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0

  复次,须菩提!若菩萨摩诃萨远离般若波罗蜜,如恒河沙等劫布施三宝:佛宝、法宝、比丘僧宝。须菩提!于汝意云何?是菩萨摩诃萨以是因缘故,得福多不?」须菩提言:「世尊!甚多!无量无边阿僧祇。」

  

  前面这一段文「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,一日所得善根功德,假令满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中,功德犹亦不减,于余残功德百分不及一分,千分、千亿万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。」这是赞叹修行般若法门一天所得的功德无量无边,这是总相的赞叹,说是这样修行的功德很多。

  

  这以下就分别的来赞叹── 就是用不同的功德,与修般若法门的功德对比,来赞叹般若法门的修行功德大,这样意思。

  

  「复次,须菩提!」,这个「复次」就是又有不同的赞叹。佛招呼须菩提:「若菩萨摩诃萨远离般若波罗蜜」,就是他也是用功修行的,也是做功德的;但是,他没有般若的修行,没有般若的智慧,不能够观一切法毕竟空,无我、无我所,他不能这么样去思惟修行的。「离」,远离了、弃舍了,他没有这样般若的修行,他是另外有别的修行。先说时间,「如恒河沙等劫」,他修行的时间像恒河沙── 一个沙算一个劫,恒河的沙是很多的,就是很多很多的劫,是很长远。在这么长的时间内,做什么样的功德呢?「布施三宝」,他是拿他的财富,或者是他的身体、体力,或者是什么,去供养佛宝、法宝、比丘僧宝。

  

  供养佛,佛是清净无漏的境界,所以是称之为宝。法宝呢?就是大般涅槃是法宝。但是,这样的法宝唯有圣人才能够相应。所以,我们这个生死凡夫,那样的法宝我们不能受持、读诵,那是不可以见闻觉知的,所以佛又为我们施设方便的法宝。大般涅槃是真实的法宝,真实的佛法;方便的法宝就是语言文字的经典了,语言文字的经典我们可以见闻觉知,可以受持读诵,可以依之修行的,这是法宝。语言文字的佛法,这是法宝。依据语言文字的佛法去修四念处、八正道、修六波罗蜜,种种的修行,戒定慧的修行,这个「行」也是法宝,就依教起行,依行入大涅槃,那么大般涅槃就是理。这样合起来就是教、行、理三经了。

  

  这样子嘛,这个教是宝。语言文字它虽然不是大般涅槃,但是,它能引导我们到大般涅槃那里去,所以它也是宝。这样说,是我们能够对于语言文字的经书能够恭敬、尊重、赞叹,能够印行、流通,使令很多人能够见闻学习── 受持、读诵、修学,种种的。或者别人修行四念处、修行八正道、修行六波罗蜜,你也能够予以帮助,做种种的因缘合作,而不要障碍,那么这就是供养法宝了。当然,也可以香华供养这个经书的。

  

  「比丘僧宝」,就是得圣道的。得圣道的,小乘的佛法就是指初果须陀洹以上── 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阿罗汉;大乘的僧宝就是十地菩萨,已经入圣位、得无生法忍的这些大菩萨。一般我们常念的文殊师利菩萨、普贤菩萨、地藏菩萨、观世音菩萨,这些大菩萨,这一切法身大士也都是僧宝。因为,在他们的色受想行识里面,都是有清净无漏的功德,所以就称之为宝了。

  

  那么这个人或是善男子、或是善女人,恒河沙等劫来供养三宝,尊重、恭敬。「须菩提!于汝意云何?」佛招呼须菩提,说是:「你心里想一想,『是菩萨摩诃萨以是因缘故得福多不?』」这上面也称这个做功德的人,也称之为菩萨、大菩萨,也是发无上菩提心了。但是,他是用有所得的心情来供养三宝的,就是有佛、有法、有僧,有自己:「我是能供养三宝的,你们还是不能供养的。你们供养的少,不如我供养的多。我怎么怎么样的优越,你们所不及,不能赶上我的。」就是有这种分别心。这样子,这么长远的时间去供养佛、供养法、供养僧。「以是因缘故得福多不?」他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?这个福,就是可爱的果报。供养、布施三宝是因,将来会得到一些如意的果报:或者是在人间得大富贵,或者是到天上去享天福,天福比人间是更殊胜了。那么得这样的福报,得的多不多呢?「须菩提言:世尊!甚多!」,说是这个人他得的福报太多了,无量无边阿僧祇那么多呀!这是很殊胜、很殊胜了。

  

  佛告须菩提:「不如菩萨摩诃萨深般若波罗蜜中,一日如说修行得福多。

  

  「佛告须菩提」,佛这时候又开示须菩提说:「不如菩萨摩诃萨深般若波罗蜜中,一日如说修行得福多」,你说这个人无量无边阿僧祇的福德,但是他还赶不上一位菩萨摩诃萨,他能通达深般若波罗蜜一天;不要说是恒河沙劫,就是一天。「如说修行得福多」,如《般若波罗蜜经》说的那样的法门,他去修行去,能够观察、筹量这无相的境界,所得到的福德多,还不如的,他一天的修行功德就多过他恒河沙劫那么多。

  

  何以故?

  

  什么原因呢?

  

  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道,乘是道,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  

  这个般若波罗蜜是一切菩萨的往无上菩提的一条道路,这般若波罗蜜是趣无上菩提那里的一条道路。这个菩萨能够乘着这个道,乘这个般若波罗蜜这个无相的法门,乘着无相的智慧,「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会很快地、很快地就得无上菩提了。这个譬如人有病,有病,你吃那个药来治病,但是有的药的力量小,要吃很久,吃一年,这病才好;有的药也是治这个病的,它那个力量非常大,就吃一帖药,这病就好了,这就是那么譬喻了。般若波罗蜜的无相法门,是成佛的法门,是快的,最快!其他的没有般若波罗蜜的相应的法门,虽然也是可以得圣道,但是会慢,它的功德不是那么大。那么这是赞叹般若法门的殊胜,所以是这样子。

  

  须菩提!若菩萨摩诃萨远离般若波罗蜜,如恒河沙等劫,供养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、辟支佛及诸佛,于须菩提意云何?是菩萨摩诃萨以是因缘故,得福多不?」须菩提言:「世尊!甚多!甚多!」佛言:「不如是菩萨摩诃萨深般若波罗蜜如说修行,其所得福多。何以故?菩萨摩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,过一切声闻、辟支佛地,入菩萨位,渐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  

  这个「其所得福多」,这个「其所」两个字,在《大智度论》那个本子上面不是这两个字,是「一日」。「不如是菩萨摩诃萨,深般若波罗蜜如说修行,一日得福多」,这「其所」是「一日」这两个字,而不是「其所」。

  

  这是第二段,也是说菩萨远离般若波罗蜜,就是他没有成就般若的智慧,没有无所得的智慧,他是有所得的智慧,有取着心。这样子「如恒河沙等劫」去供养圣人,「须陀洹、斯陀含」,这就是小乘的圣人。「须陀洹」翻个预流;「斯陀含」翻个一往来;「阿那含」翻个不来;「阿罗汉」翻个无着,或者翻成应供、无生,这样子;「辟支佛」翻个独觉,或者翻个缘觉;「及诸佛」,这都是圣人。这个「须陀洹」翻个预流,这个预是参预的预,或者是当做预先讲也可以,就是一切圣人中,最先入圣流的就是须陀洹,他最初能够见道,他能够入于圣道了。斯陀含、阿那含那是后来的,须陀洹是最初的,所以叫做「预流」。

  

  在优波鞠多的因缘里面,有一个须陀洹的故事。就是这个优波鞠多尊者是个大阿罗汉,他的道德高、名望高,所以很多人拜他做师父出家。有一个人拜他出家,就听他的教导,他就努力的修行,得须陀洹果了。得了须陀洹果以后,他就不修行了,不努力,一天就是随缘的过日子,不努力的修行了。不努力修行了,这个优波鞠多尊者就说:你怎么不精进修行呢?他说:「我得了初果以后,我就决定不会到三恶道去了,我还有七番生死,或者在人间、或者到天上去,这七番生死过去,我就得阿罗汉果,任运的就得阿罗汉果了,我何必去辛辛苦苦要修行呢?」说是:「还是努力修行好啊!你不应该这样子。」优波鞠多尊者虽然这么说,他也就不在意。

  

  那么优波鞠多尊者有一天就领他出去,到另一个地方去走一走。走、走,走到一个聚落,一个村庄里面,看见一个旃陀罗,旃陀罗的一个村庄里头。在印度那个地方,那个时代这个旃陀罗是什么呢?是以杀生为职业的人。就是那个时代的人认为做这种职业的人是最下贱的,这些人单独的在一个地方住的,别的人不能够杀生的。那么就走到这个村庄里面,就看见一个小孩,这个小孩周身都有疮,这个疮往外流脓、流血、流虫、流蛆虫,周身都臭秽。

  

  那么优波鞠多尊者就说:「你知道这个小孩是什么人?这个小孩是须陀洹啊!他是初果圣人啊!」说是:「他是圣人,为什么这样子受这个苦,周身都有疮呢?流脓、流血、还有虫,还臭秽。是圣人怎么会这样子?」

  

  他说:「我告诉你,佛在世的时候,这个僧房里面,大众僧在里面住。是当然有禅堂,大家都在里面坐禅、修行。修行里面,也有凡夫、也有初果、也有二果、也有阿罗汉果,有圣人,大家在一起坐禅、修行。修行啊,别的人不说,就说有这个阿罗汉。这个大阿罗汉,他身体有一点痒,身体痒他就用手挠。挠,就发出个声音来。发出声音这时候,大众僧里面做维那的,这个维那是个年轻人,年轻人他很用功,在那里正在用功修奢摩他、修毗钵舍那、修四念处。忽然间有这个挠痒的声音,他就忿怒了、不高兴了。不高兴了就是说是:『你怎么?你周身生疮了?流脓、流血了?你到旃陀罗村里面去,不要在这里打我们闲岔!』他用瞋心呵斥阿罗汉。这一下子,这个阿罗汉说:『你可以说我,我是阿罗汉!你向我说这话,你有罪过!』这个维那师父有一点害怕,就向他忏悔了。忏悔了,但是,这个维那师父还是个凡夫,所以,就是这样子心粗了一点。他赶快努力修行,得须陀洹果。得了须陀洹果以后,他就不修行了,不用功了。不用功,到年岁到就死掉了,就是现在这个旃陀罗这个小孩子,就这样子。你说得了须陀洹果,不到三恶道去了,我人间、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0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