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9

  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菩萨摩诃萨,用初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?用后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?世尊!是初心不至后心,后心不在初心。世尊!如是心心数法不具,云何善根增益?若善根不增,云何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?

  

  前边是约菩萨观察不增不减义,功德圆满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;这以下是约不增减而又有增减的意思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约这个意思来说明的。这里面分两段,第一段是须菩提问:「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菩萨摩诃萨用初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?」是用后心得无上菩提呢?这样说。

  

  这个「初心」和「后心」,我们通常说初心,就是我们凡夫遇见那个好因缘,或者自己主动,或者好朋友的引导,我相信佛法,我发心修行,这时候叫初心;这里说初心不是这个意思。这里说「初心」,就是初入圣道的时候,就是你已经信仰三宝、归依三宝,受持五戒;或者是受了比丘、比丘尼戒;优婆塞、优婆夷戒。你修止──修奢摩他,修毗钵舍那,这样长时期的栽培,有一天忽然间得初果了,或者得无生法忍了,这时候叫做初心。得无生法忍了,这时候叫初心。这时候,就是在自己的虚妄分别心里面,有了无漏的清净的智慧了,这叫初心,这是圣人哪!

  

  那么初心,说这个菩萨成佛,是「初心」的时候得的无上菩提?是用「后心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?这「后心」,就是等觉菩萨那一念清净心,再进一步就是妙觉佛了,就是这样说。这样如果是论十地菩萨来说:初地、二地乃至第十地,就是只有十个心,初地就可以名之为「初心」,第十地就可以名之为「后心」。现在须菩提就问佛:菩萨修行,他是用初心得无上菩提呢?是用后心得无上菩提的?用那一个心得菩提的?

  

  这个是禅宗的故事。那一位叫什么?德山和尚,是从四川来,四川来,到了湖南,见了一个卖烧饼的一个老婆婆,想要买烧饼吃。这老婆婆:「我先问你,你想买点心,买烧饼这个点心。『过去心不可得、现在心不可得、未来心不可得』,你点那一个心?」这位禅师答不上来──他那时候还不是禅师,是个法师,就是学习《金刚经》学习得有一点……有那么多少啦!那么他回答不上来。回答不上来,这时候,哎呀!这一个出家的一个大法师,被一个老婆婆问倒了,这也是一个刺激,但是这个老婆婆介绍他去亲近龙潭信禅师,那么他开悟了。

  

  现在这是须菩提尊者问佛:得菩提,是用初心得菩提?是用后心得菩提?也有这个味道。那么用初心得菩提?用后心得菩提?这里有什么问题呢?这底下说出来:「世尊!是初心不至后心,后心不在初心。」说是「初心不至后心」,说初心得菩提,这初一念心,这个心是剎那生、剎那灭的,是剎那剎那生灭变化的,它不是永久常住的,这个和《楞严经》是不同。《楞严经》是「常住真心」,《般若经》不讲这句话,也等于否认有那么回事。那么初心它就一生它就灭了,它不能存在一直到后心──到等觉,它不能的。那么「后心不在初心」,在初心的时候,后心还没生起,所以在初心的时候也没有后心。那么后心的时候,初心又灭了,这样子就是……这样的情形下,「世尊!如是心心数法不具」,说:这样子,这心所法不具,它们不能同时存在。

  

  他这个意思是说的什么呢?就是我们修行人,你在用功修行的时候,你有了成就,到第二心又成就了很多功德,这些功德一直的存在、一直的存在,存在到最后,加起来有无量无边功德圆满,就成佛了。如果说初一念心它成就了功德,可是这一念心一剎那就灭了;灭了,你又生出第二念心,第二念心成就功德,又灭了;一直到最后,那么只有最后一念心的功德,那时候功德没有圆满,所以说:「心数法不具,云何善根增益」呢?怎么增长呢?

  

  我是东北人,东北有一种事情,就是熊──这西伯利亚有那个熊。熊它看见乡村里面种田,有种包米,就是玉蜀黍。人哪,这玉蜀黍它一长好了,就把它擗下来。擗下来,有个袋子,擗下一个,装在袋子里;擗下一个,装在袋子里,装了多少,就回到家去,把它蒸一蒸,大家吃。美国也是有,台湾也是有吧?那个熊它看人那么做,它也去擗,但是它没有袋子。它能立起来的,它也擗一把玉米,就夹在这里,再擗一把,又夹在这里;但是夹的时候,它那个脚一松,就掉下去了;再夹一个、再夹一个、一个……,都是掉下去了,最后只有一个在这里头。这个意思就是不能集,不能保存。

  

  它现在这里的意思,就是这个意思。初心一剎那就灭了,它不能保存到最后;后心又不在初心,因为初心那个时候,后心还没有。这样说这「心心数法不具」,就是这些圣人他那个心数法……。

  

  「心数法」这是旧的翻译,罗什法师这么翻译;唐三藏翻译,翻个「心所法」,心所法。「心数法」我昨天──是昨天讲了吧?这个「数」也是一个分别的意思,也是分别的意思。那么贪心也是心所法、瞋心也是心所法,就是信佛的这个信心也是心所法,精进、懈怠、惭愧,这都是心所法。那么「心」,就是我们这一念的明了性。佛法里面把这个心所法分类,有的是善心所法、有的是恶的心所法。譬如贪心、瞋心,这是不好的;比如说:信心,这就是好的心所法;精进、惭愧,是清净的心所法。把这分这么有清净的、有不清净的心所法,分出来。另外还有一个心,那个心就是也不是善、也不是恶,也不是善、也不是恶,就叫做无记了。所以我们的心在唯识的经论上把它分类,成为三种:有善、有恶、有无记,分这么三种,这么三种。

  

  现在这地方就是统起来说,没有去分,不需要那么分。这个心心所法,这里面当然若指圣人说,当然指清净的,清净的无量的功德。那么你初发心得无生法忍的时候,由那个清净的心和慈悲心集聚了很多的功德,一剎那都灭了,那么一直到最后,到十地,这么多的心所法不能同时存在──不具──一直地你成就了就灭了、成就了又灭了。「云何善根增益」呢?这样子善根不能增长、不能增加了嘛!若善根不增,云何当得无上菩提呢?怎么能得成佛呢?这就不能成佛了啊!

  

  这个地方在《大智度论》──现在是《般若经》的十九卷;在《大智度论》的前三十卷里面,就是解释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〈序品〉,解释〈序品〉的时候,那里面解释无常的道理。这无常就是:剎那生、剎那灭的,叫无常。你像我们看这个灯光,我们这个肉眼看这个光灯,它一直的是光,看不出来有什么事。但是,这个光、这个光明它是有生灭的,它剎那生就灭;但是又接续着又生,生了又灭,就是这样子相续的。你开它十个钟头,它一直的光,但是是有生灭的。那么按佛法来讲,世间上一切有为法都是这样的,都是有剎那生灭变化的,它不是有那么一个真实的光明,一直地在那发光,不是!说我们的心也是,我们的心、心所法也是剎那剎那生、剎那灭,剎那生、剎那灭……,也是这样子的。那么这样情形,这就叫做无常,叫做无常。

  

  但是,有一个问题,就是我们这个无常生灭变化的心,这个身语意,我们做了功德、做了功德。做了功德的时候,这个功德还没得果报,这功德在那里?唯识上说得很清楚,就是藏在阿赖耶识里面,藏在那里。那么我们若是造了罪,譬如说是我们前一生,前一生我们造了罪了,造了罪,但是临终的时候,有善知识的帮助,我们有清净心,一下子生到天上去了。生到天上,又生到他化自在天,一万六千年,那里是一万六千年,若人间那就更时间久了。过了一万六千年,从天上死了,天的寿命尽了、死了;但是以前造那个罪,这个时候发生作用,就跑地狱去了,会这样子。人的生死轮回就是有的时候有间隔:你造了罪,但是不是立刻得果报,中间有间隔;有的立刻得果报,这是不一定的。

  

  那么我们从这里面,我们发现一件事情。发现什么事呢?就是我们造了罪,这个罪就藏在阿赖耶识里面,但是立刻不得果报;又经过多少年,他死了,又生到天上去一万六千年。这一万六千年的时候,这个罪它不灭,它没有灭坏,它没有灭,它还是存在的。它一定要得了果报以后,没有了、等于零了,它一定是这样的。但是在表面上看,做功德的人、造罪的人,他那个心──他那心剎那生、剎那灭,剎那生、剎那灭的变化的,是这样的,所以说无常。就是这一切法都是有生灭变化,有灭的,但是我们造的这个业──你造罪也好,造罪业也好、造福业也好、你做不动业也好,做有漏业、做无漏业也好,这个业它不坏,它不坏。

  

  我们现在……哎呀!我们是是非非、烦烦恼恼的苦恼人,但是你到了庙上来,见到佛,你肯恭敬,恭恭敬敬拜一拜,这一下子不得了!你这一拜。这一拜佛啊!将来你就可以成佛了,而这个栽培的善根,可能经过很久很久它不坏。是无常的;但这个地方,它叫做「功用常」,我们古代的这些大德给它名字,叫「功用常」,它不坏、不坏的。那么这里也是这样子,所以这个「心心数法不具」,就是表现在事实上的这些心数法是生灭变化、是无常的;但是,它造的功德,在你的阿赖耶识里面它积聚起来,它不坏,不灭坏的。但是从表面上看,这个谁?这个须菩提尊者从表面上难问佛,难问佛:「心心数法不具」,它都是剎那剎那的灭坏了,善根怎么能增益?善根不增益,「云何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?」就是不能。

  

  前面我们讲过了,渐渐地得无量无边功德,那就是像刚才讲的:所栽培的善根,它不坏,它能积聚下来,所以善根得增益;但从表面上看还是无常的,是这么意思。「云何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?」

  

  现在到点了,就是讲到这里。

  

  这个昨天有一个问题,我还没有回答。

  

  问:圣人和凡夫所食差别如何?

  

  答:我们凡夫就是取相,就是执着,吃好的东西心里就欢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9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