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喜,如自己意就歡喜,不如意的就不高興,凡夫就是這樣子;若是聖人就沒有這回事,聖人他沒有這個執著心,所以你吃好的也好、吃壞的也好,他不去執著這個,這就是凡聖的差別,就是取相、不取相的問題,取相、就是凡夫,不取相、就是聖人。
問:禅悅爲食是什麼境界與程度?
答:這個禅悅就是我們得禅定──我們靜坐經過或長、或短,成功了,得到色界初禅了,這個時候身體有快樂。初禅之前還有個未到地定,這未到地定的時候,這個身體就有快樂。我們現在靜坐,有的人能到了欲界定的境界,我感覺我們現在有幾個人已經有欲界定的境界。就是他心能靜下來,妄念很少,但是沒有樂,只是感覺到身體很輕松而已,身體感覺到輕,但是不感覺到有什麼特別的快樂,沒有。若是到了未到地定,或者到了色界的四禅,這時候身體裏面有特別的快樂,這個快樂就叫做「禅悅」,也叫做「輕安樂」。得到這種輕安樂的人,對于世間上這個欲樂、這個男女的欲,這個就不歡喜了,就不歡喜這個欲了。因爲什麼呢?因爲輕安樂這個禅悅特別殊勝,不是男女之欲所能及的。你像這大富翁……我們貧苦的人忽然間買了一個毯子,感覺到很快樂;那大富翁看見那個毯子,看不上眼,就是這樣意思。
「禅悅爲食」這句話是什麼呢?譬如我們欲界上的人,我們需要有飲食,有這個物質、有資養的資養我們,作我們的飲食,能資養我們的生命;我們若不吃東西,沒有資養,這生命就不能存在了。但是色界天上的人,不是。色界天的人他們不吃飯,他們不需要攝取什麼營養的東西來資養,不需要這回事。那他們怎麼生存呢?禅悅爲食,就是入定就好了,一入定,就等于吃飯了,就是這樣子。
那麼色界天初禅、二禅、叁禅以上的人都是這樣子。譬如說是佛世界,佛世界也不一定,有的凡夫也還需要有飲食;但是若到無漏的佛世界去,不是凡聖同居土,沒有凡夫,完全是聖人,沒有這個臭皮囊的這種身體,都是清淨無漏的身體,那些人也都是禅悅爲食──阿羅漢也好、菩薩也好、佛也好,就是禅悅,就是入定就好了,不需要攝取飲食,不需要這個事情,所以叫禅悅爲食。
但是在我們在凡夫的時候,我們能努力地靜坐,得到禅定了,當然也有禅悅的食,也有這種事情,也就有禅悅爲食。但是我們這個果報是父母所生,是因欲而有的呀!還是要吃點東西才行,因爲這果報是這樣子。可是他有禅悅爲食了,那和我們沒有禅悅的人就不一樣,還是不一樣,就是他的壽命會長一點,病痛會少一點,不能說決定沒有病,不能那麼說。
問:是什麼境界與程度?
答:什麼境界?就是未到地定的境界,和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的境界,是那樣的,不是我們這散亂的境界。他那個心就是明靜而住,心裏面不昏沈、不散亂,明明了了地、不昏沈,他又不散亂,就這樣子明靜地能住下去。那麼他可以住七天都可以,這欲界定都是,他入定七天都可以。那麼未到地定、初禅、二禅、叁禅,那更可以久了,更可以很久,可以入定。但是我們這個身體是父母所生,需要吃飯,所以他還是得要出定,不能入定太久,還是得要出來──出定,出來吃飯,就是這樣子。
這裏面就是什麼呢?我們如果不是佛教徒,他若歡喜靜坐,那就是爲了得禅悅爲食,所以要靜坐。那麼他也可能受到這個欲樂的傷害,他厭惡這個欲樂,所以,沒有樂又不行,就求這個禅定的叁昧樂。那麼得到叁昧樂,他就是成功了。那麼,他若死了呢?就生到色界天上去了。
當然,得到禅定的人是沒有欲的煩惱,那就和我們沒有定的人完全不同了。我們沒有定的人啊,出家人可能好一點;在家人那就是忙忙碌碌地這樣老病死,一生就是這樣子。若是這個人得到禅定以後,他不歡喜鈔票,也不歡喜世間上的名利,他不歡喜,他可能就到深山裏面去,深山裏面生活程度很低,但是非常快樂!不是我們散亂的心、肉眼所能知道的,他很快樂!那種得禅定、高深禅定的人,多數是孤獨的,不願意同我們這有欲的人在一起,不高興,他嫌棄我們,不高興、不高興這個事情。因爲他在那裏,當然他有他們的朋友,那都是神仙,和那高人來往,從虛空裏來來去去的,那就是另一個世界。他死掉了以後,當然是生到色界天上去了,他也不管我們人間的事。所以天主教說:「這個世界上的人、山河大地是上帝造的。」如果說是梵天,若真是梵天他造的──他管做你這件事?沒有這件事!他一天入定,看你凡夫那些事,他一看:「那有什麼意思呢?」完全是沒有意義的!他歡喜創造這麼一些人,在世界上來搞這些事情啊?有這個道理啊?沒有這回事情!
所以,是什麼境界與程度?這還是凡夫。只有佛教徒修禅定是爲了成就般若波羅蜜才修禅定的;爲了得神通,發了無上菩提心,你有神通才能度衆生。沒有禅定、沒有神通,你沒有神通,你度衆生,那個衆生看你是個平常人,他不接受你的度化的。你若顯現一點神通,哦!他心就佩服你了,所以菩薩要有神通。菩薩有神通,菩薩是大悲心用神通的,倒不是爲了名利,那動機還是不同的。
這又有一位菩薩提出一個問題。
問:入定是否以定中的第六、七、八識的持分作爲入定深淺的因緣?
答:不是,不是!入定就是第六識,就是第六識它在入定。前五識不能入定,前五識是散亂的。這個第七識其實就是第八識。這第八識,就在我們凡夫的時候,這第八識是現量境界,好的也好、壞的也好,它無分別,它是無分別的。所以入定就是第六識。
那麼怎麼樣來分別它的淺深呢?就是你要多努力。你初開始靜坐的時候,也不能說心裏一點定也沒有,也能明靜而住,但是時間短,很容易就破壞了。但是你能夠努力,繼續坐、繼續坐,繼續努力!要放下!想要修禅定的人一定要放下塵勞的事,你不放下不行,要放下。放下的時候,心裏面不去攀緣這些塵勞的事情,專心地靜坐,那麼你得的這個定逐漸地、逐漸地就堅固,逐漸地就會深了,就是這樣子,這個深淺是這樣來的。
問:入定前要如何修習才能啓動原來的善根,並增長我們的能量?
答:其實就是止觀。你就是修止而又修觀,觀而後止、止而後觀,就這樣子就能夠發動你以前的善根,就能發動。不過這裏面,你也可以看看《釋禅波羅蜜》,天臺智者大師講的。「釋」,解釋「禅波羅蜜」,這本書。這本書,這臺北的慧嶽法師他有重新的校對,有新式標點,容易讀一點。你可以看看那個書。
問:入定後,五蘊身的主人是否離本位?這樣是否相當地危脆?
答:這個話,你可能是搞錯了。在道教的人就是「出小人」,從頭頂出去一個小人,可以在虛空裏走,也可以在路面上走。我也聽見一位法師,他是歡喜靜坐的人,他說到,有些人靜坐的時候,他能出小人。譬如說:這個人有事情離開了家,到別的地方去了,忽然間想起來:忘了拿一件東西,那麼他就坐在那裏,就出個小人,這個小人回去了,把那東西拿來,能做事,有這種事情。
這說是「五蘊身的主人是否離本位?」我們佛教徒修禅定,還是不要弄這個事情。當然!有的人與生俱來的很容易就是能出去,在虛空裏飛,各處跑一跑,跑完了感覺到很舒服,有這種事情。但是這個事情,最好還是……佛教裏面不重視這件事。
「入定後,五蘊身的主人是否離本位?」還是不要離本位,你還是住在這裏練習你的定力,使你這個定逐漸地深,逐漸地深、堅固,要做這件事。定力強了的時候,你自然會有神通──修學神通,也要修一下才有神通,自然是你會有很大很大的作用。不要去出小人,去做那個事情,出小人的時候,你就被這件事耽誤了,你心就不能修定了。
問:倘無善知識在旁,應如何妥善預爲安排?
答:這個對!我們現在這個時代,就是有這個問題,沒有善知識的指導,就是有點兒困難。但是也不是決定困難,就我剛才說《釋禅波羅蜜》這本書,可以請,要好好讀這本書。然後可以讀《大智度論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這些書。你把這些書搞通了,這就是你的善知識,也就一樣,你可以很安全地使令你走到最後,成功了!就是可以的。
問:又若遇萬一的情形,又自己此時應如何發揮般若的效用?
答:這就是這樣,你讀《般若波羅蜜經》,看看《大智度論》,你再修止又修觀,修觀又修止,自然就會了,自然這般若波羅蜜的作用就出來了,這你不用擔心。
問:如何在平時觀察自己的定慧不均等?又如何能常維持定慧力等?
答:這是這樣子哦!如果你不讀《般若波羅蜜經》,你只是多靜坐,你的慧的力量就低,定的力量會強起來,這個定慧就不平等。如果你不靜坐,你只是讀《般若波羅蜜經》,你的慧的力量就是強一點──當然是散亂的智慧,那個定的力量就沒有了。所以你應該又讀經、又靜坐,靜坐而又讀經,就是止而後觀、觀而後止,它就應該是定慧平等的,是這樣意思。
問:謝謝大德開示!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19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