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9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喜,如自己意就欢喜,不如意的就不高兴,凡夫就是这样子;若是圣人就没有这回事,圣人他没有这个执着心,所以你吃好的也好、吃坏的也好,他不去执着这个,这就是凡圣的差别,就是取相、不取相的问题,取相、就是凡夫,不取相、就是圣人。

  

  问:禅悦为食是什么境界与程度?

  

  答:这个禅悦就是我们得禅定──我们静坐经过或长、或短,成功了,得到色界初禅了,这个时候身体有快乐。初禅之前还有个未到地定,这未到地定的时候,这个身体就有快乐。我们现在静坐,有的人能到了欲界定的境界,我感觉我们现在有几个人已经有欲界定的境界。就是他心能静下来,妄念很少,但是没有乐,只是感觉到身体很轻松而已,身体感觉到轻,但是不感觉到有什么特别的快乐,没有。若是到了未到地定,或者到了色界的四禅,这时候身体里面有特别的快乐,这个快乐就叫做「禅悦」,也叫做「轻安乐」。得到这种轻安乐的人,对于世间上这个欲乐、这个男女的欲,这个就不欢喜了,就不欢喜这个欲了。因为什么呢?因为轻安乐这个禅悦特别殊胜,不是男女之欲所能及的。你像这大富翁……我们贫苦的人忽然间买了一个毯子,感觉到很快乐;那大富翁看见那个毯子,看不上眼,就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「禅悦为食」这句话是什么呢?譬如我们欲界上的人,我们需要有饮食,有这个物质、有资养的资养我们,作我们的饮食,能资养我们的生命;我们若不吃东西,没有资养,这生命就不能存在了。但是色界天上的人,不是。色界天的人他们不吃饭,他们不需要摄取什么营养的东西来资养,不需要这回事。那他们怎么生存呢?禅悦为食,就是入定就好了,一入定,就等于吃饭了,就是这样子。

  

  那么色界天初禅、二禅、三禅以上的人都是这样子。譬如说是佛世界,佛世界也不一定,有的凡夫也还需要有饮食;但是若到无漏的佛世界去,不是凡圣同居土,没有凡夫,完全是圣人,没有这个臭皮囊的这种身体,都是清净无漏的身体,那些人也都是禅悦为食──阿罗汉也好、菩萨也好、佛也好,就是禅悦,就是入定就好了,不需要摄取饮食,不需要这个事情,所以叫禅悦为食。

  

  但是在我们在凡夫的时候,我们能努力地静坐,得到禅定了,当然也有禅悦的食,也有这种事情,也就有禅悦为食。但是我们这个果报是父母所生,是因欲而有的呀!还是要吃点东西才行,因为这果报是这样子。可是他有禅悦为食了,那和我们没有禅悦的人就不一样,还是不一样,就是他的寿命会长一点,病痛会少一点,不能说决定没有病,不能那么说。

  

  问:是什么境界与程度?

  

  答:什么境界?就是未到地定的境界,和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的境界,是那样的,不是我们这散乱的境界。他那个心就是明静而住,心里面不昏沉、不散乱,明明了了地、不昏沉,他又不散乱,就这样子明静地能住下去。那么他可以住七天都可以,这欲界定都是,他入定七天都可以。那么未到地定、初禅、二禅、三禅,那更可以久了,更可以很久,可以入定。但是我们这个身体是父母所生,需要吃饭,所以他还是得要出定,不能入定太久,还是得要出来──出定,出来吃饭,就是这样子。

  

  这里面就是什么呢?我们如果不是佛教徒,他若欢喜静坐,那就是为了得禅悦为食,所以要静坐。那么他也可能受到这个欲乐的伤害,他厌恶这个欲乐,所以,没有乐又不行,就求这个禅定的三昧乐。那么得到三昧乐,他就是成功了。那么,他若死了呢?就生到色界天上去了。

  

  当然,得到禅定的人是没有欲的烦恼,那就和我们没有定的人完全不同了。我们没有定的人啊,出家人可能好一点;在家人那就是忙忙碌碌地这样老病死,一生就是这样子。若是这个人得到禅定以后,他不欢喜钞票,也不欢喜世间上的名利,他不欢喜,他可能就到深山里面去,深山里面生活程度很低,但是非常快乐!不是我们散乱的心、肉眼所能知道的,他很快乐!那种得禅定、高深禅定的人,多数是孤独的,不愿意同我们这有欲的人在一起,不高兴,他嫌弃我们,不高兴、不高兴这个事情。因为他在那里,当然他有他们的朋友,那都是神仙,和那高人来往,从虚空里来来去去的,那就是另一个世界。他死掉了以后,当然是生到色界天上去了,他也不管我们人间的事。所以天主教说:「这个世界上的人、山河大地是上帝造的。」如果说是梵天,若真是梵天他造的──他管做你这件事?没有这件事!他一天入定,看你凡夫那些事,他一看:「那有什么意思呢?」完全是没有意义的!他欢喜创造这么一些人,在世界上来搞这些事情啊?有这个道理啊?没有这回事情!

  

  所以,是什么境界与程度?这还是凡夫。只有佛教徒修禅定是为了成就般若波罗蜜才修禅定的;为了得神通,发了无上菩提心,你有神通才能度众生。没有禅定、没有神通,你没有神通,你度众生,那个众生看你是个平常人,他不接受你的度化的。你若显现一点神通,哦!他心就佩服你了,所以菩萨要有神通。菩萨有神通,菩萨是大悲心用神通的,倒不是为了名利,那动机还是不同的。

  

  这又有一位菩萨提出一个问题。

  

  问:入定是否以定中的第六、七、八识的持分作为入定深浅的因缘?

  

  答:不是,不是!入定就是第六识,就是第六识它在入定。前五识不能入定,前五识是散乱的。这个第七识其实就是第八识。这第八识,就在我们凡夫的时候,这第八识是现量境界,好的也好、坏的也好,它无分别,它是无分别的。所以入定就是第六识。

  

  那么怎么样来分别它的浅深呢?就是你要多努力。你初开始静坐的时候,也不能说心里一点定也没有,也能明静而住,但是时间短,很容易就破坏了。但是你能够努力,继续坐、继续坐,继续努力!要放下!想要修禅定的人一定要放下尘劳的事,你不放下不行,要放下。放下的时候,心里面不去攀缘这些尘劳的事情,专心地静坐,那么你得的这个定逐渐地、逐渐地就坚固,逐渐地就会深了,就是这样子,这个深浅是这样来的。

  

  问:入定前要如何修习才能启动原来的善根,并增长我们的能量?

  

  答:其实就是止观。你就是修止而又修观,观而后止、止而后观,就这样子就能够发动你以前的善根,就能发动。不过这里面,你也可以看看《释禅波罗蜜》,天台智者大师讲的。「释」,解释「禅波罗蜜」,这本书。这本书,这台北的慧岳法师他有重新的校对,有新式标点,容易读一点。你可以看看那个书。

  

  问:入定后,五蕴身的主人是否离本位?这样是否相当地危脆?

  

  答:这个话,你可能是搞错了。在道教的人就是「出小人」,从头顶出去一个小人,可以在虚空里走,也可以在路面上走。我也听见一位法师,他是欢喜静坐的人,他说到,有些人静坐的时候,他能出小人。譬如说:这个人有事情离开了家,到别的地方去了,忽然间想起来:忘了拿一件东西,那么他就坐在那里,就出个小人,这个小人回去了,把那东西拿来,能做事,有这种事情。

  

  这说是「五蕴身的主人是否离本位?」我们佛教徒修禅定,还是不要弄这个事情。当然!有的人与生俱来的很容易就是能出去,在虚空里飞,各处跑一跑,跑完了感觉到很舒服,有这种事情。但是这个事情,最好还是……佛教里面不重视这件事。

  

  「入定后,五蕴身的主人是否离本位?」还是不要离本位,你还是住在这里练习你的定力,使你这个定逐渐地深,逐渐地深、坚固,要做这件事。定力强了的时候,你自然会有神通──修学神通,也要修一下才有神通,自然是你会有很大很大的作用。不要去出小人,去做那个事情,出小人的时候,你就被这件事耽误了,你心就不能修定了。

  

  问:倘无善知识在旁,应如何妥善预为安排?

  

  答:这个对!我们现在这个时代,就是有这个问题,没有善知识的指导,就是有点儿困难。但是也不是决定困难,就我刚才说《释禅波罗蜜》这本书,可以请,要好好读这本书。然后可以读《大智度论》、《瑜伽师地论》这些书。你把这些书搞通了,这就是你的善知识,也就一样,你可以很安全地使令你走到最后,成功了!就是可以的。

  

  问:又若遇万一的情形,又自己此时应如何发挥般若的效用?

  

  答:这就是这样,你读《般若波罗蜜经》,看看《大智度论》,你再修止又修观,修观又修止,自然就会了,自然这般若波罗蜜的作用就出来了,这你不用担心。

  

  问:如何在平时观察自己的定慧不均等?又如何能常维持定慧力等?

  

  答:这是这样子哦!如果你不读《般若波罗蜜经》,你只是多静坐,你的慧的力量就低,定的力量会强起来,这个定慧就不平等。如果你不静坐,你只是读《般若波罗蜜经》,你的慧的力量就是强一点──当然是散乱的智慧,那个定的力量就没有了。所以你应该又读经、又静坐,静坐而又读经,就是止而后观、观而后止,它就应该是定慧平等的,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问:谢谢大德开示!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9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