須菩提白佛言:「希有!世尊!微妙方便力故,令阿鞞跋致菩薩離色處涅槃,亦令離受、想、行、識處涅槃,亦令離一切法,若世間、若出世間,若有诤、若無诤,若有漏、若無漏法處涅槃。」
這是須菩提尊者聽聞了前面這一段的妙法,贊歎佛。「希有!世尊!」誰能夠有佛那麼大的智慧呢?世間上一切衆生只有佛才能夠說這樣的妙法,所以世尊是希有。
「微妙方便力故」,佛有微妙的、方便善巧的智慧,能教導阿鞞跋致菩薩「離色處涅槃」,離受想行識處涅槃。「離色受想行識處涅槃」這個話,就是于色受想行識上,息滅有所得的執著,那麼他就能安住在第一義谛上面,就是涅槃。第一義谛就是涅槃,應該是這樣意思。這是我昨天講過,就是在修行的時候,要觀色受想行識是自性空,無我、無我所,這樣觀。當然,也應該觀察色受想行識是緣起的、是如幻如化、不真實的,再觀察它是自性空的,這就是二谛觀;就是一個空觀、一個假觀。
天臺智者大師說叁觀:空觀、假觀、中觀;但是,智者大師他說空觀,他也開導人先觀是緣起,而後才能觀察它是空無所有的,不然這個空怎麼觀?不能觀了。那麼這個假觀呢,是觀察空了以後,這是爲了明白的話,那麼你成就這個空觀了以後,那就是得無生法忍以後了,也應該是得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阿羅漢相齊的菩薩的境界,然後觀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,那就是假觀。
我們凡夫觀察一切法的時候,都是執著真實有的。什麼時候才能知道一切法是如幻、如化、如夢呢?要入聖位才能知道。入聖位,聖人才知道色受想行識、山河大地,都是如夢、如雲、如影,不真實的;我們凡夫不能。凡夫的想法,認爲都是真實的,不是空的,所以不知道二谛。要到聖人的境界才知道,才知道是空的、才知道是假的,這要到那麼高的境界才能知道的。
那麼,我們現在才發心修行的時候,我們也應先觀察是緣起,然後觀察它是自性空,應該這麼觀。也學習,向聖人學習,觀察它是如夢、如化、如鏡中像、如水中月這樣學習而已;但是,應該偏于空,應該是偏于空。就是雖然也做假觀,但是偏于空,應該是這樣。因爲什麼呢?因爲,我們凡夫在有上認爲真實有,就是起了很多的罪過,要觀察它從假入空,這樣觀,來對治我們的毛病──我們就執著是真實的,來對治它,所以你偏于空,對于我們凡夫的境界是對的。等到這種毛病取消了,我們這個愛煩惱、見煩惱,這種真實有的這種執著清除了,然後你再觀察一切法是緣起的,十法界都是因緣有的,那麼就是廣學一切法,那個時候是另一種事情。
那這裏正有這樣的味道,這一段文有這個味道,就是偏于空的味道。就是「離色處涅槃,離受想行識處涅槃」,就是偏于空,所以就到涅槃那去了。但是我們也可以這樣講,就是剛才說的這個「離色、離受想行識」,就是在色受想行識上,去掉我們有所得的執著,這個執著去掉了,就是我空、法空,就是「無所住而生其心」了,那個時候,就你那一念心不與萬法爲伴侶了。
我們這個心要有伴侶── 有所緣境。伴侶就是所緣境,有所緣境,我們這個心才能活動。現在是不與萬法爲伴侶,就是沒有所緣境了。沒有所緣境,分別心也不起了,就是那個時候,那個處于第一義谛的境界,就是處涅槃了,就是安住在涅槃的境界。
這個「處涅槃」這句話,就是爲了令我們還在生死此岸的人,容易明白說:「喔!離色就處涅槃了。」但是,你真實到了涅槃那個地方的時候,就沒有處不處的問題,沒有能、所住的問題── 就是你是能安住涅槃的,涅槃是你所居住的地方,沒有這個分別的。但是,爲了我們容易明白,就說「離色處涅槃」。也就是……或者說是從世俗谛到了第一義谛了。就是那個聖人,他這一念的正念一提起來,就到涅槃那裏去了,就是這麼一個不可思議境界。當然,這是要無所得的時候才可以;你有執著的時候是辦不到的。
「亦令離受想行識處涅槃,亦令離一切法」,「離一切法」是什麼呢?「若世間、若出世間」,這個「出」就是超越的意思,就是超越了世間。這個「世間」就是這些無常、苦、生死輪回的這些事情,這都是世間、可破壞的這些境界,苦惱的地方。現在是「若出世間」,就是超越了世間,那就是聖人的無漏的境界,無漏無爲的境界。
「若有诤、若無诤」,這個「诤」,就是糾紛,人與人之間思想不同,因爲愛煩惱而有诤、因見煩惱而有诤,就是這兩個原因人與人相诤。父親和兒子诤,夫妻── 丈夫和太太诤,哥哥和弟弟诤,國與國诤,就是因爲這兩個原因。
「若無诤」,無诤到什麼時候呢?也是非要聖人才可以。聖人把愛煩惱也斷掉了、見煩惱也斷掉了,他無诤了,這是聖人的境界。
「若有漏」,這個「漏」就是煩惱,這個漏的煩惱在《俱舍論》上解釋得很好,它等于是一個譬喻的意思。這個漏,譬如人長瘡了,他身上有瘡,這個瘡就是往外流膿、流血,所以叫做「漏」,是這樣意思。說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、同色聲香味觸法接觸的時候,就流出來貪心、流出瞋心、愚癡、邪知邪見、貪瞋癡慢疑,各式各樣的煩惱。這些煩惱就是譬喻膿、血,以濃血爲譬喻,往外流這些煩惱,所以叫做「漏」,那麼這就是生死凡夫的境界。「若無漏」,煩惱斷盡了,他的眼耳鼻舌身意,于一切法上無所取著,就沒有貪瞋癡的漏了,那是無漏法。
「處涅槃」,就是要離開這一切法,就是這些有漏法、無漏法、世間法、出世間法、有诤、無诤、有漏、無漏,就是染汙法、清淨法,皆是緣起法。就是在一切的緣起法上,都無所得了,他的一念無分別心,就到涅槃那裏去了。
這一段文是須菩提尊者贊歎佛,能教導衆生,從這苦海裏面到涅槃岸去了,能有這種方便善巧。衆生無始劫來的生死煩惱很難斷、很難斷的,佛能善巧方便的引導,使令他能斷除一切煩惱,能到涅槃那裏去。這是須菩提尊者贊歎佛。
這個事情,在經論上說這個辟支佛,大辟支佛也能夠說法、說佛法;但是多數的辟支佛不能演說佛法,他沒有那種智慧。唯有佛有大智慧,能爲一切衆生演說佛法,非常契機契理的教化衆生,所以佛才有微妙方便力。那麼這是須菩提這樣贊歎佛。
佛言:如是!如是!
佛是非常誠實的人,所以就「如是」── 是的!是的!佛就是這麼承認這件事。
須菩提!佛以微妙方便力故,令阿鞞跋致菩薩離色處涅槃,乃至離有漏、無漏法處涅槃。
是的!佛是這樣的,佛是有這種智慧的,你說得對!
複次,須菩提!若菩薩摩诃薩,如是甚深法與般若波羅蜜相應,觀察、籌量、思惟,作是念:我應如是行,如般若波羅蜜中教;我應如是學,如般若波羅蜜中說。
前面這一段是解釋那叁種贊歎:爲什麼菩薩有大功德,無量無邊功德成就呢?就是菩薩有大智慧,他能契證了、證悟了深奧處,所以他有那麼多的功德,這樣意思。
現在這底下是說什麼呢?說菩薩稱理而行,功德無邊,說這種事。菩薩是能夠稱理而行,等于前面用深理來解釋菩薩的功德無邊,還有余意未盡,所以在這裏說稱理而行── 與理相稱去修行功德,所以功德無邊。如果與理不相稱,那功德就沒有那麼多的了。
「複次,須菩提!」這是又有深義來開示的,招呼須菩提。「若菩薩摩诃薩,如是甚深法」,所以剛才說的空、無相、無作、無起、無生、無染、實際、涅槃這些甚深法,「與般若波羅蜜相應」,就是與這個無相的智慧相契證的時候,叫「相應」。
「觀察、籌量、思惟,作是念」;「觀察」就是觀察這個所緣境,觀察這色受想行識是緣起的。「籌量」,也還是觀察,籌量它是如幻如化的,不真實的。「思惟」,思惟它是自性空的,無有少法可得的,你能這麼樣去思惟。
我們讀經要注意這個地方,佛告訴我們要觀察、籌量、思惟,就用我們現在這個起貪心、起瞋心、起愚癡心的這個第六識,用這個第六識去觀察、籌量、思惟,按照經上說的般若法門的道理去觀察、籌量、思惟。我們若讀禅師的語錄,你不可以呀!你不可以思惟的呀!你若思惟就錯了,就是那麼一個口氣,是那麼口氣!但是我們現在看經上── 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佛就是這樣說:「複次,須菩提!若菩薩摩诃薩,如是甚深法」,並不是講淺顯的事,就是甚深的空、無相的這些真理,與智慧相應,你去觀察、去籌量、去思惟去。這個文字是很明白的告訴我們去思惟,不是說你不要思惟,你思惟就不對了,不是那麼口氣。
這上面說「作是念」,心裏面你要這樣憶念。「我應如是行,如般若波羅蜜中教」,我應該這樣去修行,就像「般若波羅蜜中教」。這個就是經裏面,就是語言文字的佛法裏邊,如般若波羅蜜中,佛所教導的,佛教我們,他怎麼教導的,我們就怎麼樣修行。這個意思,你不能夠離開了經,你自己:「我有智慧,我特別的有一個法門,我不依據佛說的,我自己有一個方法。」那不行!不可以!你要「如般若波羅蜜中教」,這件事還是很重要的。
「我應如是學,如般若波羅蜜中說」,我應該這樣學習,像《般若波羅蜜經》中所演說的、所說的,我應這樣學習。
須菩提!若是菩薩摩诃薩能如說行、如說學,如般若波羅蜜中觀,具足勤精進,一念生時,當得無量無邊阿僧祇福德。
「須菩提!若是菩薩摩诃薩能如說行,如說學,如般若波羅蜜中觀」,若是這個菩薩,他能夠像般若波羅蜜中說的去修行;像般若波羅蜜中所說的去學習;如般若波羅蜜中所教的、所說的去觀察、思惟、去籌量的話,「具足勤精進一念生時,當得無量無邊阿僧祇福德」,你若能這樣修行,你一念生的時候,生起一念,不要說多,這一念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8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