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6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它就是本性空,所以色也是深奧了,是這樣意思。但是它又不即是色,它又不是離開色的,它又不是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它也不是離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。

  

  我們這樣子初發心學習這個「如」,這是一種思惟的境界。思惟、分別,就用這個起貪瞋癡的煩惱的第六識去思惟這件事。這麼樣思惟的時候,這是見到「如」了嗎?其實沒有,還是沒有的!見到「如」,那就是:最低限度是初果須陀洹的,在菩薩法應該是初得無生法忍的境界。我們現在這樣去思惟觀察這個「如」,離聖人的境界還很遠、很遠的,但是你從這裏繼續地觀察,慢慢地它會進步。

  

  這個進步的道理,從什麼地方講的呢?因爲我們平常的分別心,我們的妄想分別都是執著──執著這個色受想行識是有,是真實有的,執著這個色聲香味觸法也是真實有的。人家罵我一句,是真實的罵我了;人家贊歎我好,我也就執著真實是他贊歎我了,心裏歡喜,或者心裏面怎麼怎麼地,都認爲是真實的。但是,你現在從經論上得到一點聞思的智慧,你去觀察的時候,就把這個真實有的心情削弱了、減弱了,不那麼強壯了,就衰弱了一點。這個因緣所生法,它是空的、它不是真實有,它是自性空的。在自性空上看,無凡夫、也沒有聖人,也沒有好、也沒有壞,也沒有色、也沒有受想行識,也沒有眼耳鼻舌身意,一切法都是畢竟空的!這時候,對以前的那個真實有的執著,就開始減輕了、開始減輕了。

  

  那麼統起來看,佛告訴我們,從《金剛經》上看:要觀一切有爲法如夢,不是真實;有是有,但是,是虛妄不真實、是假有的。觀察假有,又是畢竟空的、自性空的,就是二谛:就是一個世俗谛、一個第一義谛。這都是依語言文字來解釋這個二谛,天臺智者大師的意思是說:這是隨情說的。佛的大悲心,隨我們凡夫的分別心、隨凡夫的程度,方便的說出這二谛。二谛,我們就從這裏聞,聽聞了以後思惟,然後修行,就慢慢地就深入了。慢慢深入,就是要聞了以後要思惟、要修禅定。這個時候,你這個自性執──執著一切法是真實有,不知道一切法是本性空;現在因爲相信了佛:這一切法是虛妄的、如夢、如幻化的,有而不實,是本性空的。你逐漸地長時期這麼學習,就把那個自性的執著、真實有的執著,破壞這個真實有的執著,逐漸地破壞、逐漸地破壞,到最後破去一分的時候,你就得入聖道了,就破除我執──分別我執,得須陀洹果了,那麼發無上菩提心的人就是得無生法忍了。

  

  所以這個深淺,由凡而聖,從兩方面說:一方面,我們執著這諸法真實有的執著,逐漸地減輕、逐漸地減輕;我們觀一切法如幻如化、觀一切法自性空,這個觀的智慧逐漸地加強、逐漸地加強。初開始,雖然說是一切法是如幻如化、是畢竟空,這是文字上的分別,由于你還有多少記憶力,把這件事能記得住,能這樣分別。但是事實上,我們一點作用也沒有,我們照樣的還是貪瞋癡的呀!一點作用也沒有。說是:「你看了很多經,你還有煩惱?」那是正常的呀!一點也沒有錯,是正常的!但是,你若加上長時期的努力修行,那就不同、就不同了。

  

  長期修行,剛才我說了,就是自性的執著漸漸地減輕,你這觀一切法空、如幻如化的智慧漸漸地增長,這時候就能降伏煩惱了,這煩惱不那麼重了,就輕微了。漸漸地能夠降伏煩惱,煩惱完全不動了,這時候如果你修禅定,應該是得到了禅定。得到禅定以後,但是還是個凡夫,凡夫所有的煩惱是能降伏,但是沒有斷,所以還是凡夫。其他的肉眼凡夫不知道:「哎呀!這個人是聖人,有神通。」其實不是!這個人還是個生死凡夫。得要到有一天……長時期的用功修行,得要少事──你若想要得聖道,初開始一定要少事,你的精神不要分散,不要用在其他的那些雜事上面,你完全把它用在修學止觀上面。時間久了,我們看《高僧傳》,有四十年不下山,南陽忠國師他有這種境界,四十年不下山。久了,那就有一天,早晨起來,一靜坐,正念一提,哦!得入聖道、得無生法忍了、得須陀洹果了,這個時候是聖人!這就是你要斷煩惱才是聖人;不斷,是不能成爲聖人的。不過,這是一個工夫的問題,這是個工夫。

  

  所以,從修行的次第來說,先要聞──聽聞四念處的法門: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。要認真的、要深刻的去學習,你能掌握到四念處的要義,然後你就可以用心修行。

  

  修行的時候,我們從經論上佛菩薩的開示來看,你不能不讀經的呀!你還是要讀經。一方面自己這麼修止觀、一方面你還要讀經。你要讀經,讀《金剛經》也可以,就天天要讀,你願意讀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也可以,《大般若經》、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……所有這些經都可以,要讀。一方面讀經、一方面修止觀。

  

  這裏面有什麼問題呢?因爲我們沒有得入聖道,尤其是現時代的情形,我們沒有明眼人做我們的師父。所以,從這裏看出來,生在佛在世的時候,遇見佛那真是有善根的人!我們沒有遇見佛,就應該承認是罪障深重了啊!

  

  一方面我們因爲只是聽聞了佛法、聽聞一點智慧,而對于這個修行的法門,雖然有多少領悟,而自己的信心不是百分之百的,所以你一定要有一本經,你相信這個經是佛說的,然後,一方面你常常讀誦,你這個信心容易增長,沒有經不可以!

  

  我們看禅師的語錄,有些大禅師他說出來的話其實都是經上的話──其實很多是《維摩诘經》上的話、《般若經》上的話,《法華經》、《涅槃經》、《華嚴經》上的話,其實都是經上的話。那表示什麼呢?表示他讀這部經了,不然的話,怎麼說出那句話來呢?所以,從前人的修行也就是可以做我們的軌範,我們也應該是這樣──你要讀經。讀經,一方面對于我們學的法門能夠不容易起疑惑。

  

  頭些日子有人說:「禅宗是重視疑,淨土是重視信,這怎麼能夠禅淨雙修呢?」這話說得……也有那麼一點事情。而這個修止觀,按佛法的經律論上的開示,我們內心不可以有疑的;如果一疑了,你本身就是有障礙,你就不能用功了。那麼,我們避免這件事,怎麼辦?要讀經!讀經使令我們的知見容易正確一點,也容易有信心。所以一方面讀經,一方面修止觀,其實,這就是所謂如來禅了!

  

  若這樣子,慢慢地你有這麼幾十年的工夫,如果今年你是二十歲,假設四十年,就是六十歲,就可以了。如果你若是特別利根,不需要四十年,或者二十年也可以,那麼,這是前世的善根栽培、今生的努力,這麼多的因緣;也可能你有宿世的大菩薩做你的善知識,那也一樣,那你也就可以有大菩薩做你善知識,他今生他還是來照顧你的,你會很順利的就成功了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6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