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不高慢、也不疑惑,心里面很平和的,这时候什么烦恼也不起,也有这个情形的。
究竟为什么我们有了烦恼呢?它是有个原因的。第一个原因,就是有所缘境,有一个引发欲心生起的境界。这个生起境界,一种是由眼根看见这种所缘境,或者耳根听到声音,或者是鼻、舌、身接触到这些事情,才引起欲心,这是一。第二种,前五识没有接触,只是第六识,就是所缘的这个法尘,就是以前经验过的、或者是从书本上读到的,是怎么怎么地,在你的心里面遗留下来的印象,你这个时候由你的记忆力又浮现出来,那么这个第六识一接触了的时候,也会生起这种欲心,这是一个原因。但是,这个欲心的生起,还要有一个因缘才能生起,就是不如理作意,不如理── 不合道理的分别。那么你一接触了这个境界的时候,你就按照一般的老习惯去分别:哎!这是可爱的,这是很美的,怎么怎么地。你这样去分别,这烦恼它就起来了,这个欲心就起来。
但是,这样说,我们出家人,初出家,我们没有得圣道,我们也是凡夫,也是有这种欲心的,那怎么办法呢?就是如理作意。你不要起这个不如理作意,你生起个如理的作意。什么叫如理作意?就是合理的,合乎佛法的一种正念。这个六根和六识接触这境界的时候,你用不净观的如理作意一分别的时候、一观察的时候,这个欲心它也不动,它就不动。所以,我们不能说:「你是凡夫,你就一定会有欲心。」这话不决定的。是凡夫,是!但是,有如理作意,欲心也不动,贪心不动,瞋心也不动。
如果我们虽然是修行人,但是忘记了,忘记这个不净观,忘记了经论上、经律论上说的这些法门,我们不学习这个,一天就做其他的事情,这些事情不学习,你心里面没有这个如理作意的资料,这个时候,遇见这些境界的时候,就是随它去了,你完全不能自主的。凡夫嘛!就是这样子。
但是,你若学习这个法门,你时时地用,或者是……。当然,时时用,说是那个欲心来了的时候,你才用不净观,晚了一点,就是晚了;就是欲心没有来的时候,你就是自己经行、静坐,你就修习,修习这个不净观。你常常这样修习,就在接触这种境界的时候,这不净观立刻就会出现的,立刻就会出现。一出现了,没有事,心里面没有贼,这个贼就隐藏起来,但是,这个贼还没有杀死啊!杀掉了这个烦恼贼,那才行的。所以,你还要继续地修般若波罗蜜,才能杀掉这个烦恼贼。这不净观只是能够伏,能够降伏它,使令它不能活动,但这个事也非常重要!因为我们初开始来到佛法里面学习佛法,不管你是在家居士也好,你是出家也好,初开始的时候,虽然说如理作意,这个如理作意的力量很薄弱,没有力量啊!力量不大。你说:「我修般若波罗蜜,观一切法空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但是,你怎么照,它也不空。就是什么呢?这个智慧软弱,不行啊!所以,你一定这个贼没有来的时候,你勤勤地练习这不净观。这个偷儿,这个贼,他没有来偷你东西的时候,你自己就练拳,练这功夫,练了又练,今天也练、明天也练,练得熟了,这个盗贼来了时候,你就可以应付他。说是你平常不应付,盗贼来的时候,平常不练功夫,盗贼来了,那怎么行呢?你这个拳练得不熟啊,盗贼来的时候不好用。
所以,若讲修行的人,你就得自己平常就要用功,平常要用功。我们有的时候有什么问题呢?就是不能够分别:什么事情是第一件大事?什么事是轻微、不足轻重的事?不分别这件事。常常会把那个不急、不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,这件事重要,要去做那件事。可是自己心里面有土匪啊,这件事好像没看见,不去对付,不想办法对付他,这是我们的问题,这是我们修行人的问题啊!
所以,我们应该,我们这个时候啊,你读这个……啊!说我是禅宗,我就看:「念佛是谁?」当然也好,我还是说好哦!但是要读《般若经》,读《大般若经》也好、读《华严经》也好、读《法华经》也好。读经,一方面然后多静坐,修习四念处。你常常这么修,今天也修、明天也修。你时间久了,你自己就知道:有力量!你就知道有力量了。你今天也修、明天也修,这个时候不感觉到他有什么不同,不感觉;但是你长年这么修,今年也修、明年也修,时间久了就不同,他就有力量了。有力量的时候,你就会感觉到心情很太平、很快乐、很安稳、很自在。不然的话,你心里不自在啊!很苦恼的!
那么这样子才好。我们说读《般若经》,你只是去学般若法门,只是一个观法无我,观一切法空,还不够,一定前面还要修不净观的,修这不净观、修这无常观。所以,还是佛是大智慧啊!他给我们开这药方,这四味药── 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,这四味药就有用。所以,我那天说过,这个四念处,佛灭度以后,比丘依何而住?是依四念处住。你昼夜六时这个时间怎么过呀?就是常常地学习、修行四念处,它就是有效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2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