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4

  须菩提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远离般若波罗蜜,如恒河沙劫寿,过去、未来、现在诸佛及弟子善根,和合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!于汝意云何?是人得福多不?须菩提言:「世尊!甚多!甚多!」

  

  这是一共有七段,来较量修行般若波罗蜜的功德广大,现在是最后一段。

  

  佛招呼须菩提:假设善男子、善女人,远离般若波罗蜜,他不学习这大乘的无相般若法门,那么「如恒河沙等劫寿」,那么长的寿命,他做什么功德呢?是「过去、未来、现在诸佛」,过去世的佛、未来世的佛、现在世十方诸佛。「及弟子」,及佛的弟子──菩萨也好,比丘、比丘尼也好,优婆塞、优婆夷,这都是佛的弟子,他们所栽培的「善根」。这个善根,在佛法里面,你能够三归五戒、修学十善法,或者是你修数息观、修不净观、修四念处、修三十七道品、修六波罗蜜,做种种功德,这都是善根。修了善法以后,你今生这样子栽培了以后,你来生如果有因缘遇见了三宝,你前生栽培的善法,还会继续的发生作用,还能继续栽培。这样说,就是前生的善法,名之为「根」。「根」以能生为义,它能生出来现在世的善法,而现在又栽培了善法,将来还会继续发生作用,又继续的栽培,就是展转的栽培善根,展转的增长善根,这样的意思叫做善根。这个「根」,刚才这样解释是以「能生」为义,也可以做一个「有力量」的意思,这个根是很有力量的,就是你栽培的善法,它有力量。说是当时栽培善根的时候,信心不是很强,但是也有多少欢喜心,受了三归五戒怎么怎么样的;但是那一点善法,它也是有力量,将来再有因缘的时候,它就会继续的增长,所以也可以名之为根。

  

  「和合随喜」,是说三世十方诸佛的功德,和佛的弟子的功德,这功德太多了。「和合随喜」,就是统一起来,你能够随顺、欢喜、赞叹,欢喜、赞叹。譬如说,我们看见一个人相貌很端正,他的智慧、能力都很强,那我们也就可以说,这个人有善根。这个相貌端正,因为什么会这样呢?就是他前一生,或是前那一生中,修过忍辱的功德,相貌端正从忍辱中来。人家毁辱你,你不那么执着,你能够忍受,而不同他一般见识、去争论,那么你能容忍别人对你的羞辱,你将来就会相貌端正。

  

  另外一种解释:我们买这花供佛,你将来也会相貌端正,能得佛的三十二相,种种的相好庄严的。那么这就是由验果而知因,所以就知道这个人有善根,这样说,我们也就生欢喜心。说这个人能力很强,他能够做很多很多利益人的事情,那么我们就是发欢喜心赞叹他;所以相貌端正,也发欢喜心,赞叹他;他考个第一名,也欢喜、也赞叹他,就是他有特别优点的时候,你发欢喜心赞叹,不要嫉妒。这个嫉妒是最不好,嫉妒将来使令自己相貌不端正,而且地位低下。你想,人都是想要向高处爬,想要自己的地位高一点,但是若生嫉妒心,就使令自己的地位向下降,这个因果上是这样说的。

  

  所以应该发欢喜心,对于诸佛的功德发欢喜心。佛的弟子他有功德,只要他有功德──或者过去做的功德,今生得的果报;或者现在他在做功德,你都得发欢喜心赞叹。不要说:「这个人哪,他是虚伪的呀!他做功德那是给人看的,他心里面别有企图。」不要这样说。只要他是做的表面上是好,就可以赞叹,就是身业清净、口业清净、意业清净。他内心的境界,我们没有神通,不知道;他表现在身业,他肯拜佛,那就是功德,就是可以赞叹。所以这个随喜也是一种修行的功德,我们发欢喜心,这样子。

  

  我们这凡夫世界,社会上的事情,一个公司里面,很多的同事的老板或者是和职员彼此间的关系,也都有这个问题。那么我们佛法里面、寺院里面、佛教徒,我们没得圣道的人,也都有这个贪瞋痴的烦恼。这个嫉妒就是瞋心,属于瞋心的,也就容易这个瞋心、嫉妒就出来了。出来了,就会妨碍了很多的善法的成就,很多善法的成就就被破坏了。所以佛菩萨慈悲告诉我们:不要嫉妒,要随喜。别人能力强,我们欢喜赞叹,同他合作,不要扯他的后腿,不要这样子。

  

  那么「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你随顺、欢喜、称扬、赞叹别人的善根功德,你就有功德、你就有功德。你就有功德呢,你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要这样做才好。

  

  「须菩提!于汝意云何?是人得福多不?」佛招呼须菩提说:这个人他没有成就无相般若的智慧,但是他能随喜十方三世诸佛及佛弟子的善根,他能够这样做,这个人得的福报多不多呢?「须菩提言:世尊!甚多!甚多!」很多很多的。

  

  我们昨天……是昨天说的吧?说是这个汉高祖那个吕后──吕后是汉高祖没有走运气的时候他的太太、他的夫人。那个戚夫人那是他……可能是他做了王了,才是他的夫人。那么汉高祖可能是不去亲近这个吕后,就是常和这个戚夫人在一起,吕后就是嫉妒、嫉妒,因为嫉妒,所以以后就造那种罪业,把戚夫人很残忍的把她杀死了,又把她的儿子,那个赵王如意,把他杀死了,就造这种罪。造罪,在家人没有佛教的信仰,他可也不当一回事。但是按佛法来说,这是有因果的问题,还有后患。你不是现在你有势力,你就可以欺负他,将来可怎么办?

  

  我们看那个谁呀?武则天──武则天是唐太宗的女人,唐太宗死了,有人劝她去出家做比丘尼。那么唐高宗做了皇帝了,有个王夫人,唐高宗的皇后姓王,王夫人,又出主意把武则天请回来。

  

  武则天你出了家了,你应该修学圣道嘛!但是这个凡夫的心又起来了,就回来了。回来了,逐渐逐渐地就拿到了权力。

  

  这个唐高宗这个人,唐高宗……我这话说得多,越说越多了。唐高宗他做皇帝,是怎么得来的?唐太宗有痔疮的病,唐太宗他有痔疮的病啊!他这个唐高宗那时候还不是太子,用口去给他吸,去吸。就这样子感动了唐太宗:「哎呀!我这个儿子能这样子来对……来爱护我,我有什么能报答他呢?好!就把这皇帝位子给他好了。」就是这么来的。这来了,也是可以,但是他的能力不是很强,所以武则天一来了,武则天的智慧是很高的。所以有人读这个唐朝的历史,唐朝的历史有两个半皇帝,那么多的皇帝里面,只有两个半。第一个就是唐太宗,第二个就是武则天,她算是皇帝,第三个,半,这半个皇帝是谁?就是唐宪宗。就是唐高宗不算数、不算数的。

  

  那么唐高宗这个人的能力不够,这武则天能力强,能处理事情,所以唐高宗有风湿病,有的时候也是不自主了,只好让武则天处理事情。逐渐的、逐渐的权力大了,那就是封她为皇后,把王夫人就是废了、废了,不是夫人,不是皇后了、不是皇后了。但是唐高宗死了以后,武则天怎么办哪?就像吕后杀害那个戚夫人一样,把这个王夫人两个胳臂、两个腿都砍断了,也就是放在盐缸里腌起来,也是一样。所以这个瞋心,这个嫉妒心,就是这样子。当然她因为王夫人原来地位是高过她的,她若不把她除掉了,她总感觉到是个障碍,所以就是这样子把她搞死了。但是这样子做这种罪,将来,你想一想,将来可怎么样呢?

  

  所以我们佛菩萨,他的法眼、天眼,看得清清楚楚,有因就有果,所以不要嫉妒;不要嫉妒,要生欢喜心。你现在不要造罪,将来也就没有苦恼,没有恶因,就没有恶果,要长远的想一想,不要只看眼前的利害,才可以。

  

  「和合随喜,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!于汝意云何?是人得福多不?」这个人没有嫉妒心,能赞叹别人的功德,能随喜十方诸佛、一切阿罗汉、一切菩萨、一切的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所有的功德,随喜回向无上菩提,他得的福报多不多呢?「须菩提言:世尊!甚多!甚多!」太多了!

  

  佛言:不如是善男子、善女人深般若波罗蜜如说修行,乃至一日随喜善根,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福多。

  

  你若有无相的智慧,你就是一天之中,随喜十方诸佛及佛弟子的善根,回向无上菩提,得的福报多过那个恒河沙劫寿。他所修的这些功德,就是差这么远,一天做的功德,比恒河沙劫寿所有的功德还要多,这可见这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应该要学习。

  

  须菩提!以是故,菩萨摩诃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应学般若波罗蜜中方便,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  

  「须菩提!以是故,菩萨摩诃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应学般若波罗蜜中方便」,就是应该学习般若的无相法门。这个无相的法门,就是你能够随喜功德,那就是方便,用这个随喜使令你无相的智慧能增长。我那一天说「刀以磨利」,这刀钝了,你用磨石磨它就利了。我们般若的智慧不够利,我们这无相的智慧不够利,怎么样才能利呢?你随喜功德的时候,你就观察:十方诸佛也是缘起的,功德也是缘起的,佛的弟子也是缘起的,观察都是毕竟空,你自己本身的随喜的心,也都是色受想行识──也都是缘起的,毕竟空。你这么思惟,假藉这些事情去思惟,你的般若智慧就增长了、就增长了。你不这样思惟,你这般若智慧不增长,所以刀以磨利。所以这是个方便,说是智慧怎么妙,你口头上讲,没有用;你非要自己利用眼前的这些事情,来锻炼、来熏习你的般若的智慧。你不断的、相续不断的去熏,相续不断的去修习、相续不断的去学习,你这智慧才增长的。这样子,所以说:「应学般若波罗蜜中方便,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的,应该这样。

  

  我讲一个小小的故事,听听。这个谁?我还说这优波鞠多尊者。优波鞠多尊者,有一天,有一个人,有个年轻人,要拜他做师父,要出家修行,优波鞠多尊者就收他做徒弟了。我们凡夫肉眼当然不知道怎么回事,心情还在犹豫:「是收?是不收?」就是还有这样子,优波鞠多尊者一看就知道了,就收他。

  

  收他做了徒弟,他住了没有多久,心里面就没有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4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