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得了!但是也是辦不到。辦不到怎麼辦呢?天天就是抱著這個戚夫人哭,天天是這樣哭。後來也是安排了一下,沒有用。結果是被這個呂後,這個誰呀?漢高祖死掉了以後,死掉以後,這個呂後的兒子是孝惠帝吧?就做了皇帝了。做了皇帝,這個誰?這個呂後就把趙王如意調來了。調來的時候,但是惠帝還歡喜這個弟弟,保護他。那麼那呂後就想要殺他,殺這個趙王;但是這個惠帝保護他。但是有一天,她把皇帝調到別的地方,就剩下一個小孩子在那裏,她就用毒藥就把他藥死了。後來,又把戚夫人調來了。調來以後,怎麼辦呢?就把她鼻子割去了、兩個耳朵也割、把眼睛也挖出來,然後把兩個胳臂、兩個腿都砍掉,放在鹽缸裏腌起來。腌起來,然後叫她的兒子來看。惠帝一看,就嚇得不得了!「哎呀!這人怎麼這樣子?」後來就有病了。有病了,惠帝就死掉了。死掉以後,這個呂後就是垂簾,就等于是做了皇帝了。
所以,我感覺這個富貴的人家裏面,就是這種事情,連唐太宗都有些問題,唐太宗也有些事情。就是這些皇帝表面上看是很威風,很大的權力;但是,他家裏的事情,就是完全都是煩惱。所以,你說我們一般人都願意做董事長、願意做總經理、願意做省主席、願意做皇帝,等你做上去,你就知道那個味道是苦的,並不是快樂。
所以,佛不贊歎世間上的榮華富貴,這就是唯有佛法能夠殺掉了煩惱賊,才是安樂的。人內心裏面有貪瞋癡煩惱,那就是苦惱事,無論你有幾大的富貴,那都是假的。只有是斷了煩惱,斷惑證真,得入聖道以後,才是自在安樂的,只有這一樣。所以,我們相信了佛法以後,我們多做功德,能夠財施、能夠法施,利益衆生,將來我們福報、智慧也能大一點;能修了禅定,沒有欲了,能夠生到色界天去,也非常的安樂,但是終究有一天也要死,還是不能了脫生死。
這樣說,所以這個回向就是需要了。所以,佛教徒要回轉你原來的那種方向。你原來希望得到榮華富貴:「我能夠生到天上去,享天福。」這樣的思想是錯誤的,要回轉你原來的方向,改變成佛法的思想、佛法的方向。佛法的方向是什麼呢?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這是我們一切佛教徒的最後的一個方向,我們要到這個地方來,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!這是我們的方向,是這樣意思,這叫做回向。當然,我們日常做功課,我們也回向。回向,那又有其他的種種回向,也是很好,要利益衆生也是好:「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淨土,上報四重恩,下濟叁途苦」,這個回向也是很好的。
「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于汝意雲何?是人得福多不?」這個人得福多不多?
須菩提言:「世尊!甚多!甚多!」佛言:「不如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深般若波羅蜜如說修行,乃至一日財施、法施、禅定福德,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福多。
你同樣是財施、法施、禅定福德;但是,你用般若波羅蜜來回向的時候,用般若波羅蜜來觀察的時候,你的福德就大過沒有般若智慧的功德了。
何以故?
什麼原因呢?
是第一回向,所謂般若波羅蜜回向;若遠離般若波羅蜜回向,是不名回向。須菩提!以是故,若菩薩摩诃薩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應方便學般若波羅蜜回向。
那麼這是說出這個原因。什麼原因呢?是第一回向,就是所謂的般若波羅蜜的回向。加上了般若波羅蜜,就是觀察這些功德:我修的財施也好、法施也好、修的禅定福德也好,都是畢竟空的;它是因緣生法,也是畢竟空的。我回向無上菩提,無上菩提也是因緣生法,也是畢竟空的。說是能修財施、法施、禅定福德的,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人,這個人的色受想行識也是畢竟空的,回向者不可得,這就是般若波羅蜜的回向了。這個回向是最殊勝的!所以叫「第一回向」。
「若遠離般若波羅蜜回向」,你若不能這樣回向,「喔!我做的功德很多很多,你不如我!」這樣子,「是不名回向」。
「須菩提!以是故,若菩薩摩诃薩,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應方便學般若波羅蜜回向」,你應該「方便」── 就是善巧方便的智慧,或者是采取這個行動,你要學習這個般若波羅蜜的回向,你要進行這個回向。這樣回向的時候,就沒有毛病,沒有毛病,你就能夠心裏很安閑、很自在的,就與諸法如能夠相應的。
這經,今天就講到這裏。
這裏還有一個問題,這個問題沒有寫名字,不知道是誰寫的?
問:第一個:應如何經行?我們的跑香,應該怎麼跑香?(他說。)
師父(稱我爲師父),你經行的時候,爲何總是由慢漸快?後又緩和下來?其中有何奧妙處?
答:是的,是的!這個……我看現在臺灣也可能有。在美國的時候,有一種鍋,有一種鍋你炒什麼菜、做什麼東西,它不沾,它不沾鍋,那鍋有那種作用,不沾鍋。但是,它說出個條件,你用它的時候要有條件,就是你炒完了的時候,你不可以立刻澆冷水,不可以立刻澆冷水,不能。你要等它溫、涼了以後,再用冷水,可以,不能立刻用冷水。這是閑話。
我呢,因爲已經老了,我不像你們年輕啊!開始是坐在那裏,這身體是靜,是寂靜的,表面上就說是靜。靜啊,開始走的時候,應該開始慢,然後再快,就是漸漸地加快,不要立刻就快走。因爲我老了,就應該是這樣子嘛!然後呢,因爲立刻要打站板了,打站板,過一會兒要靜坐了,所以我預先地叫它緩慢下來。叫它由慢而快,由快而慢,是逐漸地、逐漸地叫它慢,不要立刻地就停下來、就慢下來,不要。人年紀老了,這個身體,你要將就一點,我是這樣意思,是這樣意思,沒有什麼其他的奧妙,沒有。
問:第二個:止靜的時候,應如何用功?
答:這個呢,我那天講過;但是,這裏又提到。
問:師父,你打坐的時候,眼睛一閉上後,心念如何安住?心念怎麼安住才能夠如師父你一樣,既寂靜而不昏沈,既明了而不散亂?
答:這是你贊歎我的話。我也打瞌睡嘛!你們應該看見啊!我坐在這裏打瞌睡,你很容易看見嘛!也是打瞌睡的。不過,我倒感覺我最近這幾年瞌睡比以前輕一點。我也打瞌睡,時間短,是不是?我感覺比以前時間短一點,不是那麼長。
什麼事情都是漸漸地。有的人是頓,一下子就成功了;但是,多數人是慢慢來。所以,靜坐這事情也是慢慢來的呀!急不來的。
問:請問師父你的日常生活飲食起居,是如何調理安排?而能得如此的安樂自在?
答:我想,我說坦白的話,我是農家子,就是東北那個落後地區,家裏面是種田的人。我讀書也很少啊!我沒有讀過現代的高等的教育,我沒有受過這個教育,我的知識那有你們那麼豐富呢?你們多數都是大學畢業。所以,你這句話問我啊!還是不要問了,還是不要問哦!
問:弟子至誠感謝師父你爲衆的表率,導引衆生共成佛道。
答:這是你贊歎我的話,我實在不是,不及格的。
問:相信諸佛菩薩、諸天護法也都在贊歎隨喜。
答:我看,諸佛菩薩如果贊歎我,也一定會贊歎你們各位的,因爲我們現在是同學嘛!是這樣子哦!
問:現此娑婆中,仍有師父你這盞無盡的明燈,也將繼續然亮無數的心燈,普明照大千。
答:阿彌陀佛!你這是贊歎我的話。我沒有這個功德。
問:主七大和尚慈悲:禅七即將圓滿,(是的)懇祈大德憐憫苦惱衆生,特別開示四念處,如何提、觀、照,以利行者俟回歸後用功修行,願大德慈悲。
答:這個四念處啊,是的,應該多講這個四念處。多講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;但這個《大智度論》裏面和《瑜伽師地論》都有講,《阿含經》裏面也有講。對的!應該多講這個,如果歡喜用功的話是好。不過,也還是應該回向淨土,回向往生阿彌陀佛國好一點。
問:老和尚:你前日所提的白骨觀,它的次第,一定先從大姆腳趾先觀?或者可從右腳這裏?
答:是的!從左腳、從右腳都可以,這都可以。
問:有特殊原因嗎?若整體性的作觀,又會産生什麼情況?
答:你問得好!這是那樣哦!今天小參的時候,有人提的問題與這個相關。
因爲我們的禅定沒有成就,我們的身體不可以隨便地作觀。你不按道理去作觀,這個身體受不了。我們這個身體,你若是觀腳趾,這是在身體的最下部,最下部。我們在觀,不是觀別人的腳趾,是觀自己的腳趾,它就是在下部,我們的心,心若注意下部,我們的頭腦清明,頭腦清明。我們心若是注意頭頂,譬如說:我們昏沈多,你把這個心注意頭頂,它就不昏沈,就有這個作用。
但是,另外還有問題。這個昏沈── 你天天去廁所排泄得正常,昏沈也少,昏沈也會少。如果排泄得不正常,就容易多昏沈。
所以,若是能夠注意頭頂的時候,這個血就向上來。血隨氣行,氣隨心行,總而言之,心是個導者,心是個領導者,心是個主導者。你心注意頭部,這個氣血就到這邊來。到這邊來,你若來到頭部太多了的時候,眼睛就會紅了,或者是頭疼,會有這個問題。
所以,你觀白骨觀,先觀足下,頭部這個血不會太多,你就清明。清明,你作觀的時候也比較好一點,所以先觀足下,這個原因。
如果是整體性的作觀── 你說一下子就觀全體,也是可以;但是,這要心力特別強的人可以,心力沒那麼強的時候,你觀得不穩定。你要觀他的耳朵、觀他的鼻子,他偏現出個腳趾頭來。是的!你要觀察腳趾頭,他現出個眼睛來,就是不能隨心自在,不能。你若從這個腳趾觀,你不要觀太大,一小部分,你觀好的時候,你心就住在那裏不動,常常這樣子做,它就穩定。你這樣逐漸地一部分、一部分向上來,等到全部的都觀清楚了,在心裏面現出來,能穩定,它不錯亂,所以就有這個關系的。
問:老和尚慈悲:《大智度論》載:佛預言要入涅槃時,尊者舍利弗在遠行處,欲趕往佛所,沿路問行人:「佛入涅槃不?」請問老和尚,舍利佛尊者既已證了聖果,爲什麼會不知道佛入涅槃了呢?
答:你這個問題問得不對。我說你不對,你心裏怎麼想?因爲舍利弗尊者在佛入涅槃前叁個月入涅槃了,不在了。他怎麼會說是:「舍利弗在遠行處,要到佛涅槃的地方去」?沒有這回事情。那有這回事呢?沒有的。所以,這個問題應該是說你記錯了,可以這麼說。《大智度論》裏沒有這回事。你說是《大智度論》載,不是的!《大智度論》沒有這回事。
這個是《涅槃經》上說迦葉尊者,迦葉尊者他聽說佛入涅槃了,他還是從靈鹫山、從王舍城,他來到佛入涅槃的地方來,是有這回事,是這樣子。
問:老和尚慈悲:假若修行人宿世未熏修叁藏十二部經典,那麼一旦他開悟,證了聖果,請問老和尚,他能說法度衆生嗎?又,佛一定得說法度衆生嗎?
答:這個修行人宿世沒有熏修叁藏十二部經典,當然,他今生可以熏修,有良師益友,他有好朋友,好朋友引導他,他就可能會接近佛教,也可能的。
說是「一旦他開悟,證了聖果」,我昨天說,最快要叁生。你這說一生,一生就證聖果?這你說的,比釋迦牟尼佛說的,不一樣。釋迦牟尼佛說叁生,你這說一生就證聖果了,不是的,沒有這麼快。
那麼,他若能證聖果,假設他證聖果。「請問老和尚,他能說法度衆生嗎?」他若能證聖果,如果是出在佛世,或者是佛滅度以後,這個世界上還有佛法流通,在這樣的環境裏面得聖果的人,應該能說法度衆生的,應該是能的。若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佛法,他得聖道了,那就有可能不會、不能說法度衆生,有可能。
「又,佛一定得說法度衆生嗎?」這也不能說決定。就是要有因緣,就是有可度的衆生的時候,佛才去說法度衆生的。如果沒有這種可度的衆生,佛不來這個世間成佛的;佛若來這個世間成佛,那就是一定要說法度衆生的。
說到這裏,我又有一個妄想。其實現在已經過點了,我把這妄想說了一下。我這個妄想就是關乎大小乘的問題。
我們約人來說,我們有欲的人,不管你的福德有幾大,你還是在欲界裏面享福,你不能到色界天上去。如果你修禅定,放下欲,修禅定成功了,那你就不會在欲界,而會到色界天上去、到無色界天上去了,這還都是凡夫境界。如果說是佛、一個修行人,他修學聖道,他也是得了聖道,得了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阿羅漢,假設發無上菩提心,他行菩薩道、成佛,這要經過多少時間的,經過多少時間的,這已經離開了叁界了,已經離開了叁界了。
我們從經論上看:佛,他叁大阿僧祇劫才成佛的,那和人的距離有多遠?遠而又遠、遠而又遠了啊!連阿羅漢都不能夠和佛比啊!都不能和佛比的。那麼,他現在來到這個世界上成佛,我們想一想,這個事情是不是很合道理?如果他真實是個凡夫,有父親、母親,然後厭惡老病死,出家六年苦行,然後,菩提樹下思惟緣起,成佛了。這成佛,一生就能成佛的呀?一生就能成佛啊?能那麼快的呀?經上說,得阿羅漢果要叁生;那麼佛這一生就成佛了?所以,經上說,佛要叁大阿僧祇劫那麼久才成佛啊!那麼久才成佛,我們就應該知道,今生有父親、母親,還結婚了、生兒子,然後出家六年苦行,這都是假的,都是給我們肉眼凡夫看的呀!不是真的。
所以,應該知道:大乘佛法裏面說的佛是對的,說的佛法、說的佛是對的,比較合道理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13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