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1

  虽然,学习经论也不一定完全会正确,有的人学习经论,我听这胡适之先生报纸上他公开声明:「我不相信佛!我不相信佛教!」说这句话。其实他读经也很多,也有很多著作的,但是他公开声明:我不相信佛法!不相信的。这个《佛法与科学》这本书,那个作者请他作序,请胡适之作序。胡适之就写了一篇,写了序,就破口大骂,他的意思……。胡适之这个人,我认为他还是有善根的人,这文章的确是写得好的。但是他的想法,就是因为他在中国,可能在全世界是有名的学者,那《佛法与科学》的作者请他作序,就藉他的光来增加这本书的价值,可能是作者有这种想法。那么这胡适之想:你利用我,我不给你用,我偏要骂你。你利用我,我利用你来破坏佛法。胡适之先生做这种事,做这种事。

  

  所以看了很多经、读了很多经,也不一定就是正确,也有问题。所以,我们不生在佛世,我们就是惭愧了。我这话说远了。

  

  现在说这个阿那含,他说「无量法欲量」,就是他得到了……,因为梵天王是色界初禅,他已得了初禅,得了初禅再听佛说法,「照见五蕴皆空」,那一下子就得三果。他不需要得初果、然后得二果、再得三果,不要!一下子就可以得三果。所以佛在世的时候,很多的外道,他听佛说法,一下子就得阿罗汉果,这也是他有善根。所以,你不要说外道就不好,这个事很难说的。

  

  那么这个「无量法欲量」,这三果圣人,他证悟了那个毕竟空,无我、无我所的境界,是无量的境界,不可思议的境界。「欲量」,你俱伽离说是:「不来了,又为什么来了?」你这就是在虚妄分别,你在无量法那不可以虚妄分别的。你想虚妄分别,「智者不应量」,有智慧的人,不要虚妄分别,「智者不应量」。

  

  「无量法欲量,野人自覆没」,这个无量法你若想要去虚妄分别,是野人。野人就是没有知识的人,没有知识的人,你自己找苦恼,就是这么句话,你自己找苦恼啊!这等于是梵天王在呵斥他了。

  

  那么这个时候,梵天王就不同俱伽离去同他去理论了,就来见佛,见佛就报告这件事。佛说:说得非常好,你这四句话。佛又念一遍,佛又重说一遍:「无量法欲量,智者不应量,无量法欲量,是野人覆没」。

  

  这是这个「阿那含」翻个不来。这个翻个「不来」是什么呢?就是他没有欲界的烦恼了,所以他也断了我见,欲界的爱烦恼也断了,色界天以上的爱烦恼也断了。那么没有欲界的烦恼了,所以他不会再来欲界了,所以叫「不来」。

  

  若是我们凡夫得到四禅八定,等到禅定结束了,你还是要来的,还是要来到欲界来的。还是要来,来,是由他的烦恼来的。那么三果圣人没有这个烦恼了,没有力量使令他再来欲界。他来欲界,就是来欲界来受生死来;这个梵天王他不是来受生死,他是他的果报的身体,他不入定的时候,当然十方世界他随意都可以去的,这个不是罪业、不是烦恼使令他来的。他是来见佛,这是一种智慧的行动,这个不能……,和那个不来的意思不同。

  

  所以「供养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、辟支佛及诸佛」,《大智度论》上说:我们若供养恶人、供养畜生,我们用一点什么饮食给畜生,还能得到福报的,能得到一百倍的福报,能得到一百倍的福报。

  

  我想起来什么就说什么。这个卢胜彦在三藩市开大法会。他说:若是有人供养他十块钱,他能叫你发一百块钱的财。他就是这么讲:发一百块的财。那么十块钱发一百块钱的财,这是多少倍?

  

  现在说是这个《大智度论》上,龙树菩萨说:你给畜生布施它一点什么,是它所需要的,你能得到一百倍的功德,能得这么多功德。如果你供养一个恶人的话,他是人,不是畜生,但是他是个恶人,你还是能得到一千倍的功德。你若供养善人,能得到十万倍的功德。供养善人,你能得这么多功德;但是,你若供养离欲的人,离欲就是得禅定的人,你能得到十万亿倍的,就加上个亿,十万亿倍的功德。若供养圣人呢?像须陀洹以上的圣人,那果报是无量数的。因为什么呢?你像须陀洹他还是有贪瞋的烦恼的,但是他心里面有圣道,他有圣道了,所以你供养他,他是你的良福田,你得到很大、很多很多的福报。

  

  所以这里面说:「远离般若波罗蜜,如恒河沙劫,供养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」、还供养辟支佛,还供养诸佛,十方诸佛,佛是福田中最殊胜的了。那么「于须菩提意云何?是菩萨摩诃萨以是因缘故得福多不?」他得到的福报大不大呢?「须菩提言:世尊!甚多!甚多!佛言:不如是菩萨摩诃萨深般若波罗蜜,如说修行一日得福」那么多。「何以故?菩萨摩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,过一切声闻、辟支佛地」。因为你若用般若波罗蜜去修行的话,「行是般若波罗蜜」,能够「过一切声闻、辟支佛地」,能够超过一切声闻── 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都是声闻,能超过他们。不但超过阿罗汉,还能超过辟支佛地。辟支佛是高过阿罗汉了,他能超过他。

  

  「入菩萨位,渐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「入菩萨位」就是入初欢喜地了,就是得无生法忍了。你修般若波罗蜜,观一切法自性空,这种观法是很利的,很容易得无生法忍的。所以我也曾经说过:如果一个年轻人,年轻人如果他能够出家,去读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、阅读《大智度论》,把这个般若的义、般若的深义,能通达无碍了。然后你能万缘放下,专心的修行,这个年轻人,我看不需要二十年,就可能得初果。如果是能够发无上菩提心,就是得无生法忍了,是初欢喜地。我相信这件事,我是做不到;但是我相信是能做到的。我相信,若是有人肯发心,能做到。

  

  说佛在世的时候,你在经论上看,很容易得初果,很容易的。我们现在的人,好像不知道谁得初果。但是我相信,如果肯努力的话,是能得,是能得初果的。得了初果以后,入菩萨位,就是这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,他得无生法忍了,这是菩萨的一个阶级,最初的一个阶级。那么他继续努力的修行,也广度众生、弘扬佛法,那么渐渐、渐渐地积集功德圆满,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,就成道了。

  

  「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远离般若波罗蜜,如恒河沙等劫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,于汝意云何?是人以是因缘故,得福多不?」这里面有一个问题:如果我们不读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读《阿含经》。说我们现在的人,我们现在的人,我们就很努力的、很认真的学习《阿含经》,去按照《阿含经》讲的道理修这个四念处,能不能得初果?也能!也能得初果!但是,我看要比读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得初果慢一点,会慢一点,会慢一点。譬如说,我们刚才说这个毕竟空,无我、无我所,什么叫做毕竟空,无我、无我所?这不知道。观一切法自性空就是毕竟空,无我、无我所,很难知道。但是,怎么样可以给我一个方便,叫我相似的、仿佛的能知道一点消息呢?就说:无明灭则行灭、行灭则识灭、……有灭则生灭,就从这里可以到一点消息,就是无眼耳鼻舌身意的境界。那么这是得要用无常的境界,用无常的生灭变化── 老病死;死了以后,前一剎那灭,后一剎那不生,就是犹如虚空,这时候得到一点消息。

  

  但是你若读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观一切法空── 不是的!就是在你现在活泼的、你的生命体很活泼的生存的这个状态之下,当下就是毕竟空!这个《大智度论》和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它就有这种力量,就和《阿含经》有一点不同,有一点不同。

  

  我头几天我是说,我们中国的古德是判:由《阿含经》、听闻《阿含经》修学圣道,那是钝根人;若是听《般若经》,听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── 大乘经典去修学圣道,能得无生法忍,是利根。但是,我是说我们中国古德这么样子分析、解释,其实龙树菩萨也是这样说,龙树菩萨就是这么说。龙树菩萨说:你按照大乘般若经去修行,这是利根。

  

  所以,现在这个文上也有这个味道。你有所得,你供养须陀洹乃至佛,你不如行甚深般若波罗蜜的修行得福多。因为,这个菩萨摩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,能超过一切声闻、辟支佛地。这个「超过」有两个意思:一个是在因地修行的时候,般若的智慧高、般若的智慧利,这是一个「超过」的意思。第二,因为你发无上菩提心了,他能继续地广度众生,能得无上菩提,所以超过声闻、辟支佛地。如果声闻、辟支佛,你依据《阿含经》修行,不能发无上菩提心,只发出离心,得阿罗汉以后就所作已办了,就功德圆满了,再不求成佛,他不希求成佛,所以他不如大乘佛法的圆满。而修学这个般若法门,能「过一切声闻、辟支佛地,入菩萨位,渐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的,能有这个力量。

  

  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远离般若波罗蜜,如恒河沙等劫,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。于汝意云何?是人以是因缘故,得福多不?」须菩提言:「世尊!甚多!甚多!」佛言:「不如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,如说修行一日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得福多。

  

  「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远离般若波罗蜜,如恒河沙等劫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」。前边是布施三宝,这底下又去供养这些圣人,供养这些圣僧,这功德也是很大;但是,还不如般若法门的殊胜。

  

  这是第三段,说修行六波罗蜜。修行六波罗蜜,你远离般若波罗蜜,这就是你远离了大乘佛法的般若波罗蜜的智慧;就是用小乘,小乘的无常的智慧── 无常、无我的智慧,去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,你这样去修行、去积集功德。

  

  「于汝意云何?是人以是因缘故,得福多不?须菩提言:世尊!甚多,甚多!佛言:不如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,如说修行一日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1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