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17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佛,我一天拜八百拜、一千拜,你們都不能,就是有這個。我打禅七,你們沒打禅七── 就是自己若做了功德的時候,就執著這個功德,就生高慢心。那麼這個菩薩學習般若法門以後,不是!他做了很多功德,他觀察這功德都是因緣所有的、自性空的,他心常住在空上,他不生高慢心、不生分別心、不輕視任何人,沒有高慢心。

  

  不過,高慢心這個字,這慢心哪,其實聖人也是有的,就這初果、二果、叁果聖人都有慢,有高慢心,只有到了阿羅漢果才沒有高慢心;那菩薩要到八地菩薩才沒有高慢心。到第七地……,初地、二地……,都是得無生法忍的聖人,他也有高慢心,他得到功德的時候,他也有多少;但是和我們凡夫不一樣,我們一生了高慢心的時候,一直不覺悟:不應該有高慢心── 不覺悟這件事。聖人他能覺悟,他很快的就把高慢心息滅了,他能滅這個高慢心。但是這個高慢的種子還是有,有時候它還是起;起,他就立刻就滅了。這個在《阿含經》上說一個譬喻,說是把那個鍋燒紅了,滴上一滴水,很快這水就滅了。說聖人也有煩惱,這聖人有,這初果聖人有、二果聖人也有欲心,乃至有高慢心,但是他那個煩惱很快的就滅了,和我們凡夫不一樣。他那個清淨無漏的大智慧,他那個正念一提起來就出現了。不像我們頭一支香坐的不錯,第二支香就不對了,就打瞌睡,就是很多的不容易、不容易、不容易!聖人不是那樣,所以他「不作是念:我增般若波羅蜜乃至增檀那波羅蜜。」

  

  所以我在想,我們學習般若波羅蜜,人與人之間容易和一點,容易和。不要說你已經得聖道,得聖道就不要說;就雖然還是凡夫,但是你常讀這個經,這經上說一切法空,無我、無我所,「不作是念:我增般若波羅蜜」,「不作是念:我增檀那波羅蜜」,你常那麼讀,你對這種妙法的印象就深一點。譬如在一個寺院裏面,這寺院裏面,小廟我們不說,在一個大的寺院裏面,你一定要有幾個有能力的人來管理,沒有能力,廟是管不來的,你不能管理,你一定要有這種有能力的人來管理。而這個有能力的人管理的時候,他能力強,把事情管理好好的,他就容易有些煩惱。這是凡夫世界是這樣子,你不要說我恥笑你,你恥笑我,大家都一樣。說你嫉妒,我不嫉妒;我也嫉妒,也有嫉妒心,誰也不用恥笑誰,就是大家好好努力,學習般若波羅蜜,把煩惱息滅了。

  

  常常的學習佛法,就知道什麼是正法?什麼是煩惱?這煩惱一動起來,馬上知道:「哎呀!我現在不對了,我不應該嫉妒,我不應該有貪心。」馬上就會覺悟,會覺悟就會好一點。這樣子,這個寺院裏面容易和,有能力的人把他推起來,叫他管理這個寺院,這樣子大家都會借光了。不要嫉妒障礙!如果把這個有能力的人打倒了,剩下沒有能力的人,這事情能搞好嗎?事情搞不好的時候,這裏面人大家心都不安哪!所以一定是要……所以要爲全體呀!爲全體的利益著想,爲國家的利益著想!我們說爲這個寺院、爲佛教的利益著想,利益著想的時候,這事一定是這樣子。

  

  但是我們不能說大話,不行啊!說:「我有煩惱,煩惱就是要動,那怎麼辦?」常常的讀經,常常的讀這個《阿含經》也是好、讀這《般若經》也是好,所有的……讀《法華經》、《華嚴經》,這佛說的經都是寶。我常常讀經,就會……他印象他就會熟悉一點。你若不讀經,就忘了;忘了,這時候煩惱隨時起來的時候,還不覺悟、還不覺悟,所以容易有問題,人就容易不和,這個寺廟就不容易興盛,佛法就衰了。衰了,這在家居士,在家居士是愛護我們的呀!是我們的護法,心裏面也都不舒服,也不快樂,也是不快樂。所以,我想我們就是一天一定要多讀經,不要光念咒,光念咒,不行!不要光是念楞嚴咒、大悲咒,光念咒不可以。咒也可以念,但是經是一定要讀,讀經隨時開智慧,要多讀經,這才可以呀!

  

  我答複這個問題哦!

  

  問:長老慈悲!伏請指教觀心或看話頭,正確修習方法。請附帶說明應置心于何處?作意于腦部?心窩?

  

  答:阿彌陀佛!是的,我們這個時間很寶貴啊!肯放下事情來這兒來用功,要認真地做這件事。

  

  答:「請指教觀心或看話頭,正確修習方法。」這個觀心方法是比較好,因爲我們現在學習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我們打禅七,打禅七怎麼可以講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、講經呢?你若是按中國的禅宗來說,這都是戲論,怎麼可以講這個呢?

  

  但是我的看法:不是!我剛才說了,佛說的經是寶啊!我們應該讀經,應該學習。修行也好、做事也好,一定要依據經論,這樣子我們才能夠一直地順、一直地能不走偏了,能走中道。那麼所以修行也就按照經論上說的方法,我是主張這樣,佛說的方法一定是對的。我們就說是我們中國的祖師,有的祖師是講經、講論,依據經論修行。但是禅宗有些祖師,他自己會說出來一些修行方法。我看,我第一回呀── 我這說話又說得太累贅── 看臨濟禅師的語錄生歡喜心,我第一次;第二次,不是,我不生歡喜心。所以我主張就是依據佛菩薩的、依印度翻譯過來的經論說的修行方法,這樣修行。佛這個修行方法,我們有什麼好?明明白白地,讓你明明白白地、一步一步地向前進,這是很好!那祖師說那個方法,就是那個禅宗的祖師說那個方法,或者說是最利根的人或者可以;像我們,像我就是鈍根人,就做不來。做不來,我想,我不知道你們,你們也許能做得來。但是我看佛提倡的修行法門,都是明明白白地這麼說,沒有像我們中國禅宗祖師說那種話,沒有那樣講。所以,我們是相信祖師的話?相信佛的話?中國的祖師高過佛?這句話我不相信!我不相信這句話。所以還是相信佛的話,相信佛的話,你就一步一步向前進,容易。

  

  那麼這樣子說,我們打禅七,我們怎麼用功呢?這就是還是這樣說:一個止、一個觀。我們現在的問題:心裏面散亂,心裏面很亂的,沒有智慧、多諸煩惱。就用止來降伏這個散亂心和煩惱,用觀來增長智慧,就是這樣辦法。

  

  那麼用止,我頭幾天也講過,現在也不妨再講一下。就是這上面說是「作意于腦部?心窩?」這個心窩啊……,不過有一個地方說:這個女人,女人如果是常作意在二乳── 兩個乳之間,兩個乳的中間,你心定在那裏,如果時間久了的話,就會出現一件事,就是沒有月經了,就沒有月經。

  

  我小時候,這個時間很寶貴啊!我小時候沒出家的時候,我們家來個比丘尼,我那時候十五、六歲。這比丘尼和我的嫂嫂說話,我就聽見這麼一句話:「沒有月經。」這有點距離,不是那麼近。我聽見了以後:怎麼回事情?不明白啊。出家以後,讀經:哦!是這麼回事,那個比丘尼就是修這種法門。就是你定心在兩乳之間,就會有這種事。當然你要深入,要時間久了,心能定,才會有這種作用的。

  

  但是我們從經論上看,修止的時候,佛都是說數息觀,數息。這個息就是出入息,這口氣呼出去又吸進來,有出息、有入息的不同。那麼這個時候,你就數這個息,記這個數,數出息、也可以數入息;數入息、也可以數出息,這樣數。這在《瑜伽師地論》上說,就是這麼說,數出息也可以數入息,數入息也可以數出息,都可以數。但是,也可以數出息不數入息,數入息不數出息。這兩個有什麼不同呢?就是你初開始的時候,我們這個散亂心,無始劫來習慣了,你叫他不亂,很困難,沒有雜念是很難的,所以你這個心要寄托在這個息的出入上,一直地數:「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」,這樣數,就把其他的雜念就能夠排除出去,沒有雜念,的確是有這個力量!這叫「數」。

  

  如果是你出入息只數一個,不要數兩個,也有個好處,就是不忙,不太忙。你又數出息、又數入息,你心很忙── 數了一,很快要數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,這樣。你若數其中的一個,中間就會有一點距離,你的心就可以閑一點,這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但是,我那天也說過,如果你常常數、常常數,也就嫌數得太快。那麼你就不要數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;就數一、四、七,也是可以。就是:你就數一,這時候出入息叁次;然後你再數四,這又是出入息叁次,就四、五、六只數四;然後七、八、九、十你只數個七。你若這樣數,當然一開始也可能說是數一、四、七,實在也還是數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的,但是久了的話,你就感覺到心就不動,只是數一、四、七,其他就心不動,那麼心就更閑、更寂靜,這個方法也是好。

  

  不過這裏面有一個問題:你數息的時候,我們這個注意力容易在鼻端、在頭部。在頭部久了的時候,就是頭部的血會多一點。頭部的血若多就有問題,就是頭不那麼清醒,或者是面紅了,或者眼睛紅了,或者頭疼這些事情。所以應該注意在腹部,這樣你心的注意力注意在腹部,頭部的血就降下來,你就感覺到很清醒,頭也不痛,眼睛也不紅,你就感覺到舒服一點。

  

  注意腹部,怎麼樣注意呢?就這個肚臍子,還是注意這肚臍子也是好。注意肚臍子,你這一呼一吸,這個腹部它就一起一落。你氣吸進來的時候,肚子就膨脹起來了;你呼出去,肚子就落下來,一起一落。

  

  但是這個呼吸不要誤會,是聽其自然的呼吸;你不要是自己主動要吸,把肚子吸得很大,不是這個意思,不是那樣意思;就是自然地呼吸。這樣子你注意這個腹部這裏一起一落,你就數這個起落── 數起不數落,數落就不用數起,也是可以。也可以從十開始數:十、九、八、七、六、五……,這樣數也可以;你從一、二、叁、四……,這樣數也是可以。

  

  這樣子,這個方法的確是有效,能把一切雜念停下來。停下來,如果是打禅七,那是更應該會得到好處。因爲打禅七,我們這個打禅七,一天靜坐加起來不到六個鍾頭,其實這是爲初學人的方便而已。如果是一天若是打禅七最少坐它十二個鍾頭比較好。不過這樣子,初開始靜坐的人腿受不了,所以只能夠少坐,慢慢地學習而已。那麼,這是一個方法。

  

  其次就是隨息。隨、隨逐的隨。這個「隨」是什麼意思?隨這個字其實就是知,你知道不知道這個知,學而知之這個知── 就是知息出、知息入、知息長、知息短的知的意思。你這一呼一吸,這肚子── 腹部這裏一起一落,你就是知,知道它在起,知道它在落,就是知,不要計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,也是可以。這樣子就更閑,你心裏面不忙,不用計數那麼忙,更閑靜。但是我看你先應該數,數一個時期,有多少小小有點定力,然後你就是用這個知息出、知息入的方法比較合適。但是有的人數這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的時候,數、數,他就緊張,這氣就喘起來,那就不能數了,越數越辛苦啊;那只好用隨的辦法,知道這個息是出、是入,是起、是落。

  

  但是,這樣子做法,你這個定力不夠的時候,妄念它容易進來,這時候不知道息出、息入了,就是打妄想了。怎麼辦呢?加上一點事情。就是腹部在起的時候,或者是落的時候,你舌頭不要動,你心裏默念「落」,默念一個落字,這樣子你注意力就強一點,妄念就不容易起,可以這樣辦。這是兩個辦法。

  

  第叁個辦法呢,就是不管息的出入,不管它,以自己的心爲所緣境。剛才說的這兩個方法,是以息做所緣境的;現在說以心做所緣境,就是能觀察的也是心,所觀察的也是心,就是以心觀心。就是自己觀察自己的心在做什麼?這個時候你就一直地看這個心在做什麼?心就沒有一切雜念,它就能寂靜住,也是很妙的。

  

  那個誰?那個「佛法要領」,那是四川人,姓劉啊,他就是用這個方法,他很贊歎這個方法,那麼這個方法也是很好。

  

  或者是你願意觀佛像,以佛像爲所緣境,也是可以。這是止。

  

  其次說到觀。因爲我們本來就是修止,可以暫時不修觀,止成就以後你再修觀。但是我們初學修止的人,多數修不好,就是說是數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,說是知息出、知息入,還是打妄想,頂多有叁分鍾能靜下來,過了叁分鍾還是打妄想。如果是這樣的話,你就修止修它叁分鍾、修它五分鍾,如果努力的話,修它十五分鍾也可以,然後就修觀。觀就是像《金剛經》說那個:「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」,就修這幾個觀,也是很好。那麼你能修無我觀、修畢竟空觀,更是好了。那麼就是用這個止和觀的方法,來調伏自己,暫時就是這樣用。

  

  但是,你若想要在佛法裏面修止觀有成就,當然你要學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。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裏面說的這個空,對我們非常地有好處,非常地有好處!我們不要說別的,剛才我說這個,就是爲國家做事。我爲國家的利益著想,不是爲我個人;我爲了佛教著想,爲了這個寺院的利益,我應該怎麼做,不是爲我私人的利益。那麼你用這個經上般若法門的這個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,觀一切法空的道理,當時就可以用上,你就能用上。你學別的法門,恐怕是不是能用上?

  

  問:主七和尚慈悲開示:聖人與凡夫所食差別如何?禅悅爲食是什麼境界與程度?

  

  答:凡夫所食和聖人所食當然是不同。這個食,你說得好!這個食,我們一般人,我們就說是:我餓了!早晨吃東西、午間吃、或者晚上吃,一天叁餐、或者兩餐、或者一餐,這叫飲食。若是在佛法裏來解這個食,不只于此,就是我們這個心與境界一接觸就是食:眼所見的、耳所聞的,乃至心裏想,一切都是食、一切都是食。那麼都是食的時候,你怎麼食呢?你怎麼樣食法呢?我們說是這個趙州禅師……。

  

  這個時間不行,我們明天講,不要太過點,我明天再回答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17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