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10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天上,我七番生死得阿羅漢果。但是,做人的時候有這種苦惱,還是不得了啊!你不知道你無始劫來你造過什麼罪?你那個罪不使令你到叁惡道;但是會在人間還受苦啊,所以你還是得要用功。因爲得了阿羅漢了,就入無余涅槃了,以前有什麼罪,都不需要再受報了。所以,你還是得要修行,還要努力修行。不要說:我不要修行了,我七番生死,我就得阿羅漢果了,這句話不是太安全。」

  

  這是說須陀洹,須陀洹這樣。如果我們不是須陀洹呢?不是須陀洹,我看是更……真是很可怕呀!臨命終的時候,一念之差,就不知道到那去了?所以我們要相信佛法啊!真是啊!人生是苦啊!

  

  今天我們小參的時候,有一個居士同我說完話了,我問他:「你想不想出家?」他不支聲,他不回答我。苦啊!人生是苦啊!還是要修行好。

  

  供養須陀洹、斯陀含。「斯陀含」翻一往來;「阿那含」翻個不來。這個誰?這個叁果,這個阿那含是叁果,叁果這裏有一個故事,我講給你們聽。這個叁果……。

  

  就是舍利弗尊者和目犍連尊者在人間遊行,他有的時候在寺廟裏面住;但是有的時候也到各地方去遊行,去度衆生去。就是阿羅漢也是有慈悲心、去弘揚佛法,去度衆生的。但是,有一天晚間,他就在陶師的住處住宿,陶師就是造瓦器的人。住一宿,那麼這一天,叫俱伽離這個人,這個俱伽離,他和他師父同一個思想,就是和這些阿羅漢、和這些比丘都不對勁,就是有意見。那麼他這一天正好早晨經過這個地方,就看從陶師的房子裏面出來一個女人,出來個女人。俱伽離這個人有一種知識,他一看這個女人,這個女人夜間有問題,有事情。他就問這個女人:「你這個裏面還有誰同你住?」這女人說:「有兩個比丘,有兩個比丘在這兒住。」

  

  隔了一會,俱伽離這個人他就在這門口等著,看是那兩個比丘呢?過一會,目犍連尊者、舍利弗尊者,兩位尊者出來,「哦!你們兩個比丘犯戒了!」這一下子可有理由來說你們的錯誤。于是乎他就是回到大衆僧裏宣布:「舍利弗、目犍連兩個,在什麼什麼地方破戒了!」宣布,到處講,這樣解他的心頭之恨哪!這樣講。

  

  講、講,這個時候梵天王來了。梵天王也是很多,但是,這個梵天王是佛的大護法,他就來,要見佛。見佛,可這時候佛正在入定,不能來同佛說話,那麼就是到了俱伽離這個房間來,敲他的門,敲他門。那麼這個俱伽離在房子裏說:「你是誰呀?誰在敲我的門?」「我是梵天王!」那麼這俱伽離說:「佛說你得叁果,是不來了;不來,爲什麼你來了呢?」說這種話。

  

  這可見,我們生在佛在世的時候,真是太幸運了!隨時能有因緣看見梵天王,能看見天。你像我們現在不行啊!我們現在的人,我們在講佛法:有天── 有欲界天、有色界天,有嗎?還可能不相信這件事。佛在世的人隨時都可以看見。

  

  那麼,這時候這個梵天王就對俱伽離說了四句話:「無量法欲量,智者不應量;無量法欲量,是野人覆沒」,這個梵天王說了這麼四句話。「無量法」,就是初果也好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也好,他們觀察這個無我、無我所的理性,也就是離一切名相的,所謂「法尚應舍」的這種法。我們若是你沒修過毗缽舍那;或者是讀經論,讀的時候心粗,你不去思惟。說是無我、無我所,是一個離一切名、離一切相的境界,就是很難明白。這句話怎麼意思?這幾個字是認識,那個意思就很難明白。當然是……。

  

  前天小參的時候,有一位大德比丘尼說到:這涅槃不是凡人所能知道的。這句話說得非常好!的確是那麼回事。但是我妙境是很愚癡的,有的時候妄想、遲鈍,有時候遲鈍,有的時候妄想也很多。我就把我這個妄想說給你們聽聽。

  

  譬如說:無明緣行、行緣識、識緣名色、名色緣六入、六入緣觸、觸緣受、受緣愛、愛緣取、取緣有、有緣生、生緣老死、憂悲苦惱── 這十二因緣。十二因緣,這是順,順生死流是這樣子;如果是逆生死流,那麼無明滅則行滅、行滅則識滅、識滅名色滅……,乃至有滅則生滅、生滅則老死滅。這是什麼境界?你想一想!你想一想!這個時候就是無色、無受想行識的境界嘛!無眼耳鼻舌身意的境界嘛!這個無眼耳鼻舌身意的境界,無色受想行識的境界,是什麼境界?所以,佛菩薩說法真是大慈悲!他有那個善巧方便的智慧,使令我們可以有個臺階。這樓太高了,你用個臺階,我們就可以一步一步的可以上樓了。

  

  那麼他說,那一天?我說過,《法華經》說:「觀諸法性,無有二相,猶如虛空」,他說出個譬喻來,「猶如虛空」那樣子。譬如說是我們現在這個臭皮囊在這裏,就感覺到有這麼一個身體在這裏,你若有病了是更不得了!很苦惱的境界。跑香的時候跑不動,感覺有一千斤那麼重,這腿都擡不起來,就是很苦惱的境界。但是,若是愛滅則取滅、取滅則有滅、有滅則生滅,這個時候,無眼耳鼻舌身意,是什麼境界?就是猶如虛空的這樣境界。我們觀察,觀察自己的生命體是因緣所有,他是自性空的,也就是猶如虛空那樣子。

  

  我現在是因言引言,話有的時候說多了。說是我們多靜坐,常常的靜坐。你能夠這個方法運用的適當,常常靜坐,你慢慢地有進步了的時候,就感覺沒有身體了,就是能夠像虛空似的,不感覺這個身體在這裏,像虛空似的,什麼也沒有。那麼就是這種感覺像虛空似的,和《般若波羅蜜經》上,「照見五蘊皆空」這個「空」是一個?是一回事嗎?不是!不是一回事。你修定、修靜坐的時候現出這個空,那是你……實在來說,就是你第六意識的法塵。隨時這個禅定失掉了,這個境界就不現了,就沒有了,就沒有了的。但是,般若波羅蜜觀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觀一切法空,無我、無我所,這個空,那是一種理性,那是無名、無相的聖人的境界,唯聖人才能夠契入、證悟這個境界,能契證那種的境界,那是聖人。

  

  但是這件事,如果你不多讀經論,你不多讀經論,就有問題。所以,我們在古德的、教下的── 就是這些天臺宗、華嚴宗、叁論宗、法相宗,這些深入經藏的大德裏面,呵斥這個禅師,诃斥禅師:暗證。暗證,黑暗的暗,證悟的證。你不讀經論,你有時候靜坐的時候:「啊!的確是諸法皆空,無色、無受想行識,我自己證悟了!」不是你嘴巴皮講的!就是這樣子。其實,這種空的境界是很淺很淺的,那裏像經裏面說「照見五蘊皆空」那個空?不是的呀!就會錯認消息,就是有這個問題。

  

  所以,我們不讀經論,我們如果不拜佛爲師,我們不出在佛世,不拜阿羅漢爲師,沒有善知識,自己再不讀經論,你說你有修行啊?還是不說好!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10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