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5

  佛告须菩提:如是!如是!须菩提!以是因缘起作法,不应得正见入法位,乃至不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!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,知因缘起作法亦空、无坚固,虚诳不实。何以故?须菩提!是菩萨摩诃萨善学内空,乃至善学无法有法空故。是菩萨摩诃萨住是十八空,种种观作法空,即不远离般若波罗蜜。若菩萨摩诃萨如是渐渐不远离般若波罗蜜,渐渐得无数、无量、无边福德。

  

  「佛告须菩提」,这底下佛就回答他。回答他呢,我看佛怎么回答的?「佛告须菩提:如是!如是!」你说得对,是的!是的!「须菩提!以是因缘起作法,不应得正见、入法位」,这因缘起作法都是虚伪的,不真实,它没有这个功能,不应该「得正见,入法位,乃至不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的,是的!

  

  「须菩提!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,知因缘起作法亦空,无坚固,虚诳不实」,须菩提啊!你说得对!你是阿罗汉,你知道这件事。那就是行般若波罗蜜的那个菩萨他也知道,知道这因缘起作法是空的,里面没有自性,无自性的;那个因缘所生法它也是不坚固的,很容易破坏的;也是无常的,虚诳不真实。你看那个高山很高大,风吹都吹不动它,其实都是虚诳的、不真实。你现在知道,以前好像不这样子,最近多少年,好像有点不同,这个地震特别多。你看那高山很大,一地震就把高山震没有了,也有这种事情,所以这个都是不真实的,你说得对!但是怎么会能够入法位,得正见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呢?得三乘圣道了呢?怎么会成就了般若波罗蜜,得无量无边的功德了呢?「何以故?」这样意思。这底下就是解释功德殊胜的道理,前面这一段承认须菩提说得对,这底下解释。

  

  「须菩提!是菩萨摩诃萨善学内空,乃至善学无法、有法空故,是菩萨摩诃萨住是十八空,种种观作法空,即不远离般若波罗蜜。若菩萨摩诃萨如是渐渐不远离般若波罗蜜,渐渐得无数无量无边福德。」这样回答了。佛回答说:这个菩萨摩诃萨──发了无上菩提心的菩萨,他想要转凡成圣,想要度一切众生远离苦海,登涅槃岸,得无上菩提,他有发了这样的好心,他怎么办呢?他就先要充实自己,先要充实自己。怎么充实呢?就学这个「内空,乃至善学无法有法空故」,先这样学习。这就是前面说那十八空。

  

  十八空,第一个就说「内空」。内空是什么呢?就是观察我们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因缘所生法,是自性空的,无我、无我所的,这叫内空;还有「外空」:就是观察别人的眼耳鼻舌身意、乃至山河大地也都是因缘生法,它也是无自性的,是毕竟空的,无我、无我所的。乃至到最后那个空叫「无法有法空」──善学无法空、善学有法空、善学无法有法空。这个「无法」是什么呢?譬如说过去的事情,我们刚才说《三国志》曹操、刘备、孙权的那些事情,这些都是过去了,按现在来看,是没有这件事了,叫「无法」。这个「有法」就是现在:现在的事情,现在还存在── 说这个房子现在还存在,这是「有法」。过去的事情已经没有了;未来的事情也没有了── 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出现,也是没有,也是无法。所以,过去和未来的事情都属于「无法」,现在叫做「有法」。现在的「有法」是因缘生法、也是自性空;过去的「无法」、未来的法,也是自性空的,也是没有的。你能够「善学」,好好的学习,你能够好好的学习,学习这十八空。

  

  「是菩萨摩诃萨住是十八空」,这个菩萨── 发菩提心的这个菩萨,他安住在十八空上面。「种种观作法空」,这当然是譬如说打禅七,他这个菩萨他也可以打禅七,打禅七他也可以和大众一起,他也可以自己一个人,有功课表,什么时候起来,怎么怎么这一天安排好,然后按照这功课表去修观,就是修止观了。观察自己的色受想行识、眼耳鼻舌身意是空的,观别人也是空的,观一切法都是空的,那么就是按照这上面……就是按照这十八空去修习。

  

  十八空,我昨天是……我说过,主要就是两个情形:一个就是约所缘境来观它,说它是空;一个是约为什么是空?从这个地方说空,就是自性空。那么约所缘境空,就是内空、外空、内外空,这都是所缘境的空。这无法、有法空也是所缘境── 所缘的种种的境界,安立它是空的,这样意思。所以种种的观察、思惟缘起的事情,缘起的事情就叫「作法」,观察它是自性空的、它是因缘有的、是不真实的、是空无所有的。你常这么思惟,你常这么样的思惟。

  

  那么,这个佛,我想,佛真是大慈悲、是大智慧,他明明白白的就告诉我们──你用你的心去思惟去── 明白地这样说。这个思惟谁都会,因为我们的心都思惟是习惯了,常是打妄想也是思惟嘛!这个观一切法空只是内容不同了,也和妄想差不多,妄想也是我们心里面在思想;观一切法空,也是内心思想,不过这是属于清净一边的,它和妄想不同了。

  

  那么「观作法空」,你常常这么观,「即不远离般若波罗蜜」,你就能够成就般若波罗……和般若波罗蜜亲近、能相亲近了。那么前面说:因缘所生法都是虚妄的,是的,但是你观察它是毕竟空,你今天也观、明天也观,你内心里面就成就这个般若的无相的智慧了。这无相的智慧就观察这虚妄法,你的无相的智慧逐渐逐渐的就成就了。是的!那个虚妄法它是没有力量能够使令你得正见、得入圣道、得入菩萨位、得无上菩提的,它本身没有这个能力的,但是你去观察的时候,你这个能力就出来了。你常常的观察,就是重复,一次又一次,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地去观察,它是空无所有的,都是虚妄不实的,常常这么观。

  

  「如是渐渐不远离般若波罗蜜」,这样子不是一天就成功的,要渐渐的由微而着,由小而大,慢慢地、慢慢地,你就和无相的、圣人的智慧相接近了,「不远离般若波罗蜜」。「渐渐得无数、无量、无边福德」,你逐渐地、逐渐地你就得无生法忍了,你就入法位了,就得无上菩提了,所以就成就了无数无量无边福德。

  

  这样看这个福德,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福德是什么?我们凡夫的习惯:我们能住好房子、有好车、或者说是有好朋友、或者好的夫妻、或者什么,这些事……,有身体健康,没有病痛,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,或者是国家的……我是领导人── 这是可爱的事情,这是福报,其实佛法不这样说。佛法是说,这个福德,其中主要的一个福德是什么?就是般若波罗蜜,就是你这个智慧就是福德。

  

  我们平常的人,这是我们自己常常经验的:人家赞叹我们一句,心里就欢喜、就波动;人家毁辱我们一下子,心里面立刻就不高兴,这就不是福德相。就是一点也不能自主,一点也不能自在,就是心随境转,这是个苦恼相,那是福德呢?这种境界,世间上人都是这样子,世间人都是这样,就是大梵天王还有点问题。

  

  大梵天王啊!我把这个事儿说出来。有一回,马胜比丘他在入定,他心里面就知道这个大梵天王说:「这个世界上,天上天下唯我独尊!」有这种想法。那么这时候马胜比丘就乘着神通,屈伸臂顷就到了梵天王那去了。到那去的时候,目的就是见这个梵天王,但是当时不见,不看见在这里,但是心里面在作念:「这个梵天王在什么地方?」喔!出来了!出来就是一团的光明。

  

  我们的身体没有光明,就是这么一大块,或者是有两百磅。这个梵天王的身体,色界天上的那个身体就是光明,光明的境界。那么一出现了,当然他也是有眼耳鼻舌的,就大家见面,这个马胜比丘就同他见面了。

  

  梵天王说是:「尊者来,您怎么来此地?你有什么事情?」说是:「我请问你一个问题。」说:「是什么问题?」说是:「我们人什么时候才没有这地水火风的四大?什么时候?」譬如说:欲界的人,他的身体要有地水火风,一定要有这种东西,你才能组成这个身体,乃至鬼、畜生、地狱都是这样的,那个身体一定要有四大。这天上的人也是这样子,这色界天的人他一片的光明、一团的光明,也是地水火风,就不过比我们妙一点。

  

  说:「什么时候这众生才没有……;把这个四大去掉,没有,不要它?」

  

  这个时候,这个梵天王就是领着马胜比丘离开了大众── 这时候,说话的时候不但是梵天王,还有其他的梵天在一起。那么这个梵天王领着马胜比丘,到另外一个地方去,远离了大众,就说了,说是:「你来问我这个事情,你应该问佛,佛才知道嘛!」

  

  这马胜比丘说:「你不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吗?怎么说是要去问佛?应该问你嘛!」

  

  他说:「不要说了,你去问佛就好了。」

  

  就从这里看出来一件事:梵天王在大众里面不能承认、不能认输的。你问我的问题,我答不上来了── 他也忌讳这件事,他也忌讳这件事,就是他也有这个不高兴的事情。

  

  所以这种境界都不是福德,是苦恼相;那么大自在的境界才是福,才是福报,才是福德。什么是大自在?就是你若成就了般若波罗蜜,是大自在,心不随境转了,无论到什么地方去,都是自在的。

  

  我们说是到这个禅堂里特别热,我们坐那里,心里就烦躁起来,坐不住了,若特别冷也不得了!要多穿衣服,就是心老是不自在,但是佛菩萨── 有成就了般若波罗蜜的人,没这个。所以你看《华严经》上有〈入法界品〉,这个入法界,这些都是圣人的,要八地菩萨以上才可以,他什么地方都可以去,他也可以到天上、也可以到地狱去、到十法界、十方去,什么地方都可以去。我们若学现在的科学家说,这一个星球、那一个星球,这虚空里面有很多的力量,这是很危险的,但是佛菩萨无障碍,什么世界都可以去,你不能够影响他。所以这个般若波罗蜜在佛法里面非常的重要,这是大福德境界!这个般若波罗蜜本来说是智慧,其实在这里说,这是个大福德境界。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5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