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7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也不要太穷,然后还能够童真入道,是这样发这个心。

  

  我看这个隋炀帝有一个儿子,好像是王世聪?王世聪当时控制他,控制隋炀帝这个小儿子。隋炀帝已经被人杀死了,那么他扶这个小儿子,叫他做皇帝,做了几年的时候就不要他了,就要杀掉他。要杀掉他,他的儿子说是:「先不要杀。」他就拜佛,「等我拜三拜佛以后,你再杀我。」他就拜佛,他说:「我希望我来生不要再生到帝王家!」然后磕三个头。磕三个头,王世聪──当然不是王世聪自己──他就派人把他杀死了。

  

  但是我在想,历史上没有说这个孩子究竟多大年岁?我在猜,可能这个人听过智者大师讲经。因为隋炀帝是他在没有做太子的时候,是在做晋王的时候,是请智者大师为他受过菩萨戒的,后来又请过智者大师到他家去讲经这些事情。所以,他有可能听过智者大师讲经,所以他会有这种……一定是信佛嘛!所以临死的时候要拜佛,这都不容易。临死的时候能拜佛,然后发愿:「我不要再生到皇帝家」,能有这种事!所以这个世间上的大福德人,虽然世间人很羡慕:「我能当总统很好!」不过,现在不是专制时代,也稍微好一点。

  

  所以我们做善事,若是佛教徒一定要是做这些慈善事业,回向无上菩提,你不要爱着世间的福报,那么你福报大不要紧。你能够做功德的时候,你用佛法来熏习你的功德,你观察这功德都是因缘所生法,都是即空、即假、即中的,都是如幻如化的,这样观察,然后回向无上菩提。这样,你用佛法的智慧一熏习了以后,将来得福报的时候,它还有这个气氛── 如是因、如是果,他就不迷惑,他就不敢做恶事。不敢做恶事,你就不会堕落,你还能够护持佛教,也可能会出家修行,也有可能,那么就是好了。如果完全是修了世间善法的时候,没有佛法的气氛,那就纯是世间善法了,那就不同了。

  

  我说这个话,好像说得远了。我们就是如果愿意修行的话,愿意生阿弥陀佛国也好、你愿意坐禅也好,要重视般若波罗蜜!

  

  这里面,这上写的是慧明,光明的明。他提出两个问题。

  

  问:昨晚师父讲课,提到我空、五蕴无我。请问师父:我空、无我,和断见之间应如何分辨?佛陀时代,断见的原意是什么?佛陀对断见是怎样批评的?

  

  答:这个居士一定是读了很多经论,所以提出这个问题。

  

  这个法身流转五道就是众生,而外道也说这个「我」。「我」是有实体性的,是常住不坏的,也是这个我流转五道,有时候跑到天上,有时候到人间,有时候到三恶道去,但是我的体性不变,这样说。现在,佛法说无我。无我,那么谁流转六道?谁在六道里面流转呢?是不是会中断了呢?会断?这是经论上有这个问题。

  

  那么「佛陀的时代,断见的原意是什么?」这个断见,可以分两部分解释。一个是粗浅一点的说:人死了就完了,就是不相续下去了,那么就是没有因果,这是断见;或者是有因而无果,那么就是断见。这是一种。

  

  第二种的解释,就是《中观论》上的意思。《中观论》的意思,这就比较微细了一点,微细了。这个断见怎么解释呢?譬如说,人来说,人哪!你小孩子的时候一个样子,那么六、七岁,八、九岁,十几岁,三十岁,五十岁,八十岁的时候,人的生命体逐渐地变异。你从这里看,辗转地去思惟,就可以知道:前一剎那和后一剎那就不同,就会得到这样的结论。如果我们执着前一剎那的某甲,不同于后一剎那的某甲,这就是断见、这就是断见。那么这比较微细了一点。

  

  但是,现在说的这个我空、无我和断见的关系怎么辨别?不是那个意思。主要就是什么呢?也就是:如果你若有「我」,或说有「常住真心、性净明体」,这样,人就不会断。你从人到天上去,从天到地狱去,这个「常住真心」常是相续不断的。如果没有这个常住真心,实在也就是没有这个我的时候,怎么能连续下来呢?就是有这个问题。

  

  有这个问题,你问我,我也可以问你:十二因缘里面──爱缘取、取缘有、有缘生、生缘老死。我们别的不说,这个有缘生……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那个爱、取、有── 爱、取是烦恼,有就是业力。那么「有缘生」,这个「生」是什么呢?「生」就是:如果约人来说,就是投胎的那一剎那就叫做生,就是生。

  

  那么从这个地方,佛告诉我们:怎么他会不断呢?人死了以后,为什么会相续下去?为什么又继续有新的生命相续下去呢?

  

  佛回答:有缘生,就是你的业力,你的业力使令你相续下去,使令你相续下去,你不断。但是佛法的理论:你还是得要有爱、取,你这个业力才能发生作用,才能够有下一生。如果是你得阿罗汉果了的时候,爱、取断了,无爱亦无取,那么临命终的时候,就是昨天说了:前一剎那灭,后一剎那不生,没有色受想行识了,那么就是……我们或者也可以说是断了,是这样子。

  

  如果我们说:一定要有常住真心才能不断。有个常住真心,譬如说是今生他是天,第二生他是人。他来做人,是因为常住真心做人的吗?可以那么说吗?其实他不那么解释,就是因为你有这个业力──人死了以后,为什么不断呢?因为你有业力,使令你到地狱去了、使令你到天上去了,业力也不是一样。所以这个断,实在是你的烦恼使令你不断、是你的烦恼使令你不断,不是其他的事情。

  

  但是,我以前讲过一个故事。现在过点了。

  

  这个洞山禅师和夹山禅师……不是!一个定山禅师、一个夹山禅师,这两个禅师,两个人在一起走路。走路,就谈到一些佛法的问题。这个定山禅师说,说:「我们心里面若是没有佛,就没有生死。」那么这也有这个味道。

  

  夹山禅师说:「我们心里若是有佛的话,就不迷于生死。」就不会为生死所迷,是不是?心里有佛嘛!有佛菩萨大智慧,那里会迷惑、被生死所迷呢?世间上这些种种幻化的境界,你能使令佛迷惑吗?没这种事啊!

  

  说是:「若是没有佛,就没有生死。」

  

  这两个人互相的辩论,谁也不同意谁的意见,那么就去见法常禅师── 法常禅师是马祖的弟子,去见他。去见他,两个人把自己的意见报告了法常禅师,请问他说:「我们两个人的见地,谁亲?谁疏?」疏远的疏、亲近的亲。「谁亲?谁疏?」

  

  法常禅师说:「一亲一疏。」一个是亲,一个是疏。「那么谁是亲?谁是疏呢?」「明天来。」明天再来,今天不回答。

  

  那么就是第二天了。这夹山禅师他就来了,他就问,说是:「我们两个人的看法,谁亲?谁疏呢?」说是:「亲者不问,问者不亲。」法常禅师这样回答。说是:他若是亲的话,他就不来问。就是他同意那个定山禅师的见地,他不同意夹山的看法。夹山禅师他的主张是:心中若有佛── 就是我们的这个色受想行识、这个臭皮囊里面有佛性,他就有佛的话,就不应该为生死所迷;但是,法常禅师不同意这个看法,不同意。那么他只是这么说了一遍,结果这个夹山禅师的疑问能决断了吗?我看还是没有!

  

  心中若有佛,就不应该是为生死所迷;心中若没有佛,就不会有生死。这是一个问题啊!

  

  所以现在就是:若是观察我们的色受想行识里面无我,就是断了。这个话的味道就是:应该心里面有常住真心、性净明体的佛,这就不断了,就有这个味道。

  

  其实,这个居士他也是读过经论才提出这个问题,这是经论上现成的话。

  

  但是夹山禅师这句话,我认为也有道理:「你心里若有佛,你就不会为生死所迷惑。」那么我们为生死所迷惑了,表示你心里没有佛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7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