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3

  须菩提!若菩萨摩诃萨如恒河沙等劫远离般若波罗蜜,修行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,内空乃至一切种智。须菩提!于汝意云何?是善男子、善女人得福多不?」须菩提言:「世尊!甚多!甚多!」佛言:「不如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深般若波罗蜜如说,一日修行四念处,乃至一切种智得福多。何以故?须菩提!若菩萨摩诃萨不远离般若波罗蜜,于萨婆若转者,无有是处!

  

  「须菩提!若菩萨摩诃萨,如恒河沙等劫远离般若波罗蜜,修行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,内空乃至一切种智。须菩提!于汝意云何?是善男子、善女人得福多不?」这底下,还是意思和前面是一样,是以修行这么多的法门,来对这个般若波罗蜜来对比,看谁的功德大?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「须菩提!若菩萨摩诃萨,如恒河沙等劫远离般若波罗蜜」,不是用自性空的智慧,你去修行这个四念处,「乃至八圣道分」,这就是三十七道品。修行四念处,这个是按照、这个意思就是依《阿含经》的道理修四念处,乃至八圣道分。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、八正道(八圣道),那么这是七科,这是三十七道品。那么你去学习「内空乃至一切种智」,这个「内空」,就是一共有十八空。这在罗什法师翻的《般若经》是十八空,唐三藏翻的《般若经》是二十一空,他多了几个。

  

  十八种空,第一就是内空。「内空」就是观察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,都是无我、无我所的,这是内空。「外空」,就是观察别人── 其他的人的眼耳鼻舌身意、色声香味触法,也都是无我、无我所,外空。内空、外空、内外空、空空、大空、第一义空、有为空、无为空、毕竟空、无始空、散空、性空、相空、还有诸法空、不可得空、无法空、有法空、无法有法空,那么一共是十八空。

  

  这十八空,我大略的说一下。就是约所缘境说它是空的,这是一种。第二个,就是约能观察的智慧,就是观察一切法自性空。为什么是空?就是观察一切法自性是空的,这样子去观察,其实就是这么意思,那么「内空」,这十八空。

  

  「乃至一切种智」,乃至「一切种智」就是佛的智慧。佛的智慧,若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观察,它也是空的,也是毕竟空的,是这么样意思。

  

  现在说「远离般若波罗蜜」,你修行四念处,乃至八圣道分,乃至内空,乃至一切种智的话,「须菩提!于汝意云何?是善男子、善女人得福多不?须菩提言:世尊!甚多!甚多!佛言:不如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深般若波罗蜜如说,一日修行四念处,乃至一切种智得福多。何以故?须菩提!若菩萨摩诃萨不远离般若波罗蜜,于萨婆若转者,无有是处。」这个什么原因呢?这佛说出一个理由。若菩萨摩诃萨你不远离这个般若无相的法门,你常学习这无相法门,「于萨婆若转者,无有是处」。

  

  「萨婆若」就是佛的一切种智,翻个「一切智」。萨婆若,翻个中国话是一切智。这个一切智,有的地方也判它属于声闻人的智慧。声闻、辟支佛的智慧,叫一切智;菩萨的智慧叫道种智;佛的智慧叫做一切种智,有的地方有这样说。但是,有的地方说,这个一切智,唯有佛才究竟圆满;声闻、辟支佛虽然也通达无我、无我所、诸法空,但是,没有佛那么圆满,所以名字叫做一切智,而事实上又不及佛。所以,这个地方这个「萨婆若」,就指佛智慧说。你若不远离这个般若波罗蜜,你于佛智慧退转的话,「无有是处」,没有这个道理,就是一定能得佛智慧,能成就佛智慧的。

  

  须菩提!若菩萨摩诃萨远离般若波罗蜜,于萨婆若转,则有是处。

  

  若是菩萨他不学习无相的般若法门,那么他对于佛智慧就可能会退失了。所以,发了无上菩提心,但是,他没能学习这个无相的般若,那他就可能会退转,不能够成就无上菩提,这样子是有可能的,是有这个道理的。

  

  从这句话上来看,你不能够用大乘佛法的无相的智慧来修行的话,你说你发上菩提心、行菩萨道,你可能会靠不住,你可能会退为阿罗汉去了,不想成佛了。什么原因呢?就是智慧不够,智慧不够啊!你就自己修行四念处、三十七道品,得阿罗汉还是可以;你若想要广度众生,你没有大乘佛法的般若的无相法门,你就容易退转。因为你想要度众生,和众生接触的时候,众生是不容易度的,刚强难度、难调难伏,你忍不住了,你就不想度众生了,就退了。

  

  那个舍利弗尊者就是原来是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的;但是他还没能入圣位,所以他这个时候去度众生,遇见一个什么事情?遇见一个婆罗门,向他乞眼睛,乞这眼睛,说:「我需要这个眼睛,需要这个眼睛,你给我!」舍利弗说是:「你要眼睛没有用,不需要!」「不!我有用!」这因为菩萨是要广度众生,舍头目脑髓的呀,众生要,就是得要给他才可以,这个布施波罗蜜才圆满。那么,舍利弗就把眼睛拿出来给他。这个婆罗门用鼻子闻一闻,说:「这眼睛很臭!」就摔在地下,踹它一脚,就走了。那么踏它一脚就走了,然后,舍利弗尊者说:「众生这样子难度啊!我不要去行菩萨道了,我还是做个自了汉吧!」就是退了,就有这么一件事。这就是什么呢?这就是他有慈悲心要度众生,但是般若智慧不够,看不破,所以就退了,退了菩提心了,有这种事情。

  

  那么这一段文也正表示这个意思,你远离了般若波罗蜜,你无上菩提不容易成就。这几句话也看出来,大乘佛法的重要,大乘佛法是非常重要!我们一定是还是按照我们传统佛教的说法:大乘佛法是真实不虚;小乘佛法是方便,应该是这个态度是对的。

  

  须菩提!以是故,菩萨摩诃萨常不应远离般若波罗蜜行。

  

  你不应该远离般若波罗蜜行,日常生活一切的活动,常是观一切法空,无我、无我所,常这么样的修行才好。

  

  须菩提!若菩萨摩诃萨远离般若波罗蜜,如恒河沙劫寿,财施、法施及禅定福德,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于汝意云何?是人得福多不?」

  

  这个地方,和前面的相貌有一点不同;但是,原则上还是一样,还是用有所得心修功德。

  

  「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」他不学习大乘的无相法门,「如恒河沙劫寿」做什么呢?财的布施、法的布施,去饶益一切众生去。「及禅定、福德」,他不但是财施、法施去饶益、利益众生,而他自己还学习禅定,学习这个四禅八定。学习禅定的时候,这个禅定是大福德境界,「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。如果没有禅定,没有禅定做功德,都是散乱的善法;得了禅定,那就是叫做定善。所以善有二种:散善和定善。那么这个定善── 有了禅定,就容易有神通,所以对于度化众生是很有效,的确是有效!但是,若是有所得心,没有般若的智慧,没有入圣道,禅定还靠不住、神通也是靠不住的。是「禅定、福德,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这个人财施也好、法施也好、禅定的福德也好,他都回向无上菩提的,这样子。

  

  这个「回向」,这两个字怎么样解释?应该解释一下也好。这个「回」是回转,「向」是对向,是个方向,或者说是志向,这个「向」就是人的志愿,叫做向。就是你在学校读书,你目的将来要做什么呢?就是那个目的就是你的一个方向。那么回转,就是转变你的方向,转变你的志愿,就是这样意思。这样意思,说是在这里怎么样解释呢?就是我们不是佛教徒的时候,一般非佛教徒的人,他们也都有向,有方向的,他们方向什么呢?就是希求世间的荣华富贵,或者是愿意生天国去享福去,就是这么一个方向,非佛教徒都是这样子。现在转变成为佛教徒的时候,这个希求世间的荣华富贵,或者希望生天国,这个都是不究竟的,这都是苦恼的事情,荣华富贵实在是个骗人的局面,并不真实是荣华富贵,是苦恼境界。佛不说世间的国王大臣是荣华富贵,佛不这么说,因为那些人很苦恼。只有你若是学习成就圣道,把烦恼贼杀死了以后,你才是荣华富贵,你真实是自在安乐的,不然都是不安乐。

  

  我这里,我想出一个故事。就是隋文帝,隋炀帝的父亲:隋文帝。隋文帝还应该说是一个好皇帝,他把中国统一了,原来是南北朝的对峙的局面,他是统一了,把中国搞的还是很富强,这话不提。他的宫里面,当然是有一个姓陈的夫人── 陈夫人,是他的年轻的时候结婚的夫人,当然,做了皇帝了,就是皇后了。但是,他又在皇宫里很多女人,又有一个心爱的一个年轻的女人。

  

  这一天,他办完了国家大事,就回到家里去了。回到家里,就去找那个年轻的女人。一找呢,说这个人被人杀死了,被人杀死。他立刻这精神就不正常,说:「我做了皇帝还不自在,还有人搞我这件事,搞我这些事情。」他立刻就骑着马,就不在正常的道路上跑,就是乱跑,跑到野外去,各处跑。后来和他亲近的这些大臣,有两个人也就骑着马,就把他找回来、请回来了,请回来了。回来以后,这个大夫人就向他磕头,拜一拜,这个时候就正常了,精神就恢复过来了。

  

  那么这看出来,隋文帝有这种事情,就是他做了皇帝,一切都是随心满意的?也不是!他欢喜的事情,还有人来给他破坏,其实就是陈夫人,把他那个亲爱的人杀死了,杀死了。这可见古代的那种国家、那种皇帝的特权,杀死个人,就是好像不算一回事。当然,这样说,这还算是轻微的,其实那就是一种苦恼!

  

  我们看那个谁呀?那个刘邦。刘邦到做了皇帝以后,他很早……,他的夫人就是吕后;但是,那是从小的时候的太太。做了皇帝以后,很多的太太,其中有一个是戚夫人,他好像是都欢喜这个戚夫人。戚夫人生一个儿,就封之为赵王,那么他欢喜赵王这个儿,他认为这个儿像他。他有心把吕后生的儿── 吕后生的儿已经封之为太子了,有心把他废了,然后封这个戚夫人的儿子如意── 赵王,封他为太子;但是办不到。虽然是汉高祖刘邦不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3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