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它就是本性空,所以色也是深奥了,是这样意思。但是它又不即是色,它又不是离开色的,它又不是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它也不是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。
我们这样子初发心学习这个「如」,这是一种思惟的境界。思惟、分别,就用这个起贪瞋痴的烦恼的第六识去思惟这件事。这么样思惟的时候,这是见到「如」了吗?其实没有,还是没有的!见到「如」,那就是:最低限度是初果须陀洹的,在菩萨法应该是初得无生法忍的境界。我们现在这样去思惟观察这个「如」,离圣人的境界还很远、很远的,但是你从这里继续地观察,慢慢地它会进步。
这个进步的道理,从什么地方讲的呢?因为我们平常的分别心,我们的妄想分别都是执着──执着这个色受想行识是有,是真实有的,执着这个色声香味触法也是真实有的。人家骂我一句,是真实的骂我了;人家赞叹我好,我也就执着真实是他赞叹我了,心里欢喜,或者心里面怎么怎么地,都认为是真实的。但是,你现在从经论上得到一点闻思的智慧,你去观察的时候,就把这个真实有的心情削弱了、减弱了,不那么强壮了,就衰弱了一点。这个因缘所生法,它是空的、它不是真实有,它是自性空的。在自性空上看,无凡夫、也没有圣人,也没有好、也没有坏,也没有色、也没有受想行识,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,一切法都是毕竟空的!这时候,对以前的那个真实有的执着,就开始减轻了、开始减轻了。
那么统起来看,佛告诉我们,从《金刚经》上看:要观一切有为法如梦,不是真实;有是有,但是,是虚妄不真实、是假有的。观察假有,又是毕竟空的、自性空的,就是二谛:就是一个世俗谛、一个第一义谛。这都是依语言文字来解释这个二谛,天台智者大师的意思是说:这是随情说的。佛的大悲心,随我们凡夫的分别心、随凡夫的程度,方便的说出这二谛。二谛,我们就从这里闻,听闻了以后思惟,然后修行,就慢慢地就深入了。慢慢深入,就是要闻了以后要思惟、要修禅定。这个时候,你这个自性执──执着一切法是真实有,不知道一切法是本性空;现在因为相信了佛:这一切法是虚妄的、如梦、如幻化的,有而不实,是本性空的。你逐渐地长时期这么学习,就把那个自性的执着、真实有的执着,破坏这个真实有的执着,逐渐地破坏、逐渐地破坏,到最后破去一分的时候,你就得入圣道了,就破除我执──分别我执,得须陀洹果了,那么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就是得无生法忍了。
所以这个深浅,由凡而圣,从两方面说:一方面,我们执着这诸法真实有的执着,逐渐地减轻、逐渐地减轻;我们观一切法如幻如化、观一切法自性空,这个观的智慧逐渐地加强、逐渐地加强。初开始,虽然说是一切法是如幻如化、是毕竟空,这是文字上的分别,由于你还有多少记忆力,把这件事能记得住,能这样分别。但是事实上,我们一点作用也没有,我们照样的还是贪瞋痴的呀!一点作用也没有。说是:「你看了很多经,你还有烦恼?」那是正常的呀!一点也没有错,是正常的!但是,你若加上长时期的努力修行,那就不同、就不同了。
长期修行,刚才我说了,就是自性的执着渐渐地减轻,你这观一切法空、如幻如化的智慧渐渐地增长,这时候就能降伏烦恼了,这烦恼不那么重了,就轻微了。渐渐地能够降伏烦恼,烦恼完全不动了,这时候如果你修禅定,应该是得到了禅定。得到禅定以后,但是还是个凡夫,凡夫所有的烦恼是能降伏,但是没有断,所以还是凡夫。其他的肉眼凡夫不知道:「哎呀!这个人是圣人,有神通。」其实不是!这个人还是个生死凡夫。得要到有一天……长时期的用功修行,得要少事──你若想要得圣道,初开始一定要少事,你的精神不要分散,不要用在其他的那些杂事上面,你完全把它用在修学止观上面。时间久了,我们看《高僧传》,有四十年不下山,南阳忠国师他有这种境界,四十年不下山。久了,那就有一天,早晨起来,一静坐,正念一提,哦!得入圣道、得无生法忍了、得须陀洹果了,这个时候是圣人!这就是你要断烦恼才是圣人;不断,是不能成为圣人的。不过,这是一个工夫的问题,这是个工夫。
所以,从修行的次第来说,先要闻──听闻四念处的法门: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。要认真的、要深刻的去学习,你能掌握到四念处的要义,然后你就可以用心修行。
修行的时候,我们从经论上佛菩萨的开示来看,你不能不读经的呀!你还是要读经。一方面自己这么修止观、一方面你还要读经。你要读经,读《金刚经》也可以,就天天要读,你愿意读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也可以,《大般若经》、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……所有这些经都可以,要读。一方面读经、一方面修止观。
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呢?因为我们没有得入圣道,尤其是现时代的情形,我们没有明眼人做我们的师父。所以,从这里看出来,生在佛在世的时候,遇见佛那真是有善根的人!我们没有遇见佛,就应该承认是罪障深重了啊!
一方面我们因为只是听闻了佛法、听闻一点智慧,而对于这个修行的法门,虽然有多少领悟,而自己的信心不是百分之百的,所以你一定要有一本经,你相信这个经是佛说的,然后,一方面你常常读诵,你这个信心容易增长,没有经不可以!
我们看禅师的语录,有些大禅师他说出来的话其实都是经上的话──其实很多是《维摩诘经》上的话、《般若经》上的话,《法华经》、《涅槃经》、《华严经》上的话,其实都是经上的话。那表示什么呢?表示他读这部经了,不然的话,怎么说出那句话来呢?所以,从前人的修行也就是可以做我们的轨范,我们也应该是这样──你要读经。读经,一方面对于我们学的法门能够不容易起疑惑。
头些日子有人说:「禅宗是重视疑,净土是重视信,这怎么能够禅净双修呢?」这话说得……也有那么一点事情。而这个修止观,按佛法的经律论上的开示,我们内心不可以有疑的;如果一疑了,你本身就是有障碍,你就不能用功了。那么,我们避免这件事,怎么办?要读经!读经使令我们的知见容易正确一点,也容易有信心。所以一方面读经,一方面修止观,其实,这就是所谓如来禅了!
若这样子,慢慢地你有这么几十年的工夫,如果今年你是二十岁,假设四十年,就是六十岁,就可以了。如果你若是特别利根,不需要四十年,或者二十年也可以,那么,这是前世的善根栽培、今生的努力,这么多的因缘;也可能你有宿世的大菩萨做你的善知识,那也一样,那你也就可以有大菩萨做你善知识,他今生他还是来照顾你的,你会很顺利的就成功了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6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