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道心了。他感覺:「我這個身體、這樣的相貌,這麼莊嚴,能力這麼強,我在社會上也可以撈一把;我出了家,在寺院裏面,又晚間不能吃飯,有這個規矩、那個規矩的,那個清淡的生活過不來,我要還俗!」就到優波鞠多尊者那裏告假,說:「我做不來這個比丘,我要回家去了。」那麼這尊者說:「也可以,你願意還俗就還俗,但是今天不要走,你今天住一宿,你明天再走。」「好!」那麼這時候還是聽師父話,就住了一宿。
那麼住了一宿,第二天就向優波鞠多尊者告假,就走了。走了的時候,在半路上,還沒到家的時候,就有一個天寺--不是佛教的寺院,這外道相信天的一個廟,供奉天的廟。到那個天廟裏面,他心裏想:「我出了家,我出家的時候,我父母不叫我出家,我偏要出家;出了家以後,又回家去,我父母可能會問我,我怎麼說呢?先不要回家,我在這天寺過一宿再說。」那麼就是在那天寺裏住下來。
住下來,在夜間的時候,有一個小鬼,扛著一個死屍來。來了以後,就放在那個廟裏面。過一會兒,又一個大鬼來了。來了,就和這個小鬼就爭這個死屍。爭這死屍,這小鬼說:「這個死屍是我拿來的,你怎麼可以和我爭呢?」說:「是你拿來的?是我拿來的!」鬼有的時候和人……,鬼的世界和人的世界差不多,有的人講道理,有人不講道理,鬼也是那樣子。那麼這個小鬼說:「這裏還有個人在這裏,可以問問他,他可以做證明,看是誰拿來的?」
那麼這個人──還俗的這個比丘心裏想:唉呀!這兩個鬼來了,我可能我的命沒有了,那麼我是說真話也是要死,說謊話也是要死,那我何必說謊話呢?我說真話。我說,「這死屍是小鬼拿來的,是他先拿來的;你,不是你拿來的。」
這大鬼說:「不是我拿來的?是我拿來的!」一把就把那個死屍的一個胳臂拿下來了。拿下來了嘛,小鬼就把這比丘的胳臂拿下來,補上去。這樣一條腿,兩條腿……,全身都換了,就把這個比丘的身體都換了,用這個死屍換給他,那麼比丘的身體都就叫那鬼都把他扯散了,放在地下。這兩個鬼就吃這個比丘這個身體,吃完了,抹抹嘴,就跑了。
這個比丘想了老半天:我這身體都是死屍的身體,不是我原來的身體了,這個身體很可惡,沒有什麼可愛的呀!這個身體,這樣子不行啊!我還是要回家?不要回家,還是出家,還是去做比丘好吧!就不想還俗了。
不想還俗,就回到廟上去,又拜優波鞠多尊者,說:「我不想還俗了,我還要出家!」就說這一段的經過。優波鞠多說:「好啊!你出家好,好!在這裏修行。」那麼優波鞠多尊者教他怎麼怎麼修行,也是得了阿羅漢果。
這個故事裏面,最初說這個比丘感覺自己的身體好,很可愛,在社會上也可以有點成就,從這裏就又生起來還俗的念頭;但是經過優波鞠多尊者的善巧方便,就是遇見鬼這個事,這都是優波鞠多尊者的神通境界。所以自己的身體變成了死屍的身體的時候,這個愛心就沒有了,愛自己的身體的心沒有了,這樣子,他修學聖道,他就會容易有成就。我想我們……這個比丘有這個問題。
我們現在的人──想要出家的人,心也就在猶豫:「我的相貌也很好,我的能力也很強;出家的生活是這樣子、那樣子的,常常打板;過一會腿痛也還不能放腿子,我何必出家呢?」心裏猶猶豫豫的。其實若是有善巧方便,觀身不淨,那麼這心情就會好轉,道心就會起來,那麼你就容易修行了。
這個《般若經》說得是太高了。今天聖印長老還說:「是不是太深?能不能聽得懂啊?」他說了這麼一句話。但是我在想,聽懂、聽不懂,當然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,但是我們熏一熏也是很好。
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如佛所說因緣起作法,從妄想生非實,雲何善男子、善女人得大福德?世尊!以是因緣起作法,不應得正見入法位,不應得須陀洹果,乃至不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果。
前邊這一大段文是贊歎修學般若法門的功德大、功德大,說這件事。這以下解釋成就大功德的所以,就是成就大功德的原因,爲什麼能成就那麼大的功德?這一段文的大意是這樣子。
那麼一開始是須菩提尊者問。「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如佛所說」,像佛所開示我們的,這緣起法,因緣所生法,「從妄想生」。這個因緣所生法,這是一個原則的一種說法,無論什麼事情都是因緣造成的,沒有因緣,這件事是不成立的。但是因緣裏面最重要的因緣是什麼?就是我們的一念心,就是我們現在的一念心是最重要的、最有力量的一個因緣,如果沒有這一念心,什麼事情也不會成就的。所以說「從妄想生」,就是從我們這個虛妄分別生起的。
「非實」,從因緣生法,從因緣造成的事情,它就是不真實的、就是不堅固、不真實,就是虛妄的了,不真實。因爲因緣所生法,它就受因緣的影響,譬如說我們這身體很有力量,跑起路來,看上去不得了!這個力量很大;但是你叫他七天不吃飯的時候,看他身體還有力量嗎?這可見這個力量不真實。他說話的聲音很大,你叫他七天不吃飯,看他說話還有力量沒有?還有精神沒有?這可以知道這個精神不真實,就是虛妄不真實的。所有的事情、所有的因緣生法都是一樣,都是不真實。這個看上去很偉大,不得了!但是你若知道他的因緣的時候,就可以破壞,就是可以破壞的。
我們看那個《叁國志》──不是《叁國志演義》──《叁國志》。《叁國志》,當時曹操打天下的時候,他的力量不是很大。這個袁紹在河北,他的力量非常……他的軍事力量、裝備都是很強大的,不是曹操能勝過他的。但是曹操的智慧高過他,所以經過幾次的戰爭,袁紹就垮臺了,就是垮臺了。所以這就是一個智慧的問題,所以什麼事情都是不決定,但是智慧的力量很大。你若有智慧,那個事情就有希望;沒有智慧,你就容易失敗的。所以佛法也是重視摩诃般若波羅蜜的,所以「非實」。
「因緣起作法」,因緣所生起、所造作的事情,主要是從我們這個虛妄分別心生起的,我們想要有一個房子,你這一念心一動起來,逐漸地、逐漸地准備條件,這房子就出來了,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,可是這個因緣生法都是不真實的。
「雲何善男子、善女人得大福德?」這是修學般若波羅蜜,觀一切法空,一切法是虛妄的,我們這般若波羅蜜也是智慧,智慧也是由心所生的。這樣觀想、那樣的思惟觀察成就的也是由妄想生;由妄想生,它就不真實。不真實,爲什麼能得到那麼大的福德?前面這七段文來比量,這功德很大很大。這是虛妄的嘛,怎麼能夠得大福德呢?
這一段文的這種道理,平常我們很少看見,很少看見講這個道理的,但是《般若經》上說這件事。「雲何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他這個……這般若的法門也是因緣所生法,怎麼得那麼大的福德呢?
「世尊!以是因緣起作法,不應得正見入法位」,因爲這因緣所生法都是虛妄的,怎麼能夠由此而得到正見呢?這個「正見」,就是正確的思想、正確的見解、正確的看法,那麼就叫做「正見」。這個正見就是:世間的正見、有出世間的正見。
世間的正見就是:要相信有善惡果報;相信什麼是道德,什麼是不道德,相信這件事;相信有出世間的聖人,要這樣子,要相信這件事,那麼這就可以說是正見了。相信有叁世因果,相信有道德、不道德的分別,相信有阿羅漢、有佛──這是屬于世間的正見;出世間的正見就是苦集滅道了。苦集滅道、十二因緣、六波羅蜜,乃至尤其是這個有所得的般若波羅蜜、無所得的般若波羅蜜,這些都是出世間的正見。這個出世間的正見,當然這是佛教徒所應該具足的。
可是我們說這個八正道──叁十七道品裏面,這個八正道裏面,第一個就是正見。那個正見指什麼說的呢?那個正見,若是約小乘佛法來說,就是須陀洹。得了須陀洹的時候──得了初果的時候,他得到的那個清淨無漏的無我、無我所的智慧,那就是正見。因爲那個智慧能見到聖道的真理了,這是正見,那就是出世間的正見了。
說這個「因緣起作法」都是虛妄的,它沒有什麼力量,怎麼能夠令人得正見、入法位?這個「法」就是真理,叫做「法」,在這裏應該是這樣說。那麼這個「入法位」呢,你得初果就是入法位,得無生法忍也是入法位,就是這樣意思。這樣說這個正見,正好是八正道那個正見的意思。
「不應得正見,入法位,不應得須陀洹果,乃至不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果」,都不應該得到,因爲沒有這個力量,那都是虛妄的、虛僞的。這是須菩提提出來這個問題、提出這麼一個問題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14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