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19

  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菩薩摩诃薩,用初心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?用後心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?世尊!是初心不至後心,後心不在初心。世尊!如是心心數法不具,雲何善根增益?若善根不增,雲何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?

  

  前邊是約菩薩觀察不增不減義,功德圓滿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;這以下是約不增減而又有增減的意思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約這個意思來說明的。這裏面分兩段,第一段是須菩提問:「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菩薩摩诃薩用初心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?」是用後心得無上菩提呢?這樣說。

  

  這個「初心」和「後心」,我們通常說初心,就是我們凡夫遇見那個好因緣,或者自己主動,或者好朋友的引導,我相信佛法,我發心修行,這時候叫初心;這裏說初心不是這個意思。這裏說「初心」,就是初入聖道的時候,就是你已經信仰叁寶、歸依叁寶,受持五戒;或者是受了比丘、比丘尼戒;優婆塞、優婆夷戒。你修止──修奢摩他,修毗缽舍那,這樣長時期的栽培,有一天忽然間得初果了,或者得無生法忍了,這時候叫做初心。得無生法忍了,這時候叫初心。這時候,就是在自己的虛妄分別心裏面,有了無漏的清淨的智慧了,這叫初心,這是聖人哪!

  

  那麼初心,說這個菩薩成佛,是「初心」的時候得的無上菩提?是用「後心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?這「後心」,就是等覺菩薩那一念清淨心,再進一步就是妙覺佛了,就是這樣說。這樣如果是論十地菩薩來說:初地、二地乃至第十地,就是只有十個心,初地就可以名之爲「初心」,第十地就可以名之爲「後心」。現在須菩提就問佛:菩薩修行,他是用初心得無上菩提呢?是用後心得無上菩提的?用那一個心得菩提的?

  

  這個是禅宗的故事。那一位叫什麼?德山和尚,是從四川來,四川來,到了湖南,見了一個賣燒餅的一個老婆婆,想要買燒餅吃。這老婆婆:「我先問你,你想買點心,買燒餅這個點心。『過去心不可得、現在心不可得、未來心不可得』,你點那一個心?」這位禅師答不上來──他那時候還不是禅師,是個法師,就是學習《金剛經》學習得有一點……有那麼多少啦!那麼他回答不上來。回答不上來,這時候,哎呀!這一個出家的一個大法師,被一個老婆婆問倒了,這也是一個刺激,但是這個老婆婆介紹他去親近龍潭信禅師,那麼他開悟了。

  

  現在這是須菩提尊者問佛:得菩提,是用初心得菩提?是用後心得菩提?也有這個味道。那麼用初心得菩提?用後心得菩提?這裏有什麼問題呢?這底下說出來:「世尊!是初心不至後心,後心不在初心。」說是「初心不至後心」,說初心得菩提,這初一念心,這個心是剎那生、剎那滅的,是剎那剎那生滅變化的,它不是永久常住的,這個和《楞嚴經》是不同。《楞嚴經》是「常住真心」,《般若經》不講這句話,也等于否認有那麼回事。那麼初心它就一生它就滅了,它不能存在一直到後心──到等覺,它不能的。那麼「後心不在初心」,在初心的時候,後心還沒生起,所以在初心的時候也沒有後心。那麼後心的時候,初心又滅了,這樣子就是……這樣的情形下,「世尊!如是心心數法不具」,說:這樣子,這心所法不具,它們不能同時存在。

  

  他這個意思是說的什麼呢?就是我們修行人,你在用功修行的時候,你有了成就,到第二心又成就了很多功德,這些功德一直的存在、一直的存在,存在到最後,加起來有無量無邊功德圓滿,就成佛了。如果說初一念心它成就了功德,可是這一念心一剎那就滅了;滅了,你又生出第二念心,第二念心成就功德,又滅了;一直到最後,那麼只有最後一念心的功德,那時候功德沒有圓滿,所以說:「心數法不具,雲何善根增益」呢?怎麼增長呢?

  

  我是東北人,東北有一種事情,就是熊──這西伯利亞有那個熊。熊它看見鄉村裏面種田,有種包米,就是玉蜀黍。人哪,這玉蜀黍它一長好了,就把它擗下來。擗下來,有個袋子,擗下一個,裝在袋子裏;擗下一個,裝在袋子裏,裝了多少,就回到家去,把它蒸一蒸,大家吃。美國也是有,臺灣也是有吧?那個熊它看人那麼做,它也去擗,但是它沒有袋子。它能立起來的,它也擗一把玉米,就夾在這裏,再擗一把,又夾在這裏;但是夾的時候,它那個腳一松,就掉下去了;再夾一個、再夾一個、一個……,都是掉下去了,最後只有一個在這裏頭。這個意思就是不能集,不能保存。

  

  它現在這裏的意思,就是這個意思。初心一剎那就滅了,它不能保存到最後;後心又不在初心,因爲初心那個時候,後心還沒有。這樣說這「心心數法不具」,就是這些聖人他那個心數法……。

  

  「心數法」這是舊的翻譯,羅什法師這麼翻譯;唐叁藏翻譯,翻個「心所法」,心所法。「心數法」我昨天──是昨天講了吧?這個「數」也是一個分別的意思,也是分別的意思。那麼貪心也是心所法、瞋心也是心所法,就是信佛的這個信心也是心所法,精進、懈怠、慚愧,這都是心所法。那麼「心」,就是我們這一念的明了性。佛法裏面把這個心所法分類,有的是善心所法、有的是惡的心所法。譬如貪心、瞋心,這是不好的;比如說:信心,這就是好的心所法;精進、慚愧,是清淨的心所法。把這分這麼有清淨的、有不清淨的心所法,分出來。另外還有一個心,那個心就是也不是善、也不是惡,也不是善、也不是惡,就叫做無記了。所以我們的心在唯識的經論上把它分類,成爲叁種:有善、有惡、有無記,分這麼叁種,這麼叁種。

  

  現在這地方就是統起來說,沒有去分,不需要那麼分。這個心心所法,這裏面當然若指聖人說,當然指清淨的,清淨的無量的功德。那麼你初發心得無生法忍的時候,由那個清淨的心和慈悲心集聚了很多的功德,一剎那都滅了,那麼一直到最後,到十地,這麼多的心所法不能同時存在──不具──一直地你成就了就滅了、成就了又滅了。「雲何善根增益」呢?這樣子善根不能增長、不能增加了嘛!若善根不增,雲何當得無上菩提呢?怎麼能得成佛呢?這就不能成佛了啊!

  

  這個地方在《大智度論》──現在是《般若經》的十九卷;在《大智度論》的前叁十卷裏面,就是解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〈序品〉,解釋〈序品〉的時候,那裏面解釋無常的道理。這無常就是:剎那生、剎那滅的,叫無常。你像我們看這個燈光,我們這個肉眼看這個光燈,它一直的是光,看不出來有什麼事。但是,這個光、這個光明它是有生滅的,它剎那生就滅;但是又接續著又生,生了又滅,就是這樣子相續的。你開它十個鍾頭,它一直的光,但是是有生滅的。那麼按佛法來講,世間上一切有爲法都是這樣的,都是有剎那生滅變化的,它不是有那麼一個真實的光明,一直地在那發光,不是!說我們的心也是,我們的心、心所法也是剎那剎那生、剎那滅,剎那生、剎那滅……,也是這樣子的。那麼這樣情形,這就叫做無常,叫做無常。

  

  但是,有一個問題,就是我們這個無常生滅變化的心,這個身語意,我們做了功德、做了功德。做了功德的時候,這個功德還沒得果報,這功德在那裏?唯識上說得很清楚,就是藏在阿賴耶識裏面,藏在那裏。那麼我們若是造了罪,譬如說是我們前一生,前一生我們造了罪了,造了罪,但是臨終的時候,有善知識的幫助,我們有清淨心,一下子生到天上去了。生到天上,又生到他化自在天,一萬六千年,那裏是一萬六千年,若人間那就更時間久了。過了一萬六千年,從天上死了,天的壽命盡了、死了;但是以前造那個罪,這個時候發生作用,就跑地獄去了,會這樣子。人的生死輪回就是有的時候有間隔:你造了罪,但是不是立刻得果報,中間有間隔;有的立刻得果報,這是不一定的。

  

  那麼我們從這裏面,我們發現一件事情。發現什麼事呢?就是我們造了罪,這個罪就藏在阿賴耶識裏面,但是立刻不得果報;又經過多少年,他死了,又生到天上去一萬六千年。這一萬六千年的時候,這個罪它不滅,它沒有滅壞,它沒有滅,它還是存在的。它一定要得了果報以後,沒有了、等于零了,它一定是這樣的。但是在表面上看,做功德的人、造罪的人,他那個心──他那心剎那生、剎那滅,剎那生、剎那滅的變化的,是這樣的,所以說無常。就是這一切法都是有生滅變化,有滅的,但是我們造的這個業──你造罪也好,造罪業也好、造福業也好、你做不動業也好,做有漏業、做無漏業也好,這個業它不壞,它不壞。

  

  我們現在……哎呀!我們是是非非、煩煩惱惱的苦惱人,但是你到了廟上來,見到佛,你肯恭敬,恭恭敬敬拜一拜,這一下子不得了!你這一拜。這一拜佛啊!將來你就可以成佛了,而這個栽培的善根,可能經過很久很久它不壞。是無常的;但這個地方,它叫做「功用常」,我們古代的這些大德給它名字,叫「功用常」,它不壞、不壞的。那麼這裏也是這樣子,所以這個「心心數法不具」,就是表現在事實上的這些心數法是生滅變化、是無常的;但是,它造的功德,在你的阿賴耶識裏面它積聚起來,它不壞,不滅壞的。但是從表面上看,這個誰?這個須菩提尊者從表面上難問佛,難問佛:「心心數法不具」,它都是剎那剎那的滅壞了,善根怎麼能增益?善根不增益,「雲何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?」就是不能。

  

  前面我們講過了,漸漸地得無量無邊功德,那就是像剛才講的:所栽培的善根,它不壞,它能積聚下來,所以善根得增益;但從表面上看還是無常的,是這麼意思。「雲何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?」

  

  現在到點了,就是講到這裏。

  

  這個昨天有一個問題,我還沒有回答。

  

  問:聖人和凡夫所食差別如何?

  

  答:我們凡夫就是取相,就是執著,吃好的東西心裏就歡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19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