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菩薩摩诃薩超越無量劫,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;何況常行般若波羅蜜,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念!
「是菩薩摩诃薩超越無量劫,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他能勤精進的觀察、籌量、思惟這個般若法門,這個菩薩他又能夠超越很多的劫,超越很多的劫就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與無上菩提就相近了,就要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、就要成佛了,是這樣意思。
「何況常行般若波羅蜜」,何況這個人,他能夠不只是一念,他長時期的修行這個般若波羅蜜的法門。那就「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念」,他修行這個般若波羅蜜法門,這樣觀察思惟籌量,就與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相應、相隨順的,他不違背。這個意思就表示不是聲聞,不是小乘人,不是那個小乘人。你學習、你讀《阿含經》,他也能修無我觀,也有般若的氣氛,也是的;但是他沒有發大悲心,那就不行,那就不能夠「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念」,就不能。他只是得阿羅漢果就停下來了,然後就入無余涅槃了。
我們有的時候讀《阿含經》,還有看其他的一些經,我們容易有一些誤會。什麼誤會呢?舍利弗尊者也好、摩诃迦旃延也好,這些很多的大阿羅漢,都是弘揚佛法、度化衆生的,那麼這不就是菩薩嗎?怎麼能說他們是小乘呢?我們通常說阿羅漢是小乘,這個菩薩和佛是大乘;那麼這就是不對了,阿羅漢就是菩薩嘛!他也是弘揚佛法,廣度衆生嘛!怎麼能說他是小乘呢?這是個誤會。說阿羅漢是小乘,從什麼地方說的呢?從他這一生壽命盡了、入無余涅槃說的。他入無余涅槃了,入無余涅槃以後,他就休息了,他沒有這個色受想行識的身體了;沒有這個身體,就不能和世間上的人接觸了,世間人你有求于他,不能有感應了,那麼就是他不度衆生了啊!
那麼菩薩呢?菩薩是不入無余涅槃的。我們讀《華嚴經》的〈十地品〉,那個第八地菩薩有想要入無余涅槃,十方諸佛來警告他:「你不可以入無余涅槃,你還有很多功德沒成就呢!你最初發無上菩提心的時候,你要得無上菩提、要廣度衆生的,現在這個願還沒有成就,你怎麼可以違背你最初發的願,要入涅槃呢?」《華嚴經‧十地品》第八地菩薩有這樣的問題,這就看出來菩薩不入無余涅槃。不入無余涅槃,繼續的親近十方無量諸佛,聽佛說法。這第八地菩薩的神通廣大,他同時還能在衆生的世界廣度衆生的。他這樣做,他無量無邊的功德圓滿的時候,得無上菩提;得無上菩提就繼續的廣度衆生。我們應該要……,假設你若想做大法師的話,的確是應該廣學,要讀讀《大般涅槃經》,也說到這些事。
所以,他盡未來際廣度衆生,不入無余涅槃,他能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,得無上菩提,所以他這個車是大的,能夠運很多很多的衆生到涅槃那裏去。你阿羅漢雖然也度衆生,你就是這幾年嘛!假設你是二十歲得阿羅漢,你活一百歲,就是八十年度衆生。這八十年完了,入無余涅槃,就停下來了嘛!你怎麼能和菩薩無量劫無量劫的度衆生度化的多呢?所以說阿羅漢是小車,菩薩、佛是大車是對的,我感覺完全是對的!一點也沒有說錯。不過,若是讀《法華經》來說,那也不必執著,因爲阿羅漢也還能發無上菩提心的,那麼也是菩薩了,這是回小向大了,就是所以不要回大向小就好了。
所以,這上面說「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念」,這是因爲發了無上菩提心了,所以他是與無上菩提是相應的。如果沒有發無上菩提心,當然修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你聽聞這個法門去修行,也可以得阿羅漢果的,那就是因爲沒有發無上菩提心的關系。所以這裏面說「何況常行般若波羅蜜,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念」呢?功德是更大了啊!
須菩提!譬如多淫欲人,與端正淨潔女人共期,此女人限礙,不得時往。于須菩提意雲何?是人所念,爲在何處?」
「須菩提!譬如多淫欲人,與端正淨潔女人共期」,這底下說一個譬喻。佛又招呼須菩提尊者說:譬如一個多淫欲的人。雖然欲界的凡夫都有欲,但是也有人欲心輕、也有人欲心重,現在只是約欲心重的人說,多淫欲的人說。「與端正淨潔的女人共期」,大家共同的有個約會,約會在什麼時間、什麼地方見面。「此女人限礙」,這個女人約會好了,到時候有障礙。「不得時往」,不能按照時間去見那個男人。「于須菩提意雲何?是人所念爲在何處?」說那個男人他心裏面所想念什麼呢?他想念什麼呢?
「世尊!是人念念常在彼女人所。
常想念那個女人。他怎麼想念法呢?
恒作是念,憶想當來與共坐臥歡樂。」
「恒作是念,憶想當來」,他就想念:這個人應該來呀,「與共坐臥歡樂」。
「須菩提!是人一日一夜爲有幾念生?」
說這個人在一日一夜,那麼應該是二十四小時。他心裏面想念那個女人,這個念,想了又想、想了又想,一共有多少念頭生起來呢?
須菩提言:「世尊!是人一日一夜其念甚多甚多!」
須菩提說:「世尊!是人一日一夜,其念甚多甚多!」很多很多的,不斷地在想念。
佛告須菩提:「菩薩摩诃薩念般若波羅蜜,如般若波羅蜜中說,行是道,一念頃超越劫數,亦如彼人一日一夜心念之數。
這樣說,「佛告須菩提」說,那個菩薩他念般若波羅蜜,他心裏面觀察、籌量、思惟,那麼是契合般若波羅蜜中說的法的,他不斷地修行這個般若法門,「行是道」。「一念頃」,時間很短促,就能超越的那個劫的數目,「亦如彼人一日一夜心念之數」,能超越那麼多的劫。
是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,遠離衆罪,所謂離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罪。
這個菩薩能這樣修行般若波羅蜜,他能夠……前面說是得無量無邊阿僧祇福德,這裏說能遠離很多很多的罪過,也等于是滅除很多很多的罪過。什麼罪過呢?「所謂離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的罪過,是凡是與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相順的,那都是罪過,都是罪過的意思。
我昨天說,與般若波羅蜜不相應,沒有栽培佛法的般若的善根,只是去栽培一些世間的善根,栽培世間的善法,我們說它是善法。說是善法,在這裏來說呢,就是「離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罪」,其實這是罪業。因爲你離了般若波羅蜜的智慧的時候,做世間善法,其實離叁惡道不太遠。做世間善法,是善,和做叁惡道的罪,善惡是相對的;但是,這個善沒有般若波羅蜜相應的時候,和那個罪相差不多,相差不多的呀!相差的不是很多。所以,般若波羅蜜的確是非常的重要了,非常重要了!
所以,我們出家人既然是出了家,應該修學般若波羅蜜善根相應的善根功德,應該是這樣才對!不然的話,就是有一點冤枉了。做了世間的功德,當然這裏面也有一點事情,那就是能有一點保護佛法的作用。因爲世間上的人,不相信佛教的人:「看你們佛教就是自己修行,對于社會上一點也沒有什麼貢獻,你們是個寄生蟲,所以這個都是迷信,要去消滅你們」。我們若是做了一點世間上的善法,對社會上有一點貢獻,「喔!佛教是對于社會還是有利益的,不是寄生蟲。」那可以這樣做,有這麼一點作用。若這樣說呢,就是對于佛法有護持的作用,是這樣子。
但是,若從另一立場來說呢,假設我們出家人不做世間的社會事業,不做!我們就專心的修四念處,我看能得聖道!專心修四念處的話,你照《阿含經》修行也好、你照《般若經》修行也好、你照《華嚴經》、照《法華經》去修行也好,我看能得無生法忍!就像做其他的事情那麼努力的話,不要說加倍,你就用同樣的那麼多的精神修四念處,我看能得聖道,不要說現在是末法,不要說這種話。能得了聖道,你有了聖道的時候,他敢說你是寄生蟲嗎?我相信他不敢說!
你看,佛在世的時候那些阿羅漢,平常沒有事的時候,他也不表示什麼;有需要的時候,他也會現神通的嘛!他也會有很多很多的表示的呀!那誰說佛法是迷信?誰敢說這個話?不敢說的!我們讀《阿含經》也好,讀這些大乘經論也好,佛固然也說到發慈悲心、愛護衆生;但是對出家人,應該重視修學聖道,我看是應該這樣說。不過,現在話還是說回來,就好了,做慈善事業也是好,還是這麼說吧!
是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,一日所得善根功德,假令滿如恒河沙等叁千大千世界中,功德猶亦不減;于余殘功德,百分不及一分,千分、千億萬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
這前面是解釋叁種稱歎的一個原因,因爲這樣關系,所以菩薩成就大功德,無量無邊功德。這底下,就是再詳細地說功德殊勝,說這個話。
功德殊勝這底下分兩段。第一段,他自己的功德,來贊歎他自己的功德廣大。第二段,舉出來不同的功德,來顯示這般若法門功德的殊勝,是這樣意思。現在這裏面再說這個自分功德,說他自己的功德的廣大,不是和別人來比較,只是說他的功德廣大。
「是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」,他修行這般若的法門。「一日所得善根功德」,不要說是多少年,不要那麼說;就是一天,這一天他能夠修奢摩他、修毗缽舍那,能觀察、籌量、思惟:諸法畢竟空、無我、無我所的道理的話,那麼他所得到的功德有多大呢?
現在說一個譬喻,「假令滿如恒河沙等叁千大千世界中功德」,這句話這麼說:就是他所得的功德裏面,你把它取出來一部份功德。這一日所得善根功德,取出來一部份功德。這一部份功德,假設若是有形相的話,可以「滿如恒河沙等叁千大千世界中」,就是這麼多。取出這麼多功德,這一日所得善根功德,已經取出來這麼多了,看上去還沒減少,看上去還沒減少。
「于余殘功德,百分不及一分,千分、千億萬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」,那麼取出來的「滿如恒河沙等叁千大千世界中」這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9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