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6

  「須菩提!是色如,非是色,非離色;乃至識如,非是識,非離識;乃至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,非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非離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

  

  這段文昨天是講過了,昨天講過了,但是我想,我今天還想再多說幾句。

  

  「如」這個字,「如、法性、實際、涅槃」,其實它們的義是無差別的。但是這個「如」的義,當然聖人所證悟的「如」,那是離言說相的。但是,釋迦牟尼佛的微妙善巧的方便,從聞思修能得到這個「如」,在聞思修上面,那就是可思惟、可言說的。釋迦牟尼佛的意思,我們從龍樹菩薩、無著菩薩他們的著作裏面,我們可以理解到,是從有言說入無言說的,從有相入無相的,是這樣意思;若是從聞思修上我們可以思惟,那麼,就應該使令我們讀到這樣的經論,應會該明白什麼叫做「如」,應該是可以明白的。但是,有的地方說得簡略,我們就不太容易明白,譬如《心經》上說: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識亦複如是」,這個話如果沒有注解,我們怎麼能夠明白呢?那麼在《大智度論》裏面就比較說得詳細了一點,應該是可以看得懂的。

  

  尤其是我們若是所謂打禅七這個事,其實就是出家人應該修行的事情,什麼時候不是打禅七呢?我在香港的時候,有一位老法師,就是念佛打佛七、打禅七。打禅七,一共……這一天你坐禅止靜,加起來一共才幾個鍾頭?我們現在打禅七,一共加起來五個多鍾頭?可能沒到六個鍾頭。那麼那位老法師說:「你幾時才能了生死啊?」所以,真是論出家人來說,那是應該除了二時粥飯之外、除了睡覺之外,一切時都在這裏邊的,應該是這樣,這才能有點希望。

  

  但是,在這麼多的時間內,你修行的時候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,似乎好像還容易明白,容易依文解義,可以明白;但是,觀法無我、觀一切法如,那就不是那麼容易,現在我再多說幾句。

  

  我昨天講這個「如」,當然就是:一切因緣生法是自性空,在自性空上無色、無受想行識,無眼耳鼻舌身意。眼耳鼻舌身意也好、色受想行識也好,你的、我的、他的、好的、壞的,這些有差別相,那麼在「如」裏面無差別相,所以叫做「如」。這樣的解釋,當然這也就是念現成的句子,經論裏面現成的話就是這麼說:一切法自性空,自性空中無一切相,那麼就是「如」。但是這個義,如果是初學的人不廣讀經論的話,可能還是沒有懂──我就是這種人,你就是這樣子說,我也是不懂。但是笨人有笨人的辦法,就是不放棄這件事,一直在注意,慢慢地、慢慢地他就有消息。

  

  

  那麼,我先說一個譬喻。譬如一個人沒有錢,沒有錢怎麼生存呢?不能生存嘛!所以還得要有錢。有錢,怎麼辦呢?向人借錢──向某甲借二千塊錢,向某乙借叁千塊錢,這時候就有五千塊錢了。有五千塊錢,別的人就知道他沒有錢,那麼你現在怎麼有錢了呢?就問他:「你這錢從那來的?」說:「我現在是從人借的,從某甲借二千塊,從某乙借叁千塊錢,所以我有錢,有了五千塊。」那麼某甲和某乙兩人談起話來的時候:「他有五千塊,借你的叁千塊,借我的二千塊錢,他有五千塊,但這五千塊錢都是借來的,他自己另外一毫錢也沒有,原來是窮光蛋,一毫錢也沒有,完全都是借的。」那麼這種情形說有錢也可以,是有五千塊錢;說沒有錢也可以,因爲他自己的確是沒有錢,有的錢都是借來的。這是一個譬喻,我這個譬喻就是說完了。

  

  現在正面說這個「如」,「如」就是諸法自性空的意思。那麼這個因緣所生法,這個「因」就是主要的條件;「緣」是次要的,但是也決定要有!幫助這個主要的條件,和合起來,那所生法就出現了。

  

  現在我們不要說得太遠,就說自己,說我們的生命體這個色受想行識,這個色受想行識的成就是怎麼來的呢?那就是我們的業力。我們前生有一念好心,做了一些好事,無條件的做了一些利益他人的事情,對方也的確得到了利益。這麼一點好的業力可以做人──或者是五戒、十善這一類的事情──但是,我們要假藉父母的幫助,沒有父母的幫助還不行。那麼前一個生命體死掉了,結束了。結束了,這個中陰身就跑到……做人的話就跑到父母那裏去了,生顛倒想,這一念的悶絕,那麼就是投胎了。投胎了,這個悶絕的時候投胎了,那就是阿賴耶識了。悶絕了就是前六識都不活動了,就是(剩下)阿賴耶識。可是投胎以後,他不永久悶絕的,他就這個六識也都有了,都有了。

  

  我的話又說多了。這個福德的人、大福德的人,他也不知道他投胎,他就認爲住在一個花園裏面,或是住在宮殿裏面,有很好的享受,住在那裏;如果是貧苦的、沒有福報的人,貧苦的人他就認爲是住在牆角下,住在一個又有風、又有雨,很苦的地方,在那兒住,其實就是在胎藏裏面,在母腹裏面住。逐漸地、逐漸地由母親的營養來支持他;漸漸的十個月懷胎,他出胎了;漸漸地長大成人了;漸漸長大,這時候就不需要吃母乳了,就是可以吃飯了;還要有空氣、陽光這些營養,漸漸地長大成人了。我們的生命體就是由自己的業力、加上父母的幫助,以後需要有飲食、陽光、空氣這樣子生存的。這麼多的因緣和合起來,這個生命體成就了。成就了,他就是因緣所生法,這個生命是所生法,因緣就是自己的業力,加上父母的助緣。

  

  如果是現在說:「因緣生法怎麼是如呢?怎麼是空呢?」就是自性空。自性空,這是佛菩薩的智慧──觀察一切法空,從觀察它有沒有自性,就知道它是空、不空,是這麼個辦法。這個和唯識的經論說的不一樣,這個觀察是空,就是自性空,就是沒有自性的意思。說「自性空」或者說「無自性」,就是沒有自己的體性,就是如果沒有因緣的時候就沒有這個身體;若沒有因緣的時候有這個身體,那就叫做有自性──就是不需要業力,也不需要父母的幫助,就有這個身體了,那這個身體叫做有自性。如果說是沒有因緣的時候,沒有這個身體,那就是無自性。

  

  這個譬喻上說:他沒有錢,他向人借錢。如果他是一個大富佬,當然,他不向人借錢;不過現在的情形又不同,有錢人偏要借錢,但是借歸借,他還是有錢。不過,我們不用那個意思作譬喻,只是簡單的意思:他沒有錢,所以要借錢,借錢以後才算有錢。有錢,是借來的,不是他自己本來有的。那麼在正面上的意義:我們這個生命體是由因緣有的,就像那沒有錢,是借來的,從那個「因」──由業力和父母的助「緣」借來的,是有了;有了,但是,是屬于因緣的,除掉了因緣,你本身一無所有;一無所有,所以叫做自性空。那麼,雖然是無有少法可得,本身什麼也沒有,但是還是有了;有了,就是由因緣有。

  

  一無所有就叫做自性空,叫自性空的意思,自性空還不妨礙有,因爲由因緣和合就有了;可是在因緣和合有的時候還是自性空,因爲這個有都是假借來的,沒有你本身的,本身原來一點也沒有。就是現在是和合有,因緣和合有了,有了還是借來的,還是屬于因緣的,你本身還是沒有,所以還是自性空。

  

  所以,從這一方面來說,就是觀這色受想行識這個生命體自性空。自性空這一方面,那個空的那個地方無色、無受想行識、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有少法可得,那麼就叫做「空」,就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純在「空」這一方面去思惟,《法華經》上有一句話:「觀諸法性,無有二相,猶如虛空」;《金剛經》上說:觀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」,這是觀因緣所生法的有的不真實,這是世俗谛。這個「觀諸法性,無有二相,猶如虛空」,就是第一義谛了。那麼在空方面來觀察,觀察因緣生法無自性,就是畢竟空,無有少法可得。

  

  無有少法可得,如果是我們用這個粗劣的、說一個笨的話、說一個笨拙的詞句,譬如說你這個身體在房子裏邊,但是若是觀自性空的時候,就是這房子裏的這個身體是屬于因緣的;你另外的、其余的虛空的地方沒有這個身體,那麼觀自性空,就是猶如虛空那樣,但是,同時也還有那個身體的存在。這樣解釋,有一個什麼好處呢?就是沒有斷滅。觀一切法自性空,同時還是因緣有的;因緣有的同時,它還是自性空的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這麼樣的一個譬喻,如果你經過一次又一次──你不要怕重複,一次又一次的去思惟,慢慢地就有一點相似地明白那件事,明白這個自性空的意思。那麼這樣的觀察,時間久了,你觀其他的一切因緣生法也都是這樣,所以一切法都是如義,是這樣意思。但是這個如義,你不能夠離開了因緣法去觀察一切法如的,不能!你一定從因緣生法……還是因緣生法。因緣生法沒有因緣的時候,什麼也沒有,無有少法可得。那麼因緣和合的時候是有了,但是,是屬于因緣的,還不是自性有。所以,在自性有這一方面去觀察,它是自性空,不是自性有。

  

  用這樣的意思來解釋這一段文:「雲何色如深奧,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深奧?」「須菩提!是色如,非是色」,因爲在如、在自性空上看,那裏面沒有地水火風,那裏面也沒有受想行識,所以「是色如,非是色」、「非是受想行識」、「非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。但是,這個「如」又不能離開色、離開受想行識,又不能離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不能!因爲離開了因緣生法,你沒有辦法通達一切法自性空,所以不能離,這是一樣。

  

  其次,而這個「如」義,是遍一切處的、遍一切法的,也不離開這一切有爲法;而這個「如」,實在即是無爲法。「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」,在《金剛經》這句話其實是兩句話──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的;但是賢聖還是有差別──分兩句話的。

  

  那麼,在這裏佛就是這樣開示、回答須菩提這個問題:爲什麼色也是深奧呢?因爲色是如的關系──觀察這個因緣所生法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6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