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得福多」,这还是这么一个口气。如恒河沙劫修这六波罗蜜,但是没有般若的智慧,不如有般若的智慧,一日修六波罗蜜的得福多。恒河沙劫,还不如那一天修行的功德大。
何以故?须菩提!般若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母故。
「何以故?须菩提!般若波罗蜜是菩萨母」,般若波罗蜜是菩萨的母亲。这话的意思,菩萨是由般若波罗蜜生出来的;你没有般若波罗蜜,就没有菩萨的,这里就是这样讲法。
在《大智度论》里面说出几样事来。就说是在《阿含经》上的态度,菩萨是不断烦恼的,是最后生成佛的时候,菩提树下这时候才断烦恼。那么没有断烦恼,三大僧祇劫去修六波罗蜜、去度众生── 这是迦旃延这么说,这个《阿含经》里面的菩萨是这样。而《阿含经》本身也有提到,《阿含经》那个阿含部里面,说到弥勤菩萨不修禅定、不断烦恼,也有这种话。
那么这个话站在《般若经》、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大乘佛法的立场,就不同了。大乘佛法的立场:你不断烦恼,你内心里面有烦恼,有这贪瞋痴的烦恼,你能够行菩萨道吗?你为人说法的时候,为人说法的时候,就是贪瞋痴的相应心所说的佛法,那种境界是大菩萨的味道吗?并且是也说到菩萨行六波罗蜜的那种难行的,难行能行的境界、难忍能忍的境界,乃至舍身给老虎吃,同这个舍肉给鹰吃,这一切一切的境界,是一个具足烦恼的人能做得到的吗?所以,按大乘佛法的立场来看,《阿含经》说的菩萨,是个方便的说法,是个方便,就是所谓为实施权了,这是权巧的说法,而不是真实的。
所以若是真实的,应该说:菩萨是断烦恼,不过习气没有断。习气没有断,所以他还能够扶习润生,用这个习气来滋润他,使令他再受生死;但是,他断了爱烦恼、见烦恼的关系,他能在生死里面得大自在,能够广度众生、弘扬佛法的。这样子,那就比较……在我们凡夫的心情上,比较容易理解一点。凡夫就是因为有烦恼,有烦恼所以去行菩萨道啊,多数是行、行……就不行菩萨道了,就行人道,有的时候行三恶道了啊!因为这是,不是说是……。凡夫就是这样子嘛!他就是贪瞋痴他要活动的呀!所以,就是不是那么样的圆满。若是有般若的智慧,断了烦恼,那在生死里面得大自在,就没有那个问题。
所以这上面说,你没有般若波罗蜜,你修六波罗蜜恒河沙劫,不如一日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,修六波罗蜜得福多。因为什么呢?般若波罗蜜是菩萨的母亲,菩萨是由般若波罗蜜生出来的。这句话就和《阿含经》不一致了。「般若波罗蜜,是菩萨摩诃萨母」,那这句话和《阿含经》有点不同了。
是般若波罗蜜能生诸菩萨摩诃萨,诸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中,能具足一切佛法故。
诸菩萨摩诃萨安住在般若波罗蜜,安住在那个无相的、不可思议的智慧里面,具足佛的一切种智。一切佛法是什么?就是佛的一切种智,能具足佛的一切种智── 这个话也明白的说,菩萨具足了般若波罗蜜这个无漏的、无相的智慧,他再去亲近十方诸佛去,去一切众生的世界,去广度众生去,就从这些事情上成就了无上菩提的。这样说,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的母,而菩萨住在般若波罗蜜里面,渐渐地具足无上菩提,所以般若波罗蜜在佛法里面的重要性,这几句话里面看出来了。
今天讲到这里。
昨天有一个人,给我一个纸条,当时我没看见,讲完了才看见。那个纸条上说是:
问:见性起修,什么意思?怎么讲?
答:这见性起修这个话,再加上两个字,就是明心见性以后再起修、再修行,是这样。
可以这样说,修行分两个部分:一个是在凡位的时候努力地修行;一个是入圣位了以后再修行。见性起修,从佛法的大体上看,就是入圣位以后还要修行。因为入了圣位以后,只是断了我见,断了少部分烦恼,还有很多很多的烦恼、无明没有断,所以,还要继续修行才可以。功德还没有圆满,所以还要继续修行的。
这个事情是那样,我们一肚子贪瞋痴啊!我们小小的有一点佛法的信心,我们发心修行,这时候是最值得赞叹的事情!我们这时候最难!若是已经断除多少烦恼,入了圣位的时候,他这个无漏的智慧一发生作用的时候,烦恼都隐藏起来,他容易修行。入了圣位以后,修行比较容易。所以,凡夫发心修行,十方诸佛皆大欢喜、赞叹。但是,他当然十方诸佛也担心,也担心你,又怕你退掉了,也有容易一点。但是,只要是你栽培善根了,你就决定能得圣道的。因为栽培善根,那个善根,它终究它要发生作用的。这个意思就是:我们栽培有漏的善根啊,不行!有漏的善根得了有漏的福德,那么就是结束了,就是没有了,等于零了;你若是在佛法里面栽培,修这四念处,你栽培无漏的善根,那一点善根它永久不坏,它一定要发生作用的。你多少生前栽培了,今生它发生作用,继续又栽培一点、就强一点,过了多少生又栽培……,继续、继续地就成功了。
经论上说,最快的人,三生得无生法忍,三生就得无生法忍了。就是头一生你栽培善根,但是没有做什么大的恶事;这第二生又来到人间,遇见佛法,又栽培;那么第三生再来的时候,就得圣道了。最快的是三生,这是比较最理想的。若中间犯了错误,就有曲折了。不过是,这众生的世界,人都是这样,但是,佛菩萨来看呢,只要你栽培善根,终究是会成功的!
说见性起修,就是你见到法性了,是入圣位了,然后再发心修行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1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