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16

  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無數、無量、無邊,有何等異?須菩提!無數者,名不墮數中,若有爲性中,若無爲性中。無量者,量不可得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。無邊者,諸法邊不可得。」

  

  我們昨天、前天講的這一段的經文,是須菩提尊者提出來一個問題,是說一切的因緣生法都是虛妄的、不真實的、不堅固的,它怎麼能夠使令修行人入聖位、得正見、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、得種種功德呢?提出這個問題。佛回答的時候,先承認他說得對:是的!這一切有爲法──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都是不真實的,不能得正見、不能入聖位、不能夠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、不能成就種種功德的;但是菩薩不斷地觀一切法空,無我、無我所,常常這樣觀察,你的無所得的智慧就逐漸地增長了,逐漸地就入聖位了,也就斷煩惱了,也就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,也就成就無量功德了。佛這麼回答。

  

  回答,這其中成就無量無邊功德,簡單的解釋,有兩個意思。第一個意思就是:發無上菩提心的人,學習般若的無相法門,他能夠不怕辛苦、不怕困難,他能夠長時期的精進,他成就了這個無相、畢竟空的智慧了,這就是大福德。他成就了這個智慧,就是在一切苦難中,在有這個智慧的人來說,就是無苦難。在一切苦難中,就是沒有苦難,就像在叁禅天,入在禅定裏面得到的快樂一樣,無差別,這就是大福德,這是一個解釋。第二個解釋:菩薩成就了這樣的清淨的智慧的時候,由大悲心的推動,他去弘揚佛法、廣度衆生,行無量無邊的波羅蜜,所以也就成就了無量無邊的功德。從這兩方面說他成就了功德的,這是前面這一大段文的大意。

  

  這以下:「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無數、無量、無邊,有何等異?」這是說因爲前面贊歎修般若法門的功德殊勝,這裏面就會發生了兩樣事。一個是:「哦!我們修般若法門這樣殊勝,我們發心努力學習這般若法門。」可能會有這樣事;那麼又可能有一樣事,就是生了執著心:「喔!有這麼多的功德!」你對于功德有了執著,那又不是那麼理想,所以有了執著就是有了過失了。所以,這底下就是破掉這個修行人對于功德的執著心。所以須菩提尊者問,「白佛言:世尊!無數、無量、無邊,有何等異?」前面說菩薩有無數、無量、無邊的功德,這叁個詞有什麼不同呢?請佛解釋解釋。

  

  「須菩提!無數者,名不墮數中,若有爲性中,若無爲性中」,這底下佛就回答、解釋。說這個「無數」,這個詞怎麼解釋?「名不墮數中」,這個無數的意思,就說是他這個功德是不落在數目裏面,不落在數目裏面的。這個「數」字,也可以做兩個解釋:就是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的這個數目;不落在數裏面,你不能用數來計算它的功德的,「無數」。第二個解釋,這個「數」是當「分別」講。當分別來講,就是「不墮數中」,就是不落在分別中的,你不能用分別心去思惟它的,所以叫做「無數」。

  

  那麼「不墮數中」,是什麼數呢?是「若有爲性中,若無爲性中」,這一切法就是只有兩類:一個是無爲法、一個是有爲,你舉出來一樣事,你不能超過這兩類的,不是有爲、就是無爲,不是無爲、就是有爲的,是這樣的。這個有爲法就是有生住異滅變化的,叫「有爲」;「無爲」就是沒有生住異滅變化的,那麼就叫做「無爲」。現在說是這個無數的功德,這功德是無數的,就是不落在有爲性、也不落在無爲性裏邊。這是什麼?就是諸法畢竟空了,這等于是說菩薩觀察他所成就的功德是自性空的,所以不落在有爲中,也不落在無爲中,是這樣意思。這個無量無邊的功德,是他努力的修行所成就的,那也就是因緣生法,因緣生法應該說是有爲法了;但是若觀察它是畢竟空,就不屬于有爲,那畢竟空也就應該說是無爲,但是菩薩又不取著這個無爲的,于無爲不執著,所以也不落在無爲中,那就是無分別境界了。所以,這「無數」等于說是無分別的意思。所以無分別者,就是因爲觀察它是自性空的關系。

  

  「無量者,量不可得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」:這個「量」,佛的意思是過去……屬于過去、屬于現在、屬于未來的這叁世,在時間上說,叫做「量」。在時間上說,叫做「量」,那麼現在「無量」,就是它也不是過去、也不是未來、也不是現在,這個量是不可得的,觀察這個功德你不能得到它,它是屬于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都是不可得的,那麼叫做「無量」,就是沒有時間性的。這個有爲法都是有時間性的,無爲法是沒有時間性的。現在這是說:它是不落在叁世裏面,也就是沒有量。當然有有爲、就有無爲,有爲不可得、無爲也不可得。

  

  「無邊者,諸法邊不可得」:這個「諸法」就是指菩薩成就的功德,那個邊際是不可得的,你不能說它是東西南北、四維上下,這是十方。十方世界都是處所,處所裏面是有邊際的,它占有多少空間、占有多大的位子,這是有邊際。但是你去求這十方虛空是沒有邊際的,那麼菩薩的功德也是這樣子,沒有邊際可得。那麼這是佛這麼樣解釋這叁個詞。

  

  須菩提言:「世尊!頗有色亦無數、無量、無邊?頗有受想行識亦無數、無量、無邊?」

  

  這個須菩提又緊跟著又提出了一個問題。世尊!說是菩薩的功德無數、無量、無邊,而可能這個色法── 這個地水火風的色法,也是無數、無量、無邊?可能有受想行識也是無數、無量、無邊嗎?這是問,底下佛答。

  

  「須菩提!有因緣,色亦無數、無量、無邊,受、想、行、識亦無數、無量、無邊。」

  

  佛招呼須菩提:「有因緣,色亦無數、無量、無邊,受想行識亦無數、無量、無邊」的,有因緣也是這樣子。這個若是無因緣,那就是色還是有數量、有邊際,受想行識也是有數量、有邊際的。

  

  「世尊!何等因緣故,色亦無數、無量、無邊?受想行識亦無數、無量、無邊?」

  

  什麼因緣說色受想行識是無數、無量、無邊呢?

  

  佛告須菩提:「色空故,無數、無量、無邊;受想行識空故,無數、無量、無邊。」

  

  你觀察這個色── 這個地水火風是因緣所生,那它就是畢竟空了,畢竟空中就沒有數、量、邊可得;受想行識亦複如是,也是無數、無量、無邊,佛這麼回答。因爲什麼因緣?就是觀察它是畢竟空,所以無數、無量、無邊。這樣講,無數、無量、無邊就是畢竟空的意思。

  

  「世尊!但色空,受想行識空,非一切法空耶?」

  

  這是……只是色是空,受想行識是空,不是一切法是空的嗎?

  

  「須菩提!我不常說一切法空耶?」

  

  一切法都是空的!

  

  須菩提言:「世尊!佛說一切法空。世尊!諸法空即是不可盡、無有數、無量、無邊。世尊!空中數不可得,量不可得,邊不可得。以是故,世尊!是不可盡、無數、無量、無邊,義無有異。」

  

  「須菩提言:世尊!佛說一切法空」,佛是這麼說的。「世尊!諸法空即是不可盡,無有數、無量、無邊」的,諸法都是畢竟空,畢竟空裏面就沒有法可盡,也是沒有法可滅,所以叫做「不可盡」。若有一樣因緣所生法,那個法它是會滅的,就是可盡了;若觀察它是畢竟空,畢竟空中無法可滅,所以不可盡。畢竟空中也沒有數、也沒有量、也沒有邊。「世尊!空中數不可得,量不可得,邊不可得」,這叁個義── 這叁個名、叁個義,在空中是不可得的。「以是故,世尊!是不可盡,無數、無量、無邊,義無有異」,它這幾個詞所诠的義是沒有差別的,一樣的。

  

  說到色法、說到色受想行識都是因緣所有。說我們身體,我們身體的眼耳鼻舌身,都是地水火風組成的,說這是因緣所有── 是我們的業力,加上父母的幫助,加上飲食、空氣、陽光,這樣子來維持它,它才能繼續存在,可以這樣說。那麼這個山河大地是什麼因緣有的呢?這山河大地,我們講過沒有?就是這個世界上的衆生共業所造,還是因緣所有。這樣說,和世間的哲學態度不一樣了。世間上哲學:宇宙是個根本,人是在宇宙裏面很微小的一件事;在佛法裏面說,宇宙是個枝末,人是根本。人是根本,再明白一點說,就是心爲本;以心爲本,才有自己的生命,才有世界、宇宙、萬有,佛法的態度是這樣的,和世間的哲學還是不一樣。

  

  受想行識當然也是因緣所有。因緣所有,但是這個色受想行識的「識」,在佛法裏面,我們若是學《阿含經》、和《般若經》、你學這《大智度論》,它就說這個「識」是因緣所有,它也可以滅的,學唯識的經論也是這麼說;但是你若學其他的經論,那又不同了。

  

  佛告須菩提:「如是!如是!是法義無別異。須菩提!是法不可說,佛以方便力故分別說,所謂不可盡、無數、無量、無邊、無著、空、無相、無作、無起、無生、無滅、無染、涅槃。佛種種因緣,以方便力說。」

  

  「佛告須菩提:如是!如是!是法義無別異」,佛就認可須菩提所說:是的!是的!這幾個詞的含義,是沒有別異的。

  

  「須菩提!是法不可說,佛以方便力故分別說,所謂不可盡、無數、無量、無邊、無著、空、無相、無作、無起、無生、無滅、無染、涅槃。」佛又進一步的開示它的道理。「須菩提!是法不可說」,這樣的法是不能用語言文字去講說的。不講說,怎麼佛又說了呢?「佛以方便力故分別說」,佛爲了度化衆生,需要教他有一個臺階,有個臺階可以一階一階向前邁步,就可以到樓上去;你如果沒有這個臺階的話,你不能一步就登天了,這個事辦不到嘛!所以佛就是這個造房子的、造樓房的人,他給你造一個臺階,造個升降機。

  

  說是「是法」,這個法就可以說是涅槃。涅槃這個法是個大安樂處,一切諸佛、一切聖人都在那裏住──「佛及衆聖在中居,輪轉愚夫不能入」。那麼那種真理,那個涅槃那個法性,是不可以言說的。因爲什麼不可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16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