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讲一个禅宗的故事。这个禅宗的故事,有一位洞山禅师,这个洞山禅师他必是也有结夏安居的这件事。这结夏安居到七月半的时候,就自恣完了。那么这个人在这里定居了三个月以后,多数人都是要到别的地方去参学了,就要走了。在没走的时候,这个洞山禅师说法,说是:「现在自恣解夏了,各位兄弟」,他好像是说兄弟?用什么字样说的?那么「要东去西去」,或者向东走、或者向西去,到各地方去参学。「实在来说,应该是万里无寸草处去」,你应该到那万里无寸草的地方去。就是说这么一段法语,说完了这个话以后,当然,有的人就是告辞了,就走了。
其中有一位禅师,到了一个地方,遇见另外一个禅师。那位禅师就问他:「你从什么地方来?」说:「我从洞山禅师那里来。」说:「洞山禅师有何言句?」他怎么样说法?他怎么样开导你们修行呢?那么这位禅师就说:「洞山禅师是这样开示的:『东去西去,应该是万里无寸草处去!』」那位禅师说:「洞山禅师这样说法,你们当时的座下,有谁能够答复一句话呢?」「没有人,没有人说话,大家都默然。」「应该说:出门便是草!」应该说出这句话来:出门便是草。洞山禅师说:「万里无寸草处去」,那位禅师说:「出门便是草」。
那么,这个禅师听见这一句话就回来了,就回到洞山禅师这里,向洞山禅师报告,说是:「我在什么什么地方遇见一位禅师,他就说这么句话:『出门便是草』。」洞山禅师说:「啊!这个人!大唐国里有几个这样的大禅师呢?」那等于是赞叹这个人了。
这个「万里无寸草处去」、「出门便是草」这话怎么讲法?这话应该怎么解释?我相信,你们各位里面有很多都是有大修行的人,当然也读过禅师语录,也读过很多的经论的。但是,现在我在这里冒充善知识,我解释这句话。我解释一下,如果你们认为我不对,也可以再重新解释。
这个《维摩经》上,是〈观众生品〉吧?后边有个颂上说:「毕竟空寂舍」;这个《大悲心陀罗尼经》上也有这句话:「愿我速会无为舍」,有这样的话。那么这个话是什么呢?「毕竟空寂舍」:「舍」,就是房舍、房子。这个房子是我们人的智慧,我们和禽兽不同,禽兽它不知道造房子,它就是造屋,也不是那么好。我们人会造房子,造房子在房子里面住,可以遮风遮雨,可以阻碍毒虫恶兽,我们在房子里可以很安乐的居住、休息。
那么现在用这个譬喻什么呢?譬喻这个「毕竟空寂」。「毕竟空寂」是个房子,就像房子似的,那么你居住在毕竟空寂里面,那就是圣人了,就像人住在房子里头。这样说,就是我们凡夫还没能够造好这个毕竟空寂舍,我们就等于没有房子住,在露天里面,有风、雨、毒虫、恶兽。来了毒蛇的时候,我们要和它斗,来了老虎的时候也不得了!凡夫流转六道,没有房子住,这个圣人、这个修行人,他就是到了房子里面住了,就没有这个苦恼了。那么这个房子是什么呢?是「毕竟空寂舍」。
这个《大悲心陀罗尼经》说:「愿我速会无为舍」,《大悲忏》就引那句话,是《大悲心陀罗尼经》上的话。「愿我速会无为舍」,这「无为」就是「毕竟空寂」。「愿我速会无为舍」,就是希望我很快的,我能够住在无为的房子里面去,那就是要得入圣道了。
这样子说,我从这里就可以明白:「万里无寸草处去」、「出门便是草」那这个话的意思就是:我们如果不在毕竟空寂里头,不相应的话,我们就是在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尘劳的境界上虚妄分别,那就是草了,就是草。我们与毕竟空寂、诸法实相不相应的时候,我们的心是什么境界呢?我们心的境界就是草,就是在不是贪、就是瞋、再不然就是高慢、再不然就是疑惑……各式各样的烦恼,这就是草!就是虚妄分别!就是这么回事。
这样说:万里无寸草──没有寸草,就是什么呢?诸法实相,就是毕竟空寂舍。那么说是东去西去,你不管到那里去,你应该到万里无寸草处去。就是说:你常常的要用功修行,观一切法如,观色受想行识是如── 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识亦复如是。……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,其实就是这么回事,就是修圣道,要这样修行、要这样修行的意思,那么这就是万里无寸草处去了。如果你不到那儿去,那你出门便是草!那就是尘劳的境界,没有别的意思,这是这么回事儿。
这样子,这赵州禅师有一句话,他那个语录上说:「你能够究理二、三十年,若不会,截取老僧头去!」「究理」,就是研究道理。用这一段文,你就是观诸法如,就是「究理」── 观我们这个色受想行识是自性空的,无我、无我所的,是离一切相的。你常这么思惟分别,一遍又一遍的这样去观察、思惟,就是这样意思。这样子究理二、三十年,他没有说四十年;或者二十年、或者三十年,如果你不能够「会」,会就是开会的「会」,这里或者说是开悟,或者是得无生法忍。「截取老僧头去」,那你把我老僧的脑袋可以割去,这样意思,「截取老僧头去」。
那么你就这样观察、你这样观察,观: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──这么样观察,观察这个道理,那就是观色如、受想行识如,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;而这个如又不是色受想行识,乃至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就是这样思惟观察。
当然,我以前说过,不能完全的思惟观察,也还应该有奢摩他,有奢摩他的止。这止能够帮助观,观也能帮助止,慢慢地、慢慢地你就有进步了,你就成功了。那么,这也就是四念处里面的观法无我的意思。
须菩提白佛言:「希有!世尊!微妙方便力故,令阿鞞跋致菩萨离色处涅槃,亦令离受、想、行、识处涅槃,亦令离一切法,若世间、若出世间,若有诤、若无诤,若有漏、若无漏法处涅槃。」佛言:「如是!如是!
这底下是须菩提赞叹佛:佛说一切法如,说这种道理,说得非常妙!这样意思。
须菩提对佛说:「希有!世尊!」说:世尊,您老人家太希有了!这个世间上很久很久都没有佛,佛是太希有了!
「微妙方便力故,令阿鞞跋致菩萨离色处涅槃」,这个「微妙方便力故」,「微妙」就是特别的好。这个「方便力」,「方便」这个字,明白一点说,其实就是智慧,加前面「微妙方便」,用白话说,就是微妙的智慧──微妙的智慧力故,令阿鞞跋致菩萨离色处涅槃,就是这样意思。
「方便」就是这件事不容易处理,但是,他有办法能把这件事做好了,所以叫「微妙」、叫做「方便」。但是,这个就是属于后得智,就是有后得智。佛有这样微妙的智慧为众生说法,「令阿鞞跋致菩萨离色处涅槃」,「离色处涅槃」,教这个不退转的菩萨他能「离色处涅槃」。
我在想,佛法从修行上来看──从佛教徒相信了佛法,我们肯放下尘劳去修行这方面看,应该是这样说:这个态度就是从世俗谛到第一义谛去,就是这个意思。从修行的态度来看,佛教徒在凡夫的地位的时候,是从世俗谛到第一义谛去。若是已经到了第八地的菩萨,也有的初地的菩萨也是可以,但最好是第八地── 到第八地的菩萨就是由第一义谛到世俗谛去,就是这么回事。若我看,就是这样讲。
或者是用「进、退」两个字来形容,就是这个凡夫的地位,在凡夫的地位的时候修学佛法是向后退── 从世俗谛退出来,退出来到了第一义谛;那么你已经到了第一义谛,你就向前进,又进到世俗谛去。到了世俗谛去,就是这些圣位的菩萨,他一方面亲近十方无量诸佛、一方面广度众生的,这两件事是同时的,而这些都是因缘生法,所以都是世俗谛。他如果是阿罗汉的话,他不能够回小向大,就入无余涅槃,那就是住在第一义谛不动了,从世俗谛到了第一义谛,到那里就住下来不动了。只有发大悲心的人,他不住在那里,他还要忘不了,因为还有他的父母,还有兄弟姐妹、好朋友,还在世俗谛那儿流转生死,如果不回到世俗谛来度化他们,心不安哪!所以,他一定要从第一义谛到世俗谛来。不过,这种人在世俗谛就是第一义谛了,是这样子,可以这样说。
所以这上面说:「令阿鞞跋致菩萨离色处涅槃」,佛的大智慧,教导这个人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,那么他就可以离色处涅槃。如果你不用闻思修的办法,你不观一切法如梦幻泡影,你不观一切法自性空,你很难得解脱的;而这两方面都属于般若的智慧,这个般若的智慧是不共于世间法的,是不共于其他的外道的,其他的宗教都没有佛法这个般若的智慧。佛教里面说四禅八定,那还是通于外道的、通于外道;唯有佛法里面的般若是不共于外道的,不共于世间的,世间人没有这个。所以,唯有佛法才能得解脱,其他的不行!其他的宗教做慈善事业也是对,做一些利益社会的事情也是对,但是你若不学习般若波罗蜜,不行!你不能得解脱,你不能得解脱的,你不学习般若波罗蜜,你永久也不能得解脱。那么做一些善事以后,就在人世间做一般的散乱的这种善法,多数就是在人间、或者欲界天享福。享福,也是好,也不是不好;但是福报大了,你如果在人间福报大了,他的权力就会大。权力大的时候,也有问题,就会因为他没有般若波罗蜜,他的贪瞋痴也是大的,比一般人大。福报大,贪瞋痴也大,随时贪心、瞋心来了的时候,就会做恶事。
所以从最初来看:哎呀!大家去做善事,做慈善事业怎么怎么好!但是等到你得果报的时候,那个贪瞋痴若大的时候,也会做恶。说:「我们没有做那么多的善事,将来的福报不大。福报不大,好像输给人家了。」但是福报不大,你那个烦恼也没那么大,做恶也没那么大。所以我们看,在《高僧传》上,有的高僧他没发愿求生阿弥陀佛国,他愿意来生不要生到有钱的人家去,不要!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7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