃薩以是不增不減法故,應般若波羅蜜行。

  

  「佛告須菩提:色如相,受、想、行、識如相,乃至涅槃如相,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是如相亦不增不減」,現在把這個義說明白了。說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如相,就是一切法如相。什麼一切法如相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呢?佛告須菩提:色的如相、受想行識的如相,乃至涅槃如相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這樣講。

  

  我那一天,我說了一件事,我現在想要再說一遍。我就是說那個十二因緣,十二因緣是:觸緣受、受緣愛、愛緣取、取緣有、有緣生、生緣老死。這個「觸緣受」,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相觸、相接觸的時候。接觸的時候,我們心裏面就有感覺了,或者感覺到苦惱、或者感覺到快樂、或者感覺也不苦不樂,那麼就觸緣受。

  

  「受緣愛」:受了以後,心裏面就有了愛心,這個美妙如意的這種受,就生愛著心。「喔!我能夠取得,我要占有它。」是這樣子;那個不美妙如意的事情、憎惡的事情,遠離、遠離、遠離,就是希望它遠離;那麼不苦不樂的,那麼也不感覺……那味道也感覺不好,也不願意要;就是要追求這個美妙如意的這種受,那麼也就是愛。

  

  「愛緣取」:這個愛若發展、繼續地發展哪!不能到此爲止的,沒這一天。繼續的發展,就是無邊無際的呀!那叫做取,就是愛增長,叫做取。

  

  「取緣有」:這個愛和取是指煩惱說的,其實這個愛同時也就是有瞋的,愛和瞋是離不開的,是不相離的。不相離,就會有行動的;有了愛取的時候就會有行動,所以愛緣取、取緣有,就有了業力。

  

  有了業力,這個話還有一點事情。就是什麼呢?你創造一種事情的時候,成就了一種力量,但是力量還不一定能夠招感果報。這個招感果報一定要達到一個程度,那個力量要達到一個程度才可以;如果沒有達到的時候,就不能夠得果報。所以這個愛緣取,就是煩惱增長廣大,你創造的業力也就是廣大起來了,那就「有」──將來也有果報了,就會有果報了,這就表示這個業力達到程度了。譬如說有的人做功德,很歡喜做功德,做完了功德後悔了,那麼這個功德的業力能不能得果報?不一定了,就是打折扣了。這個人若是造了罪,造完罪的時候,心裏後悔了,那麼這個罪業得不得果報也不一定了,這個有這種變化。現在說「有」,就是達到這個程度了,他會有果報了。

  

  「有緣生」:「有」是因爲這個業力夠力量了,會得果報。什麼時候得果報呢?就是現在的這個果報結束了。譬如說現在我們是人,這個身體是我們的主要的果報,這果報結束、死掉了。死掉了,前一剎那死了,後一剎那就得果報了,就得果報了。

  

  得果報這個事情也有一點問題,就是什麼事情都是因緣生法,不一定一下子因緣就具足了,不一定,所以中間有一個緩沖的地方,就是中陰身。中陰身是──胎、卵、濕、化,四生,他是化生,就是無而忽有。那麼這個中陰身,他前一剎那這個色受想行識老病死、結束了,次一剎那這個中陰身就出現了。這中陰身就是果報,就是果報;但還不是正式的果報。

  

  譬如說是要做牛,人死了以後,他要做牛,不是立刻就做牛了,就是先有這個中陰身,這個中陰身就和牛一樣;譬如這個人將來是做人,這個中陰身就和人一樣。所以這個中陰身就是果報的前相──那個果報的具體而微的那一個境界,他不是正式的果報,但是與果報相似;譬如說這個人若是死掉,做老鼠的話,那個中陰身就像老鼠那樣子,就是相似──與你所得的果報是相似的。那麼,這個中陰身他就去……中陰身好像有天眼通似的、也好像有神足通似的,他就老是想要去投胎、去得果報。他如果是……好像有天眼通一樣,不論有多遠,他一看見那個地方了,很快的就到了,所以像有神足通似的,高山大海都不能障礙的,佛菩薩也不能障礙,說:「你不能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18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