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9

  是菩萨摩诃萨超越无量劫,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;何况常行般若波罗蜜,应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念!

  

  「是菩萨摩诃萨超越无量劫,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他能勤精进的观察、筹量、思惟这个般若法门,这个菩萨他又能够超越很多的劫,超越很多的劫就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与无上菩提就相近了,就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、就要成佛了,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「何况常行般若波罗蜜」,何况这个人,他能够不只是一念,他长时期的修行这个般若波罗蜜的法门。那就「应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念」,他修行这个般若波罗蜜法门,这样观察思惟筹量,就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应、相随顺的,他不违背。这个意思就表示不是声闻,不是小乘人,不是那个小乘人。你学习、你读《阿含经》,他也能修无我观,也有般若的气氛,也是的;但是他没有发大悲心,那就不行,那就不能够「应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念」,就不能。他只是得阿罗汉果就停下来了,然后就入无余涅槃了。

  

  我们有的时候读《阿含经》,还有看其他的一些经,我们容易有一些误会。什么误会呢?舍利弗尊者也好、摩诃迦旃延也好,这些很多的大阿罗汉,都是弘扬佛法、度化众生的,那么这不就是菩萨吗?怎么能说他们是小乘呢?我们通常说阿罗汉是小乘,这个菩萨和佛是大乘;那么这就是不对了,阿罗汉就是菩萨嘛!他也是弘扬佛法,广度众生嘛!怎么能说他是小乘呢?这是个误会。说阿罗汉是小乘,从什么地方说的呢?从他这一生寿命尽了、入无余涅槃说的。他入无余涅槃了,入无余涅槃以后,他就休息了,他没有这个色受想行识的身体了;没有这个身体,就不能和世间上的人接触了,世间人你有求于他,不能有感应了,那么就是他不度众生了啊!

  

  那么菩萨呢?菩萨是不入无余涅槃的。我们读《华严经》的〈十地品〉,那个第八地菩萨有想要入无余涅槃,十方诸佛来警告他:「你不可以入无余涅槃,你还有很多功德没成就呢!你最初发无上菩提心的时候,你要得无上菩提、要广度众生的,现在这个愿还没有成就,你怎么可以违背你最初发的愿,要入涅槃呢?」《华严经‧十地品》第八地菩萨有这样的问题,这就看出来菩萨不入无余涅槃。不入无余涅槃,继续的亲近十方无量诸佛,听佛说法。这第八地菩萨的神通广大,他同时还能在众生的世界广度众生的。他这样做,他无量无边的功德圆满的时候,得无上菩提;得无上菩提就继续的广度众生。我们应该要……,假设你若想做大法师的话,的确是应该广学,要读读《大般涅槃经》,也说到这些事。

  

  所以,他尽未来际广度众生,不入无余涅槃,他能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,得无上菩提,所以他这个车是大的,能够运很多很多的众生到涅槃那里去。你阿罗汉虽然也度众生,你就是这几年嘛!假设你是二十岁得阿罗汉,你活一百岁,就是八十年度众生。这八十年完了,入无余涅槃,就停下来了嘛!你怎么能和菩萨无量劫无量劫的度众生度化的多呢?所以说阿罗汉是小车,菩萨、佛是大车是对的,我感觉完全是对的!一点也没有说错。不过,若是读《法华经》来说,那也不必执着,因为阿罗汉也还能发无上菩提心的,那么也是菩萨了,这是回小向大了,就是所以不要回大向小就好了。

  

  所以,这上面说「应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念」,这是因为发了无上菩提心了,所以他是与无上菩提是相应的。如果没有发无上菩提心,当然修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你听闻这个法门去修行,也可以得阿罗汉果的,那就是因为没有发无上菩提心的关系。所以这里面说「何况常行般若波罗蜜,应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念」呢?功德是更大了啊!

  

  须菩提!譬如多淫欲人,与端正净洁女人共期,此女人限碍,不得时往。于须菩提意云何?是人所念,为在何处?」

  

  「须菩提!譬如多淫欲人,与端正净洁女人共期」,这底下说一个譬喻。佛又招呼须菩提尊者说:譬如一个多淫欲的人。虽然欲界的凡夫都有欲,但是也有人欲心轻、也有人欲心重,现在只是约欲心重的人说,多淫欲的人说。「与端正净洁的女人共期」,大家共同的有个约会,约会在什么时间、什么地方见面。「此女人限碍」,这个女人约会好了,到时候有障碍。「不得时往」,不能按照时间去见那个男人。「于须菩提意云何?是人所念为在何处?」说那个男人他心里面所想念什么呢?他想念什么呢?

  

  「世尊!是人念念常在彼女人所。

  

  常想念那个女人。他怎么想念法呢?

  

  恒作是念,忆想当来与共坐卧欢乐。」

  

  「恒作是念,忆想当来」,他就想念:这个人应该来呀,「与共坐卧欢乐」。

  

  「须菩提!是人一日一夜为有几念生?」

  

  说这个人在一日一夜,那么应该是二十四小时。他心里面想念那个女人,这个念,想了又想、想了又想,一共有多少念头生起来呢?

  

  须菩提言:「世尊!是人一日一夜其念甚多甚多!」

  

  须菩提说:「世尊!是人一日一夜,其念甚多甚多!」很多很多的,不断地在想念。

  

  佛告须菩提:「菩萨摩诃萨念般若波罗蜜,如般若波罗蜜中说,行是道,一念顷超越劫数,亦如彼人一日一夜心念之数。

  

  这样说,「佛告须菩提」说,那个菩萨他念般若波罗蜜,他心里面观察、筹量、思惟,那么是契合般若波罗蜜中说的法的,他不断地修行这个般若法门,「行是道」。「一念顷」,时间很短促,就能超越的那个劫的数目,「亦如彼人一日一夜心念之数」,能超越那么多的劫。

  

  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,远离众罪,所谓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罪。

  

  这个菩萨能这样修行般若波罗蜜,他能够……前面说是得无量无边阿僧祇福德,这里说能远离很多很多的罪过,也等于是灭除很多很多的罪过。什么罪过呢?「所谓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的罪过,是凡是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相顺的,那都是罪过,都是罪过的意思。

  

  我昨天说,与般若波罗蜜不相应,没有栽培佛法的般若的善根,只是去栽培一些世间的善根,栽培世间的善法,我们说它是善法。说是善法,在这里来说呢,就是「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罪」,其实这是罪业。因为你离了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的时候,做世间善法,其实离三恶道不太远。做世间善法,是善,和做三恶道的罪,善恶是相对的;但是,这个善没有般若波罗蜜相应的时候,和那个罪相差不多,相差不多的呀!相差的不是很多。所以,般若波罗蜜的确是非常的重要了,非常重要了!

  

  所以,我们出家人既然是出了家,应该修学般若波罗蜜善根相应的善根功德,应该是这样才对!不然的话,就是有一点冤枉了。做了世间的功德,当然这里面也有一点事情,那就是能有一点保护佛法的作用。因为世间上的人,不相信佛教的人:「看你们佛教就是自己修行,对于社会上一点也没有什么贡献,你们是个寄生虫,所以这个都是迷信,要去消灭你们」。我们若是做了一点世间上的善法,对社会上有一点贡献,「喔!佛教是对于社会还是有利益的,不是寄生虫。」那可以这样做,有这么一点作用。若这样说呢,就是对于佛法有护持的作用,是这样子。

  

  但是,若从另一立场来说呢,假设我们出家人不做世间的社会事业,不做!我们就专心的修四念处,我看能得圣道!专心修四念处的话,你照《阿含经》修行也好、你照《般若经》修行也好、你照《华严经》、照《法华经》去修行也好,我看能得无生法忍!就像做其他的事情那么努力的话,不要说加倍,你就用同样的那么多的精神修四念处,我看能得圣道,不要说现在是末法,不要说这种话。能得了圣道,你有了圣道的时候,他敢说你是寄生虫吗?我相信他不敢说!

  

  你看,佛在世的时候那些阿罗汉,平常没有事的时候,他也不表示什么;有需要的时候,他也会现神通的嘛!他也会有很多很多的表示的呀!那谁说佛法是迷信?谁敢说这个话?不敢说的!我们读《阿含经》也好,读这些大乘经论也好,佛固然也说到发慈悲心、爱护众生;但是对出家人,应该重视修学圣道,我看是应该这样说。不过,现在话还是说回来,就好了,做慈善事业也是好,还是这么说吧!

  

  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,一日所得善根功德,假令满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中,功德犹亦不减;于余残功德,百分不及一分,千分、千亿万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。

  

  这前面是解释三种称叹的一个原因,因为这样关系,所以菩萨成就大功德,无量无边功德。这底下,就是再详细地说功德殊胜,说这个话。

  

  功德殊胜这底下分两段。第一段,他自己的功德,来赞叹他自己的功德广大。第二段,举出来不同的功德,来显示这般若法门功德的殊胜,是这样意思。现在这里面再说这个自分功德,说他自己的功德的广大,不是和别人来比较,只是说他的功德广大。

  

  「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」,他修行这般若的法门。「一日所得善根功德」,不要说是多少年,不要那么说;就是一天,这一天他能够修奢摩他、修毗钵舍那,能观察、筹量、思惟:诸法毕竟空、无我、无我所的道理的话,那么他所得到的功德有多大呢?

  

  现在说一个譬喻,「假令满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中功德」,这句话这么说:就是他所得的功德里面,你把它取出来一部份功德。这一日所得善根功德,取出来一部份功德。这一部份功德,假设若是有形相的话,可以「满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中」,就是这么多。取出这么多功德,这一日所得善根功德,已经取出来这么多了,看上去还没减少,看上去还没减少。

  

  「于余残功德,百分不及一分,千分、千亿万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」,那么取出来的「满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中」这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9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