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不高慢、也不疑惑,心裏面很平和的,這時候什麼煩惱也不起,也有這個情形的。
究竟爲什麼我們有了煩惱呢?它是有個原因的。第一個原因,就是有所緣境,有一個引發欲心生起的境界。這個生起境界,一種是由眼根看見這種所緣境,或者耳根聽到聲音,或者是鼻、舌、身接觸到這些事情,才引起欲心,這是一。第二種,前五識沒有接觸,只是第六識,就是所緣的這個法塵,就是以前經驗過的、或者是從書本上讀到的,是怎麼怎麼地,在你的心裏面遺留下來的印象,你這個時候由你的記憶力又浮現出來,那麼這個第六識一接觸了的時候,也會生起這種欲心,這是一個原因。但是,這個欲心的生起,還要有一個因緣才能生起,就是不如理作意,不如理── 不合道理的分別。那麼你一接觸了這個境界的時候,你就按照一般的老習慣去分別:哎!這是可愛的,這是很美的,怎麼怎麼地。你這樣去分別,這煩惱它就起來了,這個欲心就起來。
但是,這樣說,我們出家人,初出家,我們沒有得聖道,我們也是凡夫,也是有這種欲心的,那怎麼辦法呢?就是如理作意。你不要起這個不如理作意,你生起個如理的作意。什麼叫如理作意?就是合理的,合乎佛法的一種正念。這個六根和六識接觸這境界的時候,你用不淨觀的如理作意一分別的時候、一觀察的時候,這個欲心它也不動,它就不動。所以,我們不能說:「你是凡夫,你就一定會有欲心。」這話不決定的。是凡夫,是!但是,有如理作意,欲心也不動,貪心不動,瞋心也不動。
如果我們雖然是修行人,但是忘記了,忘記這個不淨觀,忘記了經論上、經律論上說的這些法門,我們不學習這個,一天就做其他的事情,這些事情不學習,你心裏面沒有這個如理作意的資料,這個時候,遇見這些境界的時候,就是隨它去了,你完全不能自主的。凡夫嘛!就是這樣子。
但是,你若學習這個法門,你時時地用,或者是……。當然,時時用,說是那個欲心來了的時候,你才用不淨觀,晚了一點,就是晚了;就是欲心沒有來的時候,你就是自己經行、靜坐,你就修習,修習這個不淨觀。你常常這樣修習,就在接觸這種境界的時候,這不淨觀立刻就會出現的,立刻就會出現。一出現了,沒有事,心裏面沒有賊,這個賊就隱藏起來,但是,這個賊還沒有殺死啊!殺掉了這個煩惱賊,那才行的。所以,你還要繼續地修般若波羅蜜,才能殺掉這個煩惱賊。這不淨觀只是能夠伏,能夠降伏它,使令它不能活動,但這個事也非常重要!因爲我們初開始來到佛法裏面學習佛法,不管你是在家居士也好,你是出家也好,初開始的時候,雖然說如理作意,這個如理作意的力量很薄弱,沒有力量啊!力量不大。你說:「我修般若波羅蜜,觀一切法空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但是,你怎麼照,它也不空。就是什麼呢?這個智慧軟弱,不行啊!所以,你一定這個賊沒有來的時候,你勤勤地練習這不淨觀。這個偷兒,這個賊,他沒有來偷你東西的時候,你自己就練拳,練這功夫,練了又練,今天也練、明天也練,練得熟了,這個盜賊來了時候,你就可以應付他。說是你平常不應付,盜賊來的時候,平常不練功夫,盜賊來了,那怎麼行呢?你這個拳練得不熟啊,盜賊來的時候不好用。
所以,若講修行的人,你就得自己平常就要用功,平常要用功。我們有的時候有什麼問題呢?就是不能夠分別:什麼事情是第一件大事?什麼事是輕微、不足輕重的事?不分別這件事。常常會把那個不急、不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,這件事重要,要去做那件事。可是自己心裏面有土匪啊,這件事好像沒看見,不去對付,不想辦法對付他,這是我們的問題,這是我們修行人的問題啊!
所以,我們應該,我們這個時候啊,你讀這個……啊!說我是禅宗,我就看:「念佛是誰?」當然也好,我還是說好哦!但是要讀《般若經》,讀《大般若經》也好、讀《華嚴經》也好、讀《法華經》也好。讀經,一方面然後多靜坐,修習四念處。你常常這麼修,今天也修、明天也修。你時間久了,你自己就知道:有力量!你就知道有力量了。你今天也修、明天也修,這個時候不感覺到他有什麼不同,不感覺;但是你長年這麼修,今年也修、明年也修,時間久了就不同,他就有力量了。有力量的時候,你就會感覺到心情很太平、很快樂、很安穩、很自在。不然的話,你心裏不自在啊!很苦惱的!
那麼這樣子才好。我們說讀《般若經》,你只是去學般若法門,只是一個觀法無我,觀一切法空,還不夠,一定前面還要修不淨觀的,修這不淨觀、修這無常觀。所以,還是佛是大智慧啊!他給我們開這藥方,這四味藥── 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這四味藥就有用。所以,我那天說過,這個四念處,佛滅度以後,比丘依何而住?是依四念處住。你晝夜六時這個時間怎麼過呀?就是常常地學習、修行四念處,它就是有效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12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