須菩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遠離般若波羅蜜,如恒河沙劫壽,過去、未來、現在諸佛及弟子善根,和合隨喜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須菩提!于汝意雲何?是人得福多不?須菩提言:「世尊!甚多!甚多!」
這是一共有七段,來較量修行般若波羅蜜的功德廣大,現在是最後一段。
佛招呼須菩提:假設善男子、善女人,遠離般若波羅蜜,他不學習這大乘的無相般若法門,那麼「如恒河沙等劫壽」,那麼長的壽命,他做什麼功德呢?是「過去、未來、現在諸佛」,過去世的佛、未來世的佛、現在世十方諸佛。「及弟子」,及佛的弟子──菩薩也好,比丘、比丘尼也好,優婆塞、優婆夷,這都是佛的弟子,他們所栽培的「善根」。這個善根,在佛法裏面,你能夠叁歸五戒、修學十善法,或者是你修數息觀、修不淨觀、修四念處、修叁十七道品、修六波羅蜜,做種種功德,這都是善根。修了善法以後,你今生這樣子栽培了以後,你來生如果有因緣遇見了叁寶,你前生栽培的善法,還會繼續的發生作用,還能繼續栽培。這樣說,就是前生的善法,名之爲「根」。「根」以能生爲義,它能生出來現在世的善法,而現在又栽培了善法,將來還會繼續發生作用,又繼續的栽培,就是展轉的栽培善根,展轉的增長善根,這樣的意思叫做善根。這個「根」,剛才這樣解釋是以「能生」爲義,也可以做一個「有力量」的意思,這個根是很有力量的,就是你栽培的善法,它有力量。說是當時栽培善根的時候,信心不是很強,但是也有多少歡喜心,受了叁歸五戒怎麼怎麼樣的;但是那一點善法,它也是有力量,將來再有因緣的時候,它就會繼續的增長,所以也可以名之爲根。
「和合隨喜」,是說叁世十方諸佛的功德,和佛的弟子的功德,這功德太多了。「和合隨喜」,就是統一起來,你能夠隨順、歡喜、贊歎,歡喜、贊歎。譬如說,我們看見一個人相貌很端正,他的智慧、能力都很強,那我們也就可以說,這個人有善根。這個相貌端正,因爲什麼會這樣呢?就是他前一生,或是前那一生中,修過忍辱的功德,相貌端正從忍辱中來。人家毀辱你,你不那麼執著,你能夠忍受,而不同他一般見識、去爭論,那麼你能容忍別人對你的羞辱,你將來就會相貌端正。
另外一種解釋:我們買這花供佛,你將來也會相貌端正,能得佛的叁十二相,種種的相好莊嚴的。那麼這就是由驗果而知因,所以就知道這個人有善根,這樣說,我們也就生歡喜心。說這個人能力很強,他能夠做很多很多利益人的事情,那麼我們就是發歡喜心贊歎他;所以相貌端正,也發歡喜心,贊歎他;他考個第一名,也歡喜、也贊歎他,就是他有特別優點的時候,你發歡喜心贊歎,不要嫉妒。這個嫉妒是最不好,嫉妒將來使令自己相貌不端正,而且地位低下。你想,人都是想要向高處爬,想要自己的地位高一點,但是若生嫉妒心,就使令自己的地位向下降,這個因果上是這樣說的。
所以應該發歡喜心,對于諸佛的功德發歡喜心。佛的弟子他有功德,只要他有功德──或者過去做的功德,今生得的果報;或者現在他在做功德,你都得發歡喜心贊歎。不要說:「這個人哪,他是虛僞的呀!他做功德那是給人看的,他心裏面別有企圖。」不要這樣說。只要他是做的表面上是好,就可以贊歎,就是身業清淨、口業清淨、意業清淨。他內心的境界,我們沒有神通,不知道;他表現在身業,他肯拜佛,那就是功德,就是可以贊歎。所以這個隨喜也是一種修行的功德,我們發歡喜心,這樣子。
我們這凡夫世界,社會上的事情,一個公司裏面,很多的同事的老板或者是和職員彼此間的關系,也都有這個問題。那麼我們佛法裏面、寺院裏面、佛教徒,我們沒得聖道的人,也都有這個貪瞋癡的煩惱。這個嫉妒就是瞋心,屬于瞋心的,也就容易這個瞋心、嫉妒就出來了。出來了,就會妨礙了很多的善法的成就,很多善法的成就就被破壞了。所以佛菩薩慈悲告訴我們:不要嫉妒,要隨喜。別人能力強,我們歡喜贊歎,同他合作,不要扯他的後腿,不要這樣子。
那麼「隨喜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你隨順、歡喜、稱揚、贊歎別人的善根功德,你就有功德、你就有功德。你就有功德呢,你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要這樣做才好。
「須菩提!于汝意雲何?是人得福多不?」佛招呼須菩提說:這個人他沒有成就無相般若的智慧,但是他能隨喜十方叁世諸佛及佛弟子的善根,他能夠這樣做,這個人得的福報多不多呢?「須菩提言:世尊!甚多!甚多!」很多很多的。
我們昨天……是昨天說的吧?說是這個漢高祖那個呂後──呂後是漢高祖沒有走運氣的時候他的太太、他的夫人。那個戚夫人那是他……可能是他做了王了,才是他的夫人。那麼漢高祖可能是不去親近這個呂後,就是常和這個戚夫人在一起,呂後就是嫉妒、嫉妒,因爲嫉妒,所以以後就造那種罪業,把戚夫人很殘忍的把她殺死了,又把她的兒子,那個趙王如意,把他殺死了,就造這種罪。造罪,在家人沒有佛教的信仰,他可也不當一回事。但是按佛法來說,這是有因果的問題,還有後患。你不是現在你有勢力,你就可以欺負他,將來可怎麼辦?
我們看那個誰呀?武則天──武則天是唐太宗的女人,唐太宗死了,有人勸她去出家做比丘尼。那麼唐高宗做了皇帝了,有個王夫人,唐高宗的皇後姓王,王夫人,又出主意把武則天請回來。
武則天你出了家了,你應該修學聖道嘛!但是這個凡夫的心又起來了,就回來了。回來了,逐漸逐漸地就拿到了權力。
這個唐高宗這個人,唐高宗……我這話說得多,越說越多了。唐高宗他做皇帝,是怎麼得來的?唐太宗有痔瘡的病,唐太宗他有痔瘡的病啊!他這個唐高宗那時候還不是太子,用口去給他吸,去吸。就這樣子感動了唐太宗:「哎呀!我這個兒子能這樣子來對……來愛護我,我有什麼能報答他呢?好!就把這皇帝位子給他好了。」就是這麼來的。這來了,也是可以,但是他的能力不是很強,所以武則天一來了,武則天的智慧是很高的。所以有人讀這個唐朝的曆史,唐朝的曆史有兩個半皇帝,那麼多的皇帝裏面,只有兩個半。第一個就是唐太宗,第二個就是武則天,她算是皇帝,第叁個,半,這半個皇帝是誰?就是唐憲宗。就是唐高宗不算數、不算數的。
那麼唐高宗這個人的能力不夠,這武則天能力強,能處理事情,所以唐高宗有風濕病,有的時候也是不自主了,只好讓武則天處理事情。逐漸的、逐漸的權力大了,那就是封她爲皇後,把王夫人就是廢了、廢了,不是夫人,不是皇後了、不是皇後了。但是唐高宗死了以後,武則天怎麼辦哪?就像呂後殺害那個戚夫人一樣,把這個王夫人兩個胳臂、兩個腿都砍斷了,也就是放在鹽缸裏腌起來,也是一樣。所以這個瞋心,這個嫉妒心,就是這樣子。當然她因爲王夫人原來地位是高過她的,她若不把她除掉了,她總感覺到是個障礙,所以就是這樣子把她搞死了。但是這樣子做這種罪,將來,你想一想,將來可怎麼樣呢?
所以我們佛菩薩,他的法眼、天眼,看得清清楚楚,有因就有果,所以不要嫉妒;不要嫉妒,要生歡喜心。你現在不要造罪,將來也就沒有苦惱,沒有惡因,就沒有惡果,要長遠的想一想,不要只看眼前的利害,才可以。
「和合隨喜,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須菩提!于汝意雲何?是人得福多不?」這個人沒有嫉妒心,能贊歎別人的功德,能隨喜十方諸佛、一切阿羅漢、一切菩薩、一切的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所有的功德,隨喜回向無上菩提,他得的福報多不多呢?「須菩提言:世尊!甚多!甚多!」太多了!
佛言:不如是善男子、善女人深般若波羅蜜如說修行,乃至一日隨喜善根,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福多。
你若有無相的智慧,你就是一天之中,隨喜十方諸佛及佛弟子的善根,回向無上菩提,得的福報多過那個恒河沙劫壽。他所修的這些功德,就是差這麼遠,一天做的功德,比恒河沙劫壽所有的功德還要多,這可見這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應該要學習。
須菩提!以是故,菩薩摩诃薩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應學般若波羅蜜中方便,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「須菩提!以是故,菩薩摩诃薩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應學般若波羅蜜中方便」,就是應該學習般若的無相法門。這個無相的法門,就是你能夠隨喜功德,那就是方便,用這個隨喜使令你無相的智慧能增長。我那一天說「刀以磨利」,這刀鈍了,你用磨石磨它就利了。我們般若的智慧不夠利,我們這無相的智慧不夠利,怎麼樣才能利呢?你隨喜功德的時候,你就觀察:十方諸佛也是緣起的,功德也是緣起的,佛的弟子也是緣起的,觀察都是畢竟空,你自己本身的隨喜的心,也都是色受想行識──也都是緣起的,畢竟空。你這麼思惟,假藉這些事情去思惟,你的般若智慧就增長了、就增長了。你不這樣思惟,你這般若智慧不增長,所以刀以磨利。所以這是個方便,說是智慧怎麼妙,你口頭上講,沒有用;你非要自己利用眼前的這些事情,來鍛煉、來熏習你的般若的智慧。你不斷的、相續不斷的去熏,相續不斷的去修習、相續不斷的去學習,你這智慧才增長的。這樣子,所以說:「應學般若波羅蜜中方便,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的,應該這樣。
我講一個小小的故事,聽聽。這個誰?我還說這優波鞠多尊者。優波鞠多尊者,有一天,有一個人,有個年輕人,要拜他做師父,要出家修行,優波鞠多尊者就收他做徒弟了。我們凡夫肉眼當然不知道怎麼回事,心情還在猶豫:「是收?是不收?」就是還有這樣子,優波鞠多尊者一看就知道了,就收他。
收他做了徒弟,他住了沒有多久,心裏面就沒有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14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