複次,須菩提!若菩薩摩诃薩遠離般若波羅蜜,如恒河沙等劫布施叁寶:佛寶、法寶、比丘僧寶。須菩提!于汝意雲何?是菩薩摩诃薩以是因緣故,得福多不?」須菩提言:「世尊!甚多!無量無邊阿僧祇。」
前面這一段文「是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,一日所得善根功德,假令滿如恒河沙等叁千大千世界中,功德猶亦不減,于余殘功德百分不及一分,千分、千億萬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」這是贊歎修行般若法門一天所得的功德無量無邊,這是總相的贊歎,說是這樣修行的功德很多。
這以下就分別的來贊歎── 就是用不同的功德,與修般若法門的功德對比,來贊歎般若法門的修行功德大,這樣意思。
「複次,須菩提!」,這個「複次」就是又有不同的贊歎。佛招呼須菩提:「若菩薩摩诃薩遠離般若波羅蜜」,就是他也是用功修行的,也是做功德的;但是,他沒有般若的修行,沒有般若的智慧,不能夠觀一切法畢竟空,無我、無我所,他不能這麼樣去思惟修行的。「離」,遠離了、棄舍了,他沒有這樣般若的修行,他是另外有別的修行。先說時間,「如恒河沙等劫」,他修行的時間像恒河沙── 一個沙算一個劫,恒河的沙是很多的,就是很多很多的劫,是很長遠。在這麼長的時間內,做什麼樣的功德呢?「布施叁寶」,他是拿他的財富,或者是他的身體、體力,或者是什麼,去供養佛寶、法寶、比丘僧寶。
供養佛,佛是清淨無漏的境界,所以是稱之爲寶。法寶呢?就是大般涅槃是法寶。但是,這樣的法寶唯有聖人才能夠相應。所以,我們這個生死凡夫,那樣的法寶我們不能受持、讀誦,那是不可以見聞覺知的,所以佛又爲我們施設方便的法寶。大般涅槃是真實的法寶,真實的佛法;方便的法寶就是語言文字的經典了,語言文字的經典我們可以見聞覺知,可以受持讀誦,可以依之修行的,這是法寶。語言文字的佛法,這是法寶。依據語言文字的佛法去修四念處、八正道、修六波羅蜜,種種的修行,戒定慧的修行,這個「行」也是法寶,就依教起行,依行入大涅槃,那麼大般涅槃就是理。這樣合起來就是教、行、理叁經了。
這樣子嘛,這個教是寶。語言文字它雖然不是大般涅槃,但是,它能引導我們到大般涅槃那裏去,所以它也是寶。這樣說,是我們能夠對于語言文字的經書能夠恭敬、尊重、贊歎,能夠印行、流通,使令很多人能夠見聞學習── 受持、讀誦、修學,種種的。或者別人修行四念處、修行八正道、修行六波羅蜜,你也能夠予以幫助,做種種的因緣合作,而不要障礙,那麼這就是供養法寶了。當然,也可以香華供養這個經書的。
「比丘僧寶」,就是得聖道的。得聖道的,小乘的佛法就是指初果須陀洹以上── 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阿羅漢;大乘的僧寶就是十地菩薩,已經入聖位、得無生法忍的這些大菩薩。一般我們常念的文殊師利菩薩、普賢菩薩、地藏菩薩、觀世音菩薩,這些大菩薩,這一切法身大士也都是僧寶。因爲,在他們的色受想行識裏面,都是有清淨無漏的功德,所以就稱之爲寶了。
那麼這個人或是善男子、或是善女人,恒河沙等劫來供養叁寶,尊重、恭敬。「須菩提!于汝意雲何?」佛招呼須菩提,說是:「你心裏想一想,『是菩薩摩诃薩以是因緣故得福多不?』」這上面也稱這個做功德的人,也稱之爲菩薩、大菩薩,也是發無上菩提心了。但是,他是用有所得的心情來供養叁寶的,就是有佛、有法、有僧,有自己:「我是能供養叁寶的,你們還是不能供養的。你們供養的少,不如我供養的多。我怎麼怎麼樣的優越,你們所不及,不能趕上我的。」就是有這種分別心。這樣子,這麼長遠的時間去供養佛、供養法、供養僧。「以是因緣故得福多不?」他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?這個福,就是可愛的果報。供養、布施叁寶是因,將來會得到一些如意的果報:或者是在人間得大富貴,或者是到天上去享天福,天福比人間是更殊勝了。那麼得這樣的福報,得的多不多呢?「須菩提言:世尊!甚多!」,說是這個人他得的福報太多了,無量無邊阿僧祇那麼多呀!這是很殊勝、很殊勝了。
佛告須菩提:「不如菩薩摩诃薩深般若波羅蜜中,一日如說修行得福多。
「佛告須菩提」,佛這時候又開示須菩提說:「不如菩薩摩诃薩深般若波羅蜜中,一日如說修行得福多」,你說這個人無量無邊阿僧祇的福德,但是他還趕不上一位菩薩摩诃薩,他能通達深般若波羅蜜一天;不要說是恒河沙劫,就是一天。「如說修行得福多」,如《般若波羅蜜經》說的那樣的法門,他去修行去,能夠觀察、籌量這無相的境界,所得到的福德多,還不如的,他一天的修行功德就多過他恒河沙劫那麼多。
何以故?
什麼原因呢?
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诃薩道,乘是道,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這個般若波羅蜜是一切菩薩的往無上菩提的一條道路,這般若波羅蜜是趣無上菩提那裏的一條道路。這個菩薩能夠乘著這個道,乘這個般若波羅蜜這個無相的法門,乘著無相的智慧,「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會很快地、很快地就得無上菩提了。這個譬如人有病,有病,你吃那個藥來治病,但是有的藥的力量小,要吃很久,吃一年,這病才好;有的藥也是治這個病的,它那個力量非常大,就吃一帖藥,這病就好了,這就是那麼譬喻了。般若波羅蜜的無相法門,是成佛的法門,是快的,最快!其他的沒有般若波羅蜜的相應的法門,雖然也是可以得聖道,但是會慢,它的功德不是那麼大。那麼這是贊歎般若法門的殊勝,所以是這樣子。
須菩提!若菩薩摩诃薩遠離般若波羅蜜,如恒河沙等劫,供養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、辟支佛及諸佛,于須菩提意雲何?是菩薩摩诃薩以是因緣故,得福多不?」須菩提言:「世尊!甚多!甚多!」佛言:「不如是菩薩摩诃薩深般若波羅蜜如說修行,其所得福多。何以故?菩薩摩诃薩行是般若波羅蜜,過一切聲聞、辟支佛地,入菩薩位,漸漸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這個「其所得福多」,這個「其所」兩個字,在《大智度論》那個本子上面不是這兩個字,是「一日」。「不如是菩薩摩诃薩,深般若波羅蜜如說修行,一日得福多」,這「其所」是「一日」這兩個字,而不是「其所」。
這是第二段,也是說菩薩遠離般若波羅蜜,就是他沒有成就般若的智慧,沒有無所得的智慧,他是有所得的智慧,有取著心。這樣子「如恒河沙等劫」去供養聖人,「須陀洹、斯陀含」,這就是小乘的聖人。「須陀洹」翻個預流;「斯陀含」翻個一往來;「阿那含」翻個不來;「阿羅漢」翻個無著,或者翻成應供、無生,這樣子;「辟支佛」翻個獨覺,或者翻個緣覺;「及諸佛」,這都是聖人。這個「須陀洹」翻個預流,這個預是參預的預,或者是當做預先講也可以,就是一切聖人中,最先入聖流的就是須陀洹,他最初能夠見道,他能夠入于聖道了。斯陀含、阿那含那是後來的,須陀洹是最初的,所以叫做「預流」。
在優波鞠多的因緣裏面,有一個須陀洹的故事。就是這個優波鞠多尊者是個大阿羅漢,他的道德高、名望高,所以很多人拜他做師父出家。有一個人拜他出家,就聽他的教導,他就努力的修行,得須陀洹果了。得了須陀洹果以後,他就不修行了,不努力,一天就是隨緣的過日子,不努力的修行了。不努力修行了,這個優波鞠多尊者就說:你怎麼不精進修行呢?他說:「我得了初果以後,我就決定不會到叁惡道去了,我還有七番生死,或者在人間、或者到天上去,這七番生死過去,我就得阿羅漢果,任運的就得阿羅漢果了,我何必去辛辛苦苦要修行呢?」說是:「還是努力修行好啊!你不應該這樣子。」優波鞠多尊者雖然這麼說,他也就不在意。
那麼優波鞠多尊者有一天就領他出去,到另一個地方去走一走。走、走,走到一個聚落,一個村莊裏面,看見一個旃陀羅,旃陀羅的一個村莊裏頭。在印度那個地方,那個時代這個旃陀羅是什麼呢?是以殺生爲職業的人。就是那個時代的人認爲做這種職業的人是最下賤的,這些人單獨的在一個地方住的,別的人不能夠殺生的。那麼就走到這個村莊裏面,就看見一個小孩,這個小孩周身都有瘡,這個瘡往外流膿、流血、流蟲、流蛆蟲,周身都臭穢。
那麼優波鞠多尊者就說:「你知道這個小孩是什麼人?這個小孩是須陀洹啊!他是初果聖人啊!」說是:「他是聖人,爲什麼這樣子受這個苦,周身都有瘡呢?流膿、流血、還有蟲,還臭穢。是聖人怎麼會這樣子?」
他說:「我告訴你,佛在世的時候,這個僧房裏面,大衆僧在裏面住。是當然有禅堂,大家都在裏面坐禅、修行。修行裏面,也有凡夫、也有初果、也有二果、也有阿羅漢果,有聖人,大家在一起坐禅、修行。修行啊,別的人不說,就說有這個阿羅漢。這個大阿羅漢,他身體有一點癢,身體癢他就用手撓。撓,就發出個聲音來。發出聲音這時候,大衆僧裏面做維那的,這個維那是個年輕人,年輕人他很用功,在那裏正在用功修奢摩他、修毗缽舍那、修四念處。忽然間有這個撓癢的聲音,他就忿怒了、不高興了。不高興了就是說是:『你怎麼?你周身生瘡了?流膿、流血了?你到旃陀羅村裏面去,不要在這裏打我們閑岔!』他用瞋心呵斥阿羅漢。這一下子,這個阿羅漢說:『你可以說我,我是阿羅漢!你向我說這話,你有罪過!』這個維那師父有一點害怕,就向他忏悔了。忏悔了,但是,這個維那師父還是個凡夫,所以,就是這樣子心粗了一點。他趕快努力修行,得須陀洹果。得了須陀洹果以後,他就不修行了,不用功了。不用功,到年歲到就死掉了,就是現在這個旃陀羅這個小孩子,就這樣子。你說得了須陀洹果,不到叁惡道去了,我人間、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10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