須菩提!若菩薩摩诃薩如恒河沙等劫遠離般若波羅蜜,修行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,內空乃至一切種智。須菩提!于汝意雲何?是善男子、善女人得福多不?」須菩提言:「世尊!甚多!甚多!」佛言:「不如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深般若波羅蜜如說,一日修行四念處,乃至一切種智得福多。何以故?須菩提!若菩薩摩诃薩不遠離般若波羅蜜,于薩婆若轉者,無有是處!
「須菩提!若菩薩摩诃薩,如恒河沙等劫遠離般若波羅蜜,修行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,內空乃至一切種智。須菩提!于汝意雲何?是善男子、善女人得福多不?」這底下,還是意思和前面是一樣,是以修行這麼多的法門,來對這個般若波羅蜜來對比,看誰的功德大?是這樣意思。
「須菩提!若菩薩摩诃薩,如恒河沙等劫遠離般若波羅蜜」,不是用自性空的智慧,你去修行這個四念處,「乃至八聖道分」,這就是叁十七道品。修行四念處,這個是按照、這個意思就是依《阿含經》的道理修四念處,乃至八聖道分。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正道(八聖道),那麼這是七科,這是叁十七道品。那麼你去學習「內空乃至一切種智」,這個「內空」,就是一共有十八空。這在羅什法師翻的《般若經》是十八空,唐叁藏翻的《般若經》是二十一空,他多了幾個。
十八種空,第一就是內空。「內空」就是觀察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,都是無我、無我所的,這是內空。「外空」,就是觀察別人── 其他的人的眼耳鼻舌身意、色聲香味觸法,也都是無我、無我所,外空。內空、外空、內外空、空空、大空、第一義空、有爲空、無爲空、畢竟空、無始空、散空、性空、相空、還有諸法空、不可得空、無法空、有法空、無法有法空,那麼一共是十八空。
這十八空,我大略的說一下。就是約所緣境說它是空的,這是一種。第二個,就是約能觀察的智慧,就是觀察一切法自性空。爲什麼是空?就是觀察一切法自性是空的,這樣子去觀察,其實就是這麼意思,那麼「內空」,這十八空。
「乃至一切種智」,乃至「一切種智」就是佛的智慧。佛的智慧,若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察,它也是空的,也是畢竟空的,是這麼樣意思。
現在說「遠離般若波羅蜜」,你修行四念處,乃至八聖道分,乃至內空,乃至一切種智的話,「須菩提!于汝意雲何?是善男子、善女人得福多不?須菩提言:世尊!甚多!甚多!佛言:不如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深般若波羅蜜如說,一日修行四念處,乃至一切種智得福多。何以故?須菩提!若菩薩摩诃薩不遠離般若波羅蜜,于薩婆若轉者,無有是處。」這個什麼原因呢?這佛說出一個理由。若菩薩摩诃薩你不遠離這個般若無相的法門,你常學習這無相法門,「于薩婆若轉者,無有是處」。
「薩婆若」就是佛的一切種智,翻個「一切智」。薩婆若,翻個中國話是一切智。這個一切智,有的地方也判它屬于聲聞人的智慧。聲聞、辟支佛的智慧,叫一切智;菩薩的智慧叫道種智;佛的智慧叫做一切種智,有的地方有這樣說。但是,有的地方說,這個一切智,唯有佛才究竟圓滿;聲聞、辟支佛雖然也通達無我、無我所、諸法空,但是,沒有佛那麼圓滿,所以名字叫做一切智,而事實上又不及佛。所以,這個地方這個「薩婆若」,就指佛智慧說。你若不遠離這個般若波羅蜜,你于佛智慧退轉的話,「無有是處」,沒有這個道理,就是一定能得佛智慧,能成就佛智慧的。
須菩提!若菩薩摩诃薩遠離般若波羅蜜,于薩婆若轉,則有是處。
若是菩薩他不學習無相的般若法門,那麼他對于佛智慧就可能會退失了。所以,發了無上菩提心,但是,他沒能學習這個無相的般若,那他就可能會退轉,不能夠成就無上菩提,這樣子是有可能的,是有這個道理的。
從這句話上來看,你不能夠用大乘佛法的無相的智慧來修行的話,你說你發上菩提心、行菩薩道,你可能會靠不住,你可能會退爲阿羅漢去了,不想成佛了。什麼原因呢?就是智慧不夠,智慧不夠啊!你就自己修行四念處、叁十七道品,得阿羅漢還是可以;你若想要廣度衆生,你沒有大乘佛法的般若的無相法門,你就容易退轉。因爲你想要度衆生,和衆生接觸的時候,衆生是不容易度的,剛強難度、難調難伏,你忍不住了,你就不想度衆生了,就退了。
那個舍利弗尊者就是原來是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的;但是他還沒能入聖位,所以他這個時候去度衆生,遇見一個什麼事情?遇見一個婆羅門,向他乞眼睛,乞這眼睛,說:「我需要這個眼睛,需要這個眼睛,你給我!」舍利弗說是:「你要眼睛沒有用,不需要!」「不!我有用!」這因爲菩薩是要廣度衆生,舍頭目腦髓的呀,衆生要,就是得要給他才可以,這個布施波羅蜜才圓滿。那麼,舍利弗就把眼睛拿出來給他。這個婆羅門用鼻子聞一聞,說:「這眼睛很臭!」就摔在地下,踹它一腳,就走了。那麼踏它一腳就走了,然後,舍利弗尊者說:「衆生這樣子難度啊!我不要去行菩薩道了,我還是做個自了漢吧!」就是退了,就有這麼一件事。這就是什麼呢?這就是他有慈悲心要度衆生,但是般若智慧不夠,看不破,所以就退了,退了菩提心了,有這種事情。
那麼這一段文也正表示這個意思,你遠離了般若波羅蜜,你無上菩提不容易成就。這幾句話也看出來,大乘佛法的重要,大乘佛法是非常重要!我們一定是還是按照我們傳統佛教的說法:大乘佛法是真實不虛;小乘佛法是方便,應該是這個態度是對的。
須菩提!以是故,菩薩摩诃薩常不應遠離般若波羅蜜行。
你不應該遠離般若波羅蜜行,日常生活一切的活動,常是觀一切法空,無我、無我所,常這麼樣的修行才好。
須菩提!若菩薩摩诃薩遠離般若波羅蜜,如恒河沙劫壽,財施、法施及禅定福德,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于汝意雲何?是人得福多不?」
這個地方,和前面的相貌有一點不同;但是,原則上還是一樣,還是用有所得心修功德。
「須菩提!菩薩摩诃薩」他不學習大乘的無相法門,「如恒河沙劫壽」做什麼呢?財的布施、法的布施,去饒益一切衆生去。「及禅定、福德」,他不但是財施、法施去饒益、利益衆生,而他自己還學習禅定,學習這個四禅八定。學習禅定的時候,這個禅定是大福德境界,「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。如果沒有禅定,沒有禅定做功德,都是散亂的善法;得了禅定,那就是叫做定善。所以善有二種:散善和定善。那麼這個定善── 有了禅定,就容易有神通,所以對于度化衆生是很有效,的確是有效!但是,若是有所得心,沒有般若的智慧,沒有入聖道,禅定還靠不住、神通也是靠不住的。是「禅定、福德,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這個人財施也好、法施也好、禅定的福德也好,他都回向無上菩提的,這樣子。
這個「回向」,這兩個字怎麼樣解釋?應該解釋一下也好。這個「回」是回轉,「向」是對向,是個方向,或者說是志向,這個「向」就是人的志願,叫做向。就是你在學校讀書,你目的將來要做什麼呢?就是那個目的就是你的一個方向。那麼回轉,就是轉變你的方向,轉變你的志願,就是這樣意思。這樣意思,說是在這裏怎麼樣解釋呢?就是我們不是佛教徒的時候,一般非佛教徒的人,他們也都有向,有方向的,他們方向什麼呢?就是希求世間的榮華富貴,或者是願意生天國去享福去,就是這麼一個方向,非佛教徒都是這樣子。現在轉變成爲佛教徒的時候,這個希求世間的榮華富貴,或者希望生天國,這個都是不究竟的,這都是苦惱的事情,榮華富貴實在是個騙人的局面,並不真實是榮華富貴,是苦惱境界。佛不說世間的國王大臣是榮華富貴,佛不這麼說,因爲那些人很苦惱。只有你若是學習成就聖道,把煩惱賊殺死了以後,你才是榮華富貴,你真實是自在安樂的,不然都是不安樂。
我這裏,我想出一個故事。就是隋文帝,隋炀帝的父親:隋文帝。隋文帝還應該說是一個好皇帝,他把中國統一了,原來是南北朝的對峙的局面,他是統一了,把中國搞的還是很富強,這話不提。他的宮裏面,當然是有一個姓陳的夫人── 陳夫人,是他的年輕的時候結婚的夫人,當然,做了皇帝了,就是皇後了。但是,他又在皇宮裏很多女人,又有一個心愛的一個年輕的女人。
這一天,他辦完了國家大事,就回到家裏去了。回到家裏,就去找那個年輕的女人。一找呢,說這個人被人殺死了,被人殺死。他立刻這精神就不正常,說:「我做了皇帝還不自在,還有人搞我這件事,搞我這些事情。」他立刻就騎著馬,就不在正常的道路上跑,就是亂跑,跑到野外去,各處跑。後來和他親近的這些大臣,有兩個人也就騎著馬,就把他找回來、請回來了,請回來了。回來以後,這個大夫人就向他磕頭,拜一拜,這個時候就正常了,精神就恢複過來了。
那麼這看出來,隋文帝有這種事情,就是他做了皇帝,一切都是隨心滿意的?也不是!他歡喜的事情,還有人來給他破壞,其實就是陳夫人,把他那個親愛的人殺死了,殺死了。這可見古代的那種國家、那種皇帝的特權,殺死個人,就是好像不算一回事。當然,這樣說,這還算是輕微的,其實那就是一種苦惱!
我們看那個誰呀?那個劉邦。劉邦到做了皇帝以後,他很早……,他的夫人就是呂後;但是,那是從小的時候的太太。做了皇帝以後,很多的太太,其中有一個是戚夫人,他好像是都歡喜這個戚夫人。戚夫人生一個兒,就封之爲趙王,那麼他歡喜趙王這個兒,他認爲這個兒像他。他有心把呂後生的兒── 呂後生的兒已經封之爲太子了,有心把他廢了,然後封這個戚夫人的兒子如意── 趙王,封他爲太子;但是辦不到。雖然是漢高祖劉邦不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13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