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天上,我七番生死得阿罗汉果。但是,做人的时候有这种苦恼,还是不得了啊!你不知道你无始劫来你造过什么罪?你那个罪不使令你到三恶道;但是会在人间还受苦啊,所以你还是得要用功。因为得了阿罗汉了,就入无余涅槃了,以前有什么罪,都不需要再受报了。所以,你还是得要修行,还要努力修行。不要说:我不要修行了,我七番生死,我就得阿罗汉果了,这句话不是太安全。」
这是说须陀洹,须陀洹这样。如果我们不是须陀洹呢?不是须陀洹,我看是更……真是很可怕呀!临命终的时候,一念之差,就不知道到那去了?所以我们要相信佛法啊!真是啊!人生是苦啊!
今天我们小参的时候,有一个居士同我说完话了,我问他:「你想不想出家?」他不支声,他不回答我。苦啊!人生是苦啊!还是要修行好。
供养须陀洹、斯陀含。「斯陀含」翻一往来;「阿那含」翻个不来。这个谁?这个三果,这个阿那含是三果,三果这里有一个故事,我讲给你们听。这个三果……。
就是舍利弗尊者和目犍连尊者在人间游行,他有的时候在寺庙里面住;但是有的时候也到各地方去游行,去度众生去。就是阿罗汉也是有慈悲心、去弘扬佛法,去度众生的。但是,有一天晚间,他就在陶师的住处住宿,陶师就是造瓦器的人。住一宿,那么这一天,叫俱伽离这个人,这个俱伽离,他和他师父同一个思想,就是和这些阿罗汉、和这些比丘都不对劲,就是有意见。那么他这一天正好早晨经过这个地方,就看从陶师的房子里面出来一个女人,出来个女人。俱伽离这个人有一种知识,他一看这个女人,这个女人夜间有问题,有事情。他就问这个女人:「你这个里面还有谁同你住?」这女人说:「有两个比丘,有两个比丘在这儿住。」
隔了一会,俱伽离这个人他就在这门口等着,看是那两个比丘呢?过一会,目犍连尊者、舍利弗尊者,两位尊者出来,「哦!你们两个比丘犯戒了!」这一下子可有理由来说你们的错误。于是乎他就是回到大众僧里宣布:「舍利弗、目犍连两个,在什么什么地方破戒了!」宣布,到处讲,这样解他的心头之恨哪!这样讲。
讲、讲,这个时候梵天王来了。梵天王也是很多,但是,这个梵天王是佛的大护法,他就来,要见佛。见佛,可这时候佛正在入定,不能来同佛说话,那么就是到了俱伽离这个房间来,敲他的门,敲他门。那么这个俱伽离在房子里说:「你是谁呀?谁在敲我的门?」「我是梵天王!」那么这俱伽离说:「佛说你得三果,是不来了;不来,为什么你来了呢?」说这种话。
这可见,我们生在佛在世的时候,真是太幸运了!随时能有因缘看见梵天王,能看见天。你像我们现在不行啊!我们现在的人,我们在讲佛法:有天── 有欲界天、有色界天,有吗?还可能不相信这件事。佛在世的人随时都可以看见。
那么,这时候这个梵天王就对俱伽离说了四句话:「无量法欲量,智者不应量;无量法欲量,是野人覆没」,这个梵天王说了这么四句话。「无量法」,就是初果也好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也好,他们观察这个无我、无我所的理性,也就是离一切名相的,所谓「法尚应舍」的这种法。我们若是你没修过毗钵舍那;或者是读经论,读的时候心粗,你不去思惟。说是无我、无我所,是一个离一切名、离一切相的境界,就是很难明白。这句话怎么意思?这几个字是认识,那个意思就很难明白。当然是……。
前天小参的时候,有一位大德比丘尼说到:这涅槃不是凡人所能知道的。这句话说得非常好!的确是那么回事。但是我妙境是很愚痴的,有的时候妄想、迟钝,有时候迟钝,有的时候妄想也很多。我就把我这个妄想说给你们听听。
譬如说:无明缘行、行缘识、识缘名色、名色缘六入、六入缘触、触缘受、受缘爱、爱缘取、取缘有、有缘生、生缘老死、忧悲苦恼── 这十二因缘。十二因缘,这是顺,顺生死流是这样子;如果是逆生死流,那么无明灭则行灭、行灭则识灭、识灭名色灭……,乃至有灭则生灭、生灭则老死灭。这是什么境界?你想一想!你想一想!这个时候就是无色、无受想行识的境界嘛!无眼耳鼻舌身意的境界嘛!这个无眼耳鼻舌身意的境界,无色受想行识的境界,是什么境界?所以,佛菩萨说法真是大慈悲!他有那个善巧方便的智慧,使令我们可以有个台阶。这楼太高了,你用个台阶,我们就可以一步一步的可以上楼了。
那么他说,那一天?我说过,《法华经》说:「观诸法性,无有二相,犹如虚空」,他说出个譬喻来,「犹如虚空」那样子。譬如说是我们现在这个臭皮囊在这里,就感觉到有这么一个身体在这里,你若有病了是更不得了!很苦恼的境界。跑香的时候跑不动,感觉有一千斤那么重,这腿都抬不起来,就是很苦恼的境界。但是,若是爱灭则取灭、取灭则有灭、有灭则生灭,这个时候,无眼耳鼻舌身意,是什么境界?就是犹如虚空的这样境界。我们观察,观察自己的生命体是因缘所有,他是自性空的,也就是犹如虚空那样子。
我现在是因言引言,话有的时候说多了。说是我们多静坐,常常的静坐。你能够这个方法运用的适当,常常静坐,你慢慢地有进步了的时候,就感觉没有身体了,就是能够像虚空似的,不感觉这个身体在这里,像虚空似的,什么也没有。那么就是这种感觉像虚空似的,和《般若波罗蜜经》上,「照见五蕴皆空」这个「空」是一个?是一回事吗?不是!不是一回事。你修定、修静坐的时候现出这个空,那是你……实在来说,就是你第六意识的法尘。随时这个禅定失掉了,这个境界就不现了,就没有了,就没有了的。但是,般若波罗蜜观「照见五蕴皆空」,观一切法空,无我、无我所,这个空,那是一种理性,那是无名、无相的圣人的境界,唯圣人才能够契入、证悟这个境界,能契证那种的境界,那是圣人。
但是这件事,如果你不多读经论,你不多读经论,就有问题。所以,我们在古德的、教下的── 就是这些天台宗、华严宗、三论宗、法相宗,这些深入经藏的大德里面,呵斥这个禅师,诃斥禅师:暗证。暗证,黑暗的暗,证悟的证。你不读经论,你有时候静坐的时候:「啊!的确是诸法皆空,无色、无受想行识,我自己证悟了!」不是你嘴巴皮讲的!就是这样子。其实,这种空的境界是很浅很浅的,那里像经里面说「照见五蕴皆空」那个空?不是的呀!就会错认消息,就是有这个问题。
所以,我们不读经论,我们如果不拜佛为师,我们不出在佛世,不拜阿罗汉为师,没有善知识,自己再不读经论,你说你有修行啊?还是不说好!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10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