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15

  佛告須菩提:如是!如是!須菩提!以是因緣起作法,不應得正見入法位,乃至不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須菩提!行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诃薩,知因緣起作法亦空、無堅固,虛诳不實。何以故?須菩提!是菩薩摩诃薩善學內空,乃至善學無法有法空故。是菩薩摩诃薩住是十八空,種種觀作法空,即不遠離般若波羅蜜。若菩薩摩诃薩如是漸漸不遠離般若波羅蜜,漸漸得無數、無量、無邊福德。

  

  「佛告須菩提」,這底下佛就回答他。回答他呢,我看佛怎麼回答的?「佛告須菩提:如是!如是!」你說得對,是的!是的!「須菩提!以是因緣起作法,不應得正見、入法位」,這因緣起作法都是虛僞的,不真實,它沒有這個功能,不應該「得正見,入法位,乃至不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的,是的!

  

  「須菩提!行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诃薩,知因緣起作法亦空,無堅固,虛诳不實」,須菩提啊!你說得對!你是阿羅漢,你知道這件事。那就是行般若波羅蜜的那個菩薩他也知道,知道這因緣起作法是空的,裏面沒有自性,無自性的;那個因緣所生法它也是不堅固的,很容易破壞的;也是無常的,虛诳不真實。你看那個高山很高大,風吹都吹不動它,其實都是虛诳的、不真實。你現在知道,以前好像不這樣子,最近多少年,好像有點不同,這個地震特別多。你看那高山很大,一地震就把高山震沒有了,也有這種事情,所以這個都是不真實的,你說得對!但是怎麼會能夠入法位,得正見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呢?得叁乘聖道了呢?怎麼會成就了般若波羅蜜,得無量無邊的功德了呢?「何以故?」這樣意思。這底下就是解釋功德殊勝的道理,前面這一段承認須菩提說得對,這底下解釋。

  

  「須菩提!是菩薩摩诃薩善學內空,乃至善學無法、有法空故,是菩薩摩诃薩住是十八空,種種觀作法空,即不遠離般若波羅蜜。若菩薩摩诃薩如是漸漸不遠離般若波羅蜜,漸漸得無數無量無邊福德。」這樣回答了。佛回答說:這個菩薩摩诃薩──發了無上菩提心的菩薩,他想要轉凡成聖,想要度一切衆生遠離苦海,登涅槃岸,得無上菩提,他有發了這樣的好心,他怎麼辦呢?他就先要充實自己,先要充實自己。怎麼充實呢?就學這個「內空,乃至善學無法有法空故」,先這樣學習。這就是前面說那十八空。

  

  十八空,第一個就說「內空」。內空是什麼呢?就是觀察我們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因緣所生法,是自性空的,無我、無我所的,這叫內空;還有「外空」:就是觀察別人的眼耳鼻舌身意、乃至山河大地也都是因緣生法,它也是無自性的,是畢竟空的,無我、無我所的。乃至到最後那個空叫「無法有法空」──善學無法空、善學有法空、善學無法有法空。這個「無法」是什麼呢?譬如說過去的事情,我們剛才說《叁國志》曹操、劉備、孫權的那些事情,這些都是過去了,按現在來看,是沒有這件事了,叫「無法」。這個「有法」就是現在:現在的事情,現在還存在── 說這個房子現在還存在,這是「有法」。過去的事情已經沒有了;未來的事情也沒有了── 未來的事情還沒有出現,也是沒有,也是無法。所以,過去和未來的事情都屬于「無法」,現在叫做「有法」。現在的「有法」是因緣生法、也是自性空;過去的「無法」、未來的法,也是自性空的,也是沒有的。你能夠「善學」,好好的學習,你能夠好好的學習,學習這十八空。

  

  「是菩薩摩诃薩住是十八空」,這個菩薩── 發菩提心的這個菩薩,他安住在十八空上面。「種種觀作法空」,這當然是譬如說打禅七,他這個菩薩他也可以打禅七,打禅七他也可以和大衆一起,他也可以自己一個人,有功課表,什麼時候起來,怎麼怎麼這一天安排好,然後按照這功課表去修觀,就是修止觀了。觀察自己的色受想行識、眼耳鼻舌身意是空的,觀別人也是空的,觀一切法都是空的,那麼就是按照這上面……就是按照這十八空去修習。

  

  十八空,我昨天是……我說過,主要就是兩個情形:一個就是約所緣境來觀它,說它是空;一個是約爲什麼是空?從這個地方說空,就是自性空。那麼約所緣境空,就是內空、外空、內外空,這都是所緣境的空。這無法、有法空也是所緣境── 所緣的種種的境界,安立它是空的,這樣意思。所以種種的觀察、思惟緣起的事情,緣起的事情就叫「作法」,觀察它是自性空的、它是因緣有的、是不真實的、是空無所有的。你常這麼思惟,你常這麼樣的思惟。

  

  那麼,這個佛,我想,佛真是大慈悲、是大智慧,他明明白白的就告訴我們──你用你的心去思惟去── 明白地這樣說。這個思惟誰都會,因爲我們的心都思惟是習慣了,常是打妄想也是思惟嘛!這個觀一切法空只是內容不同了,也和妄想差不多,妄想也是我們心裏面在思想;觀一切法空,也是內心思想,不過這是屬于清淨一邊的,它和妄想不同了。

  

  那麼「觀作法空」,你常常這麼觀,「即不遠離般若波羅蜜」,你就能夠成就般若波羅……和般若波羅蜜親近、能相親近了。那麼前面說:因緣所生法都是虛妄的,是的,但是你觀察它是畢竟空,你今天也觀、明天也觀,你內心裏面就成就這個般若的無相的智慧了。這無相的智慧就觀察這虛妄法,你的無相的智慧逐漸逐漸的就成就了。是的!那個虛妄法它是沒有力量能夠使令你得正見、得入聖道、得入菩薩位、得無上菩提的,它本身沒有這個能力的,但是你去觀察的時候,你這個能力就出來了。你常常的觀察,就是重複,一次又一次,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地去觀察,它是空無所有的,都是虛妄不實的,常常這麼觀。

  

  「如是漸漸不遠離般若波羅蜜」,這樣子不是一天就成功的,要漸漸的由微而著,由小而大,慢慢地、慢慢地,你就和無相的、聖人的智慧相接近了,「不遠離般若波羅蜜」。「漸漸得無數、無量、無邊福德」,你逐漸地、逐漸地你就得無生法忍了,你就入法位了,就得無上菩提了,所以就成就了無數無量無邊福德。

  

  這樣看這個福德,其中最主要的一個福德是什麼?我們凡夫的習慣:我們能住好房子、有好車、或者說是有好朋友、或者好的夫妻、或者什麼,這些事……,有身體健康,沒有病痛,在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,或者是國家的……我是領導人── 這是可愛的事情,這是福報,其實佛法不這樣說。佛法是說,這個福德,其中主要的一個福德是什麼?就是般若波羅蜜,就是你這個智慧就是福德。

  

  我們平常的人,這是我們自己常常經驗的:人家贊歎我們一句,心裏就歡喜、就波動;人家毀辱我們一下子,心裏面立刻就不高興,這就不是福德相。就是一點也不能自主,一點也不能自在,就是心隨境轉,這是個苦惱相,那是福德呢?這種境界,世間上人都是這樣子,世間人都是這樣,就是大梵天王還有點問題。

  

  大梵天王啊!我把這個事兒說出來。有一回,馬勝比丘他在入定,他心裏面就知道這個大梵天王說:「這個世界上,天上天下唯我獨尊!」有這種想法。那麼這時候馬勝比丘就乘著神通,屈伸臂頃就到了梵天王那去了。到那去的時候,目的就是見這個梵天王,但是當時不見,不看見在這裏,但是心裏面在作念:「這個梵天王在什麼地方?」喔!出來了!出來就是一團的光明。

  

  我們的身體沒有光明,就是這麼一大塊,或者是有兩百磅。這個梵天王的身體,色界天上的那個身體就是光明,光明的境界。那麼一出現了,當然他也是有眼耳鼻舌的,就大家見面,這個馬勝比丘就同他見面了。

  

  梵天王說是:「尊者來,您怎麼來此地?你有什麼事情?」說是:「我請問你一個問題。」說:「是什麼問題?」說是:「我們人什麼時候才沒有這地水火風的四大?什麼時候?」譬如說:欲界的人,他的身體要有地水火風,一定要有這種東西,你才能組成這個身體,乃至鬼、畜生、地獄都是這樣的,那個身體一定要有四大。這天上的人也是這樣子,這色界天的人他一片的光明、一團的光明,也是地水火風,就不過比我們妙一點。

  

  說:「什麼時候這衆生才沒有……;把這個四大去掉,沒有,不要它?」

  

  這個時候,這個梵天王就是領著馬勝比丘離開了大衆── 這時候,說話的時候不但是梵天王,還有其他的梵天在一起。那麼這個梵天王領著馬勝比丘,到另外一個地方去,遠離了大衆,就說了,說是:「你來問我這個事情,你應該問佛,佛才知道嘛!」

  

  這馬勝比丘說:「你不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嗎?怎麼說是要去問佛?應該問你嘛!」

  

  他說:「不要說了,你去問佛就好了。」

  

  就從這裏看出來一件事:梵天王在大衆裏面不能承認、不能認輸的。你問我的問題,我答不上來了── 他也忌諱這件事,他也忌諱這件事,就是他也有這個不高興的事情。

  

  所以這種境界都不是福德,是苦惱相;那麼大自在的境界才是福,才是福報,才是福德。什麼是大自在?就是你若成就了般若波羅蜜,是大自在,心不隨境轉了,無論到什麼地方去,都是自在的。

  

  我們說是到這個禅堂裏特別熱,我們坐那裏,心裏就煩躁起來,坐不住了,若特別冷也不得了!要多穿衣服,就是心老是不自在,但是佛菩薩── 有成就了般若波羅蜜的人,沒這個。所以你看《華嚴經》上有〈入法界品〉,這個入法界,這些都是聖人的,要八地菩薩以上才可以,他什麼地方都可以去,他也可以到天上、也可以到地獄去、到十法界、十方去,什麼地方都可以去。我們若學現在的科學家說,這一個星球、那一個星球,這虛空裏面有很多的力量,這是很危險的,但是佛菩薩無障礙,什麼世界都可以去,你不能夠影響他。所以這個般若波羅蜜在佛法裏面非常的重要,這是大福德境界!這個般若波羅蜜本來說是智慧,其實在這裏說,這是個大福德境界。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15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