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3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得了!但是也是办不到。办不到怎么办呢?天天就是抱着这个戚夫人哭,天天是这样哭。后来也是安排了一下,没有用。结果是被这个吕后,这个谁呀?汉高祖死掉了以后,死掉以后,这个吕后的儿子是孝惠帝吧?就做了皇帝了。做了皇帝,这个谁?这个吕后就把赵王如意调来了。调来的时候,但是惠帝还欢喜这个弟弟,保护他。那么那吕后就想要杀他,杀这个赵王;但是这个惠帝保护他。但是有一天,她把皇帝调到别的地方,就剩下一个小孩子在那里,她就用毒药就把他药死了。后来,又把戚夫人调来了。调来以后,怎么办呢?就把她鼻子割去了、两个耳朵也割、把眼睛也挖出来,然后把两个胳臂、两个腿都砍掉,放在盐缸里腌起来。腌起来,然后叫她的儿子来看。惠帝一看,就吓得不得了!「哎呀!这人怎么这样子?」后来就有病了。有病了,惠帝就死掉了。死掉以后,这个吕后就是垂帘,就等于是做了皇帝了。

  

  所以,我感觉这个富贵的人家里面,就是这种事情,连唐太宗都有些问题,唐太宗也有些事情。就是这些皇帝表面上看是很威风,很大的权力;但是,他家里的事情,就是完全都是烦恼。所以,你说我们一般人都愿意做董事长、愿意做总经理、愿意做省主席、愿意做皇帝,等你做上去,你就知道那个味道是苦的,并不是快乐。

  

  所以,佛不赞叹世间上的荣华富贵,这就是唯有佛法能够杀掉了烦恼贼,才是安乐的。人内心里面有贪瞋痴烦恼,那就是苦恼事,无论你有几大的富贵,那都是假的。只有是断了烦恼,断惑证真,得入圣道以后,才是自在安乐的,只有这一样。所以,我们相信了佛法以后,我们多做功德,能够财施、能够法施,利益众生,将来我们福报、智慧也能大一点;能修了禅定,没有欲了,能够生到色界天去,也非常的安乐,但是终究有一天也要死,还是不能了脱生死。

  

  这样说,所以这个回向就是需要了。所以,佛教徒要回转你原来的那种方向。你原来希望得到荣华富贵:「我能够生到天上去,享天福。」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,要回转你原来的方向,改变成佛法的思想、佛法的方向。佛法的方向是什么呢?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这是我们一切佛教徒的最后的一个方向,我们要到这个地方来,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!这是我们的方向,是这样意思,这叫做回向。当然,我们日常做功课,我们也回向。回向,那又有其他的种种回向,也是很好,要利益众生也是好:「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,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」,这个回向也是很好的。

  

  

  「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于汝意云何?是人得福多不?」这个人得福多不多?

  

  须菩提言:「世尊!甚多!甚多!」佛言:「不如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深般若波罗蜜如说修行,乃至一日财施、法施、禅定福德,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福多。

  

  你同样是财施、法施、禅定福德;但是,你用般若波罗蜜来回向的时候,用般若波罗蜜来观察的时候,你的福德就大过没有般若智慧的功德了。

  

  何以故?

  

  什么原因呢?

  

  是第一回向,所谓般若波罗蜜回向;若远离般若波罗蜜回向,是不名回向。须菩提!以是故,若菩萨摩诃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应方便学般若波罗蜜回向。

  

  那么这是说出这个原因。什么原因呢?是第一回向,就是所谓的般若波罗蜜的回向。加上了般若波罗蜜,就是观察这些功德:我修的财施也好、法施也好、修的禅定福德也好,都是毕竟空的;它是因缘生法,也是毕竟空的。我回向无上菩提,无上菩提也是因缘生法,也是毕竟空的。说是能修财施、法施、禅定福德的,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人,这个人的色受想行识也是毕竟空的,回向者不可得,这就是般若波罗蜜的回向了。这个回向是最殊胜的!所以叫「第一回向」。

  

  「若远离般若波罗蜜回向」,你若不能这样回向,「喔!我做的功德很多很多,你不如我!」这样子,「是不名回向」。

  

  「须菩提!以是故,若菩萨摩诃萨,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应方便学般若波罗蜜回向」,你应该「方便」── 就是善巧方便的智慧,或者是采取这个行动,你要学习这个般若波罗蜜的回向,你要进行这个回向。这样回向的时候,就没有毛病,没有毛病,你就能够心里很安闲、很自在的,就与诸法如能够相应的。

  

  这经,今天就讲到这里。

  

 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,这个问题没有写名字,不知道是谁写的?

  

  问:第一个:应如何经行?我们的跑香,应该怎么跑香?(他说。)

  

  师父(称我为师父),你经行的时候,为何总是由慢渐快?后又缓和下来?其中有何奥妙处?

  

  答:是的,是的!这个……我看现在台湾也可能有。在美国的时候,有一种锅,有一种锅你炒什么菜、做什么东西,它不沾,它不沾锅,那锅有那种作用,不沾锅。但是,它说出个条件,你用它的时候要有条件,就是你炒完了的时候,你不可以立刻浇冷水,不可以立刻浇冷水,不能。你要等它温、凉了以后,再用冷水,可以,不能立刻用冷水。这是闲话。

  

  我呢,因为已经老了,我不像你们年轻啊!开始是坐在那里,这身体是静,是寂静的,表面上就说是静。静啊,开始走的时候,应该开始慢,然后再快,就是渐渐地加快,不要立刻就快走。因为我老了,就应该是这样子嘛!然后呢,因为立刻要打站板了,打站板,过一会儿要静坐了,所以我预先地叫它缓慢下来。叫它由慢而快,由快而慢,是逐渐地、逐渐地叫它慢,不要立刻地就停下来、就慢下来,不要。人年纪老了,这个身体,你要将就一点,我是这样意思,是这样意思,没有什么其他的奥妙,没有。

  

  问:第二个:止静的时候,应如何用功?

  

  答:这个呢,我那天讲过;但是,这里又提到。

  

  问:师父,你打坐的时候,眼睛一闭上后,心念如何安住?心念怎么安住才能够如师父你一样,既寂静而不昏沉,既明了而不散乱?

  

  答:这是你赞叹我的话。我也打瞌睡嘛!你们应该看见啊!我坐在这里打瞌睡,你很容易看见嘛!也是打瞌睡的。不过,我倒感觉我最近这几年瞌睡比以前轻一点。我也打瞌睡,时间短,是不是?我感觉比以前时间短一点,不是那么长。

  

  什么事情都是渐渐地。有的人是顿,一下子就成功了;但是,多数人是慢慢来。所以,静坐这事情也是慢慢来的呀!急不来的。

  

  问:请问师父你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,是如何调理安排?而能得如此的安乐自在?

  

  答:我想,我说坦白的话,我是农家子,就是东北那个落后地区,家里面是种田的人。我读书也很少啊!我没有读过现代的高等的教育,我没有受过这个教育,我的知识那有你们那么丰富呢?你们多数都是大学毕业。所以,你这句话问我啊!还是不要问了,还是不要问哦!

  

  问:弟子至诚感谢师父你为众的表率,导引众生共成佛道。

  

  答:这是你赞叹我的话,我实在不是,不及格的。

  

  问:相信诸佛菩萨、诸天护法也都在赞叹随喜。

  

  答:我看,诸佛菩萨如果赞叹我,也一定会赞叹你们各位的,因为我们现在是同学嘛!是这样子哦!

  

  问:现此娑婆中,仍有师父你这盏无尽的明灯,也将继续然亮无数的心灯,普明照大千。

  

  答:阿弥陀佛!你这是赞叹我的话。我没有这个功德。

  

  问:主七大和尚慈悲:禅七即将圆满,(是的)恳祈大德怜悯苦恼众生,特别开示四念处,如何提、观、照,以利行者俟回归后用功修行,愿大德慈悲。

  

  答:这个四念处啊,是的,应该多讲这个四念处。多讲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;但这个《大智度论》里面和《瑜伽师地论》都有讲,《阿含经》里面也有讲。对的!应该多讲这个,如果欢喜用功的话是好。不过,也还是应该回向净土,回向往生阿弥陀佛国好一点。

  

  问:老和尚:你前日所提的白骨观,它的次第,一定先从大姆脚趾先观?或者可从右脚这里?

  

  答:是的!从左脚、从右脚都可以,这都可以。

  

  问:有特殊原因吗?若整体性的作观,又会产生什么情况?

  

  答:你问得好!这是那样哦!今天小参的时候,有人提的问题与这个相关。

  

  因为我们的禅定没有成就,我们的身体不可以随便地作观。你不按道理去作观,这个身体受不了。我们这个身体,你若是观脚趾,这是在身体的最下部,最下部。我们在观,不是观别人的脚趾,是观自己的脚趾,它就是在下部,我们的心,心若注意下部,我们的头脑清明,头脑清明。我们心若是注意头顶,譬如说:我们昏沉多,你把这个心注意头顶,它就不昏沉,就有这个作用。

  

  但是,另外还有问题。这个昏沉── 你天天去厕所排泄得正常,昏沉也少,昏沉也会少。如果排泄得不正常,就容易多昏沉。

  

  所以,若是能够注意头顶的时候,这个血就向上来。血随气行,气随心行,总而言之,心是个导者,心是个领导者,心是个主导者。你心注意头部,这个气血就到这边来。到这边来,你若来到头部太多了的时候,眼睛就会红了,或者是头疼,会有这个问题。

  

  所以,你观白骨观,先观足下,头部这个血不会太多,你就清明。清明,你作观的时候也比较好一点,所以先观足下,这个原因。

  

  如果是整体性的作观── 你说一下子就观全体,也是可以;但是,这要心力特别强的人可以,心力没那么强的时候,你观得不稳定。你要观他的耳朵、观他的鼻子,他偏现出个脚趾头来。是的!你要观察脚趾头,他现出个眼睛来,就是不能随心自在,不能。你若从这个脚趾观,你不要观太大,一小部分,你观好的时候,你心就住在那里不动,常常这样子做,它就稳定。你这样逐渐地一部分、一部分向上来,等到全部的都观清楚了,在心里面现出来,能稳定,它不错乱,所以就有这个关系的。

  

  问:老和尚慈悲:《大智度论》载:佛预言要入涅槃时,尊者舍利弗在远行处,欲赶往佛所,沿路问行人:「佛入涅槃不?」请问老和尚,舍利佛尊者既已证了圣果,为什么会不知道佛入涅槃了呢?

  

  答:你这个问题问得不对。我说你不对,你心里怎么想?因为舍利弗尊者在佛入涅槃前三个月入涅槃了,不在了。他怎么会说是:「舍利弗在远行处,要到佛涅槃的地方去」?没有这回事情。那有这回事呢?没有的。所以,这个问题应该是说你记错了,可以这么说。《大智度论》里没有这回事。你说是《大智度论》载,不是的!《大智度论》没有这回事。

  

  这个是《涅槃经》上说迦叶尊者,迦叶尊者他听说佛入涅槃了,他还是从灵鹫山、从王舍城,他来到佛入涅槃的地方来,是有这回事,是这样子。

  

  问:老和尚慈悲:假若修行人宿世未熏修三藏十二部经典,那么一旦他开悟,证了圣果,请问老和尚,他能说法度众生吗?又,佛一定得说法度众生吗?

  

  答:这个修行人宿世没有熏修三藏十二部经典,当然,他今生可以熏修,有良师益友,他有好朋友,好朋友引导他,他就可能会接近佛教,也可能的。

  

  说是「一旦他开悟,证了圣果」,我昨天说,最快要三生。你这说一生,一生就证圣果?这你说的,比释迦牟尼佛说的,不一样。释迦牟尼佛说三生,你这说一生就证圣果了,不是的,没有这么快。

  

  那么,他若能证圣果,假设他证圣果。「请问老和尚,他能说法度众生吗?」他若能证圣果,如果是出在佛世,或者是佛灭度以后,这个世界上还有佛法流通,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得圣果的人,应该能说法度众生的,应该是能的。若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佛法,他得圣道了,那就有可能不会、不能说法度众生,有可能。

  

  「又,佛一定得说法度众生吗?」这也不能说决定。就是要有因缘,就是有可度的众生的时候,佛才去说法度众生的。如果没有这种可度的众生,佛不来这个世间成佛的;佛若来这个世间成佛,那就是一定要说法度众生的。

  

  说到这里,我又有一个妄想。其实现在已经过点了,我把这妄想说了一下。我这个妄想就是关乎大小乘的问题。

  

  我们约人来说,我们有欲的人,不管你的福德有几大,你还是在欲界里面享福,你不能到色界天上去。如果你修禅定,放下欲,修禅定成功了,那你就不会在欲界,而会到色界天上去、到无色界天上去了,这还都是凡夫境界。如果说是佛、一个修行人,他修学圣道,他也是得了圣道,得了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阿罗汉,假设发无上菩提心,他行菩萨道、成佛,这要经过多少时间的,经过多少时间的,这已经离开了三界了,已经离开了三界了。

  

  我们从经论上看:佛,他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的,那和人的距离有多远?远而又远、远而又远了啊!连阿罗汉都不能够和佛比啊!都不能和佛比的。那么,他现在来到这个世界上成佛,我们想一想,这个事情是不是很合道理?如果他真实是个凡夫,有父亲、母亲,然后厌恶老病死,出家六年苦行,然后,菩提树下思惟缘起,成佛了。这成佛,一生就能成佛的呀?一生就能成佛啊?能那么快的呀?经上说,得阿罗汉果要三生;那么佛这一生就成佛了?所以,经上说,佛要三大阿僧祇劫那么久才成佛啊!那么久才成佛,我们就应该知道,今生有父亲、母亲,还结婚了、生儿子,然后出家六年苦行,这都是假的,都是给我们肉眼凡夫看的呀!不是真的。

  

  所以,应该知道:大乘佛法里面说的佛是对的,说的佛法、说的佛是对的,比较合道理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3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