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11

  雖然,學習經論也不一定完全會正確,有的人學習經論,我聽這胡適之先生報紙上他公開聲明:「我不相信佛!我不相信佛教!」說這句話。其實他讀經也很多,也有很多著作的,但是他公開聲明:我不相信佛法!不相信的。這個《佛法與科學》這本書,那個作者請他作序,請胡適之作序。胡適之就寫了一篇,寫了序,就破口大罵,他的意思……。胡適之這個人,我認爲他還是有善根的人,這文章的確是寫得好的。但是他的想法,就是因爲他在中國,可能在全世界是有名的學者,那《佛法與科學》的作者請他作序,就藉他的光來增加這本書的價值,可能是作者有這種想法。那麼這胡適之想:你利用我,我不給你用,我偏要罵你。你利用我,我利用你來破壞佛法。胡適之先生做這種事,做這種事。

  

  所以看了很多經、讀了很多經,也不一定就是正確,也有問題。所以,我們不生在佛世,我們就是慚愧了。我這話說遠了。

  

  現在說這個阿那含,他說「無量法欲量」,就是他得到了……,因爲梵天王是色界初禅,他已得了初禅,得了初禅再聽佛說法,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那一下子就得叁果。他不需要得初果、然後得二果、再得叁果,不要!一下子就可以得叁果。所以佛在世的時候,很多的外道,他聽佛說法,一下子就得阿羅漢果,這也是他有善根。所以,你不要說外道就不好,這個事很難說的。

  

  那麼這個「無量法欲量」,這叁果聖人,他證悟了那個畢竟空,無我、無我所的境界,是無量的境界,不可思議的境界。「欲量」,你俱伽離說是:「不來了,又爲什麼來了?」你這就是在虛妄分別,你在無量法那不可以虛妄分別的。你想虛妄分別,「智者不應量」,有智慧的人,不要虛妄分別,「智者不應量」。

  

  「無量法欲量,野人自覆沒」,這個無量法你若想要去虛妄分別,是野人。野人就是沒有知識的人,沒有知識的人,你自己找苦惱,就是這麼句話,你自己找苦惱啊!這等于是梵天王在呵斥他了。

  

  那麼這個時候,梵天王就不同俱伽離去同他去理論了,就來見佛,見佛就報告這件事。佛說:說得非常好,你這四句話。佛又念一遍,佛又重說一遍:「無量法欲量,智者不應量,無量法欲量,是野人覆沒」。

  

  這是這個「阿那含」翻個不來。這個翻個「不來」是什麼呢?就是他沒有欲界的煩惱了,所以他也斷了我見,欲界的愛煩惱也斷了,色界天以上的愛煩惱也斷了。那麼沒有欲界的煩惱了,所以他不會再來欲界了,所以叫「不來」。

  

  若是我們凡夫得到四禅八定,等到禅定結束了,你還是要來的,還是要來到欲界來的。還是要來,來,是由他的煩惱來的。那麼叁果聖人沒有這個煩惱了,沒有力量使令他再來欲界。他來欲界,就是來欲界來受生死來;這個梵天王他不是來受生死,他是他的果報的身體,他不入定的時候,當然十方世界他隨意都可以去的,這個不是罪業、不是煩惱使令他來的。他是來見佛,這是一種智慧的行動,這個不能……,和那個不來的意思不同。

  

  所以「供養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、辟支佛及諸佛」,《大智度論》上說:我們若供養惡人、供養畜生,我們用一點什麼飲食給畜生,還能得到福報的,能得到一百倍的福報,能得到一百倍的福報。

  

  我想起來什麼就說什麼。這個盧勝彥在叁藩市開大法會。他說:若是有人供養他十塊錢,他能叫你發一百塊錢的財。他就是這麼講:發一百塊的財。那麼十塊錢發一百塊錢的財,這是多少倍?

  

  現在說是這個《大智度論》上,龍樹菩薩說:你給畜生布施它一點什麼,是它所需要的,你能得到一百倍的功德,能得這麼多功德。如果你供養一個惡人的話,他是人,不是畜生,但是他是個惡人,你還是能得到一千倍的功德。你若供養善人,能得到十萬倍的功德。供養善人,你能得這麼多功德;但是,你若供養離欲的人,離欲就是得禅定的人,你能得到十萬億倍的,就加上個億,十萬億倍的功德。若供養聖人呢?像須陀洹以上的聖人,那果報是無量數的。因爲什麼呢?你像須陀洹他還是有貪瞋的煩惱的,但是他心裏面有聖道,他有聖道了,所以你供養他,他是你的良福田,你得到很大、很多很多的福報。

  

  所以這裏面說:「遠離般若波羅蜜,如恒河沙劫,供養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」、還供養辟支佛,還供養諸佛,十方諸佛,佛是福田中最殊勝的了。那麼「于須菩提意雲何?是菩薩摩诃薩以是因緣故得福多不?」他得到的福報大不大呢?「須菩提言:世尊!甚多!甚多!佛言:不如是菩薩摩诃薩深般若波羅蜜,如說修行一日得福」那麼多。「何以故?菩薩摩诃薩行是般若波羅蜜,過一切聲聞、辟支佛地」。因爲你若用般若波羅蜜去修行的話,「行是般若波羅蜜」,能夠「過一切聲聞、辟支佛地」,能夠超過一切聲聞── 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都是聲聞,能超過他們。不但超過阿羅漢,還能超過辟支佛地。辟支佛是高過阿羅漢了,他能超過他。

  

  「入菩薩位,漸漸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「入菩薩位」就是入初歡喜地了,就是得無生法忍了。你修般若波羅蜜,觀一切法自性空,這種觀法是很利的,很容易得無生法忍的。所以我也曾經說過:如果一個年輕人,年輕人如果他能夠出家,去讀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、閱讀《大智度論》,把這個般若的義、般若的深義,能通達無礙了。然後你能萬緣放下,專心的修行,這個年輕人,我看不需要二十年,就可能得初果。如果是能夠發無上菩提心,就是得無生法忍了,是初歡喜地。我相信這件事,我是做不到;但是我相信是能做到的。我相信,若是有人肯發心,能做到。

  

  說佛在世的時候,你在經論上看,很容易得初果,很容易的。我們現在的人,好像不知道誰得初果。但是我相信,如果肯努力的話,是能得,是能得初果的。得了初果以後,入菩薩位,就是這是發無上菩提心的人,他得無生法忍了,這是菩薩的一個階級,最初的一個階級。那麼他繼續努力的修行,也廣度衆生、弘揚佛法,那麼漸漸、漸漸地積集功德圓滿,就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,就成道了。

  

  「須菩提!菩薩摩诃薩遠離般若波羅蜜,如恒河沙等劫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,于汝意雲何?是人以是因緣故,得福多不?」這裏面有一個問題:如果我們不讀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讀《阿含經》。說我們現在的人,我們現在的人,我們就很努力的、很認真的學習《阿含經》,去按照《阿含經》講的道理修這個四念處,能不能得初果?也能!也能得初果!但是,我看要比讀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得初果慢一點,會慢一點,會慢一點。譬如說,我們剛才說這個畢竟空,無我、無我所,什麼叫做畢竟空,無我、無我所?這不知道。觀一切法自性空就是畢竟空,無我、無我所,很難知道。但是,怎麼樣可以給我一個方便,叫我相似的、仿佛的能知道一點消息呢?就說:無明滅則行滅、行滅則識滅、……有滅則生滅,就從這裏可以到一點消息,就是無眼耳鼻舌身意的境界。那麼這是得要用無常的境界,用無常的生滅變化── 老病死;死了以後,前一剎那滅,後一剎那不生,就是猶如虛空,這時候得到一點消息。

  

  但是你若讀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觀一切法空── 不是的!就是在你現在活潑的、你的生命體很活潑的生存的這個狀態之下,當下就是畢竟空!這個《大智度論》和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它就有這種力量,就和《阿含經》有一點不同,有一點不同。

  

  我頭幾天我是說,我們中國的古德是判:由《阿含經》、聽聞《阿含經》修學聖道,那是鈍根人;若是聽《般若經》,聽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── 大乘經典去修學聖道,能得無生法忍,是利根。但是,我是說我們中國古德這麼樣子分析、解釋,其實龍樹菩薩也是這樣說,龍樹菩薩就是這麼說。龍樹菩薩說:你按照大乘般若經去修行,這是利根。

  

  所以,現在這個文上也有這個味道。你有所得,你供養須陀洹乃至佛,你不如行甚深般若波羅蜜的修行得福多。因爲,這個菩薩摩诃薩行是般若波羅蜜,能超過一切聲聞、辟支佛地。這個「超過」有兩個意思:一個是在因地修行的時候,般若的智慧高、般若的智慧利,這是一個「超過」的意思。第二,因爲你發無上菩提心了,他能繼續地廣度衆生,能得無上菩提,所以超過聲聞、辟支佛地。如果聲聞、辟支佛,你依據《阿含經》修行,不能發無上菩提心,只發出離心,得阿羅漢以後就所作已辦了,就功德圓滿了,再不求成佛,他不希求成佛,所以他不如大乘佛法的圓滿。而修學這個般若法門,能「過一切聲聞、辟支佛地,入菩薩位,漸漸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的,能有這個力量。

  

  須菩提!菩薩摩诃薩遠離般若波羅蜜,如恒河沙等劫,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。于汝意雲何?是人以是因緣故,得福多不?」須菩提言:「世尊!甚多!甚多!」佛言:「不如是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,如說修行一日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得福多。

  

  「須菩提!菩薩摩诃薩遠離般若波羅蜜,如恒河沙等劫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」。前邊是布施叁寶,這底下又去供養這些聖人,供養這些聖僧,這功德也是很大;但是,還不如般若法門的殊勝。

  

  這是第叁段,說修行六波羅蜜。修行六波羅蜜,你遠離般若波羅蜜,這就是你遠離了大乘佛法的般若波羅蜜的智慧;就是用小乘,小乘的無常的智慧── 無常、無我的智慧,去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,你這樣去修行、去積集功德。

  

  「于汝意雲何?是人以是因緣故,得福多不?須菩提言:世尊!甚多,甚多!佛言:不如是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,如說修行一日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11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