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7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也不要太窮,然後還能夠童真入道,是這樣發這個心。

  

  我看這個隋炀帝有一個兒子,好像是王世聰?王世聰當時控製他,控製隋炀帝這個小兒子。隋炀帝已經被人殺死了,那麼他扶這個小兒子,叫他做皇帝,做了幾年的時候就不要他了,就要殺掉他。要殺掉他,他的兒子說是:「先不要殺。」他就拜佛,「等我拜叁拜佛以後,你再殺我。」他就拜佛,他說:「我希望我來生不要再生到帝王家!」然後磕叁個頭。磕叁個頭,王世聰──當然不是王世聰自己──他就派人把他殺死了。

  

  但是我在想,曆史上沒有說這個孩子究竟多大年歲?我在猜,可能這個人聽過智者大師講經。因爲隋炀帝是他在沒有做太子的時候,是在做晉王的時候,是請智者大師爲他受過菩薩戒的,後來又請過智者大師到他家去講經這些事情。所以,他有可能聽過智者大師講經,所以他會有這種……一定是信佛嘛!所以臨死的時候要拜佛,這都不容易。臨死的時候能拜佛,然後發願:「我不要再生到皇帝家」,能有這種事!所以這個世間上的大福德人,雖然世間人很羨慕:「我能當總統很好!」不過,現在不是專製時代,也稍微好一點。

  

  所以我們做善事,若是佛教徒一定要是做這些慈善事業,回向無上菩提,你不要愛著世間的福報,那麼你福報大不要緊。你能夠做功德的時候,你用佛法來熏習你的功德,你觀察這功德都是因緣所生法,都是即空、即假、即中的,都是如幻如化的,這樣觀察,然後回向無上菩提。這樣,你用佛法的智慧一熏習了以後,將來得福報的時候,它還有這個氣氛── 如是因、如是果,他就不迷惑,他就不敢做惡事。不敢做惡事,你就不會墮落,你還能夠護持佛教,也可能會出家修行,也有可能,那麼就是好了。如果完全是修了世間善法的時候,沒有佛法的氣氛,那就純是世間善法了,那就不同了。

  

  我說這個話,好像說得遠了。我們就是如果願意修行的話,願意生阿彌陀佛國也好、你願意坐禅也好,要重視般若波羅蜜!

  

  這裏面,這上寫的是慧明,光明的明。他提出兩個問題。

  

  問:昨晚師父講課,提到我空、五蘊無我。請問師父:我空、無我,和斷見之間應如何分辨?佛陀時代,斷見的原意是什麼?佛陀對斷見是怎樣批評的?

  

  答:這個居士一定是讀了很多經論,所以提出這個問題。

  

  這個法身流轉五道就是衆生,而外道也說這個「我」。「我」是有實體性的,是常住不壞的,也是這個我流轉五道,有時候跑到天上,有時候到人間,有時候到叁惡道去,但是我的體性不變,這樣說。現在,佛法說無我。無我,那麼誰流轉六道?誰在六道裏面流轉呢?是不是會中斷了呢?會斷?這是經論上有這個問題。

  

  那麼「佛陀的時代,斷見的原意是什麼?」這個斷見,可以分兩部分解釋。一個是粗淺一點的說:人死了就完了,就是不相續下去了,那麼就是沒有因果,這是斷見;或者是有因而無果,那麼就是斷見。這是一種。

  

  第二種的解釋,就是《中觀論》上的意思。《中觀論》的意思,這就比較微細了一點,微細了。這個斷見怎麼解釋呢?譬如說,人來說,人哪!你小孩子的時候一個樣子,那麼六、七歲,八、九歲,十幾歲,叁十歲,五十歲,八十歲的時候,人的生命體逐漸地變異。你從這裏看,輾轉地去思惟,就可以知道:前一剎那和後一剎那就不同,就會得到這樣的結論。如果我們執著前一剎那的某甲,不同于後一剎那的某甲,這就是斷見、這就是斷見。那麼這比較微細了一點。

  

  但是,現在說的這個我空、無我和斷見的關系怎麼辨別?不是那個意思。主要就是什麼呢?也就是:如果你若有「我」,或說有「常住真心、性淨明體」,這樣,人就不會斷。你從人到天上去,從天到地獄去,這個「常住真心」常是相續不斷的。如果沒有這個常住真心,實在也就是沒有這個我的時候,怎麼能連續下來呢?就是有這個問題。

  

  有這個問題,你問我,我也可以問你:十二因緣裏面──愛緣取、取緣有、有緣生、生緣老死。我們別的不說,這個有緣生……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那個愛、取、有── 愛、取是煩惱,有就是業力。那麼「有緣生」,這個「生」是什麼呢?「生」就是:如果約人來說,就是投胎的那一剎那就叫做生,就是生。

  

  那麼從這個地方,佛告訴我們:怎麼他會不斷呢?人死了以後,爲什麼會相續下去?爲什麼又繼續有新的生命相續下去呢?

  

  佛回答:有緣生,就是你的業力,你的業力使令你相續下去,使令你相續下去,你不斷。但是佛法的理論:你還是得要有愛、取,你這個業力才能發生作用,才能夠有下一生。如果是你得阿羅漢果了的時候,愛、取斷了,無愛亦無取,那麼臨命終的時候,就是昨天說了:前一剎那滅,後一剎那不生,沒有色受想行識了,那麼就是……我們或者也可以說是斷了,是這樣子。

  

  如果我們說:一定要有常住真心才能不斷。有個常住真心,譬如說是今生他是天,第二生他是人。他來做人,是因爲常住真心做人的嗎?可以那麼說嗎?其實他不那麼解釋,就是因爲你有這個業力──人死了以後,爲什麼不斷呢?因爲你有業力,使令你到地獄去了、使令你到天上去了,業力也不是一樣。所以這個斷,實在是你的煩惱使令你不斷、是你的煩惱使令你不斷,不是其他的事情。

  

  但是,我以前講過一個故事。現在過點了。

  

  這個洞山禅師和夾山禅師……不是!一個定山禅師、一個夾山禅師,這兩個禅師,兩個人在一起走路。走路,就談到一些佛法的問題。這個定山禅師說,說:「我們心裏面若是沒有佛,就沒有生死。」那麼這也有這個味道。

  

  夾山禅師說:「我們心裏若是有佛的話,就不迷于生死。」就不會爲生死所迷,是不是?心裏有佛嘛!有佛菩薩大智慧,那裏會迷惑、被生死所迷呢?世間上這些種種幻化的境界,你能使令佛迷惑嗎?沒這種事啊!

  

  說是:「若是沒有佛,就沒有生死。」

  

  這兩個人互相的辯論,誰也不同意誰的意見,那麼就去見法常禅師── 法常禅師是馬祖的弟子,去見他。去見他,兩個人把自己的意見報告了法常禅師,請問他說:「我們兩個人的見地,誰親?誰疏?」疏遠的疏、親近的親。「誰親?誰疏?」

  

  法常禅師說:「一親一疏。」一個是親,一個是疏。「那麼誰是親?誰是疏呢?」「明天來。」明天再來,今天不回答。

  

  那麼就是第二天了。這夾山禅師他就來了,他就問,說是:「我們兩個人的看法,誰親?誰疏呢?」說是:「親者不問,問者不親。」法常禅師這樣回答。說是:他若是親的話,他就不來問。就是他同意那個定山禅師的見地,他不同意夾山的看法。夾山禅師他的主張是:心中若有佛── 就是我們的這個色受想行識、這個臭皮囊裏面有佛性,他就有佛的話,就不應該爲生死所迷;但是,法常禅師不同意這個看法,不同意。那麼他只是這麼說了一遍,結果這個夾山禅師的疑問能決斷了嗎?我看還是沒有!

  

  心中若有佛,就不應該是爲生死所迷;心中若沒有佛,就不會有生死。這是一個問題啊!

  

  所以現在就是:若是觀察我們的色受想行識裏面無我,就是斷了。這個話的味道就是:應該心裏面有常住真心、性淨明體的佛,這就不斷了,就有這個味道。

  

  其實,這個居士他也是讀過經論才提出這個問題,這是經論上現成的話。

  

  但是夾山禅師這句話,我認爲也有道理:「你心裏若有佛,你就不會爲生死所迷惑。」那麼我們爲生死所迷惑了,表示你心裏沒有佛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7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