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講一個禅宗的故事。這個禅宗的故事,有一位洞山禅師,這個洞山禅師他必是也有結夏安居的這件事。這結夏安居到七月半的時候,就自恣完了。那麼這個人在這裏定居了叁個月以後,多數人都是要到別的地方去參學了,就要走了。在沒走的時候,這個洞山禅師說法,說是:「現在自恣解夏了,各位兄弟」,他好像是說兄弟?用什麼字樣說的?那麼「要東去西去」,或者向東走、或者向西去,到各地方去參學。「實在來說,應該是萬裏無寸草處去」,你應該到那萬裏無寸草的地方去。就是說這麼一段法語,說完了這個話以後,當然,有的人就是告辭了,就走了。
其中有一位禅師,到了一個地方,遇見另外一個禅師。那位禅師就問他:「你從什麼地方來?」說:「我從洞山禅師那裏來。」說:「洞山禅師有何言句?」他怎麼樣說法?他怎麼樣開導你們修行呢?那麼這位禅師就說:「洞山禅師是這樣開示的:『東去西去,應該是萬裏無寸草處去!』」那位禅師說:「洞山禅師這樣說法,你們當時的座下,有誰能夠答複一句話呢?」「沒有人,沒有人說話,大家都默然。」「應該說:出門便是草!」應該說出這句話來:出門便是草。洞山禅師說:「萬裏無寸草處去」,那位禅師說:「出門便是草」。
那麼,這個禅師聽見這一句話就回來了,就回到洞山禅師這裏,向洞山禅師報告,說是:「我在什麼什麼地方遇見一位禅師,他就說這麼句話:『出門便是草』。」洞山禅師說:「啊!這個人!大唐國裏有幾個這樣的大禅師呢?」那等于是贊歎這個人了。
這個「萬裏無寸草處去」、「出門便是草」這話怎麼講法?這話應該怎麼解釋?我相信,你們各位裏面有很多都是有大修行的人,當然也讀過禅師語錄,也讀過很多的經論的。但是,現在我在這裏冒充善知識,我解釋這句話。我解釋一下,如果你們認爲我不對,也可以再重新解釋。
這個《維摩經》上,是〈觀衆生品〉吧?後邊有個頌上說:「畢竟空寂舍」;這個《大悲心陀羅尼經》上也有這句話:「願我速會無爲舍」,有這樣的話。那麼這個話是什麼呢?「畢竟空寂舍」:「舍」,就是房舍、房子。這個房子是我們人的智慧,我們和禽獸不同,禽獸它不知道造房子,它就是造屋,也不是那麼好。我們人會造房子,造房子在房子裏面住,可以遮風遮雨,可以阻礙毒蟲惡獸,我們在房子裏可以很安樂的居住、休息。
那麼現在用這個譬喻什麼呢?譬喻這個「畢竟空寂」。「畢竟空寂」是個房子,就像房子似的,那麼你居住在畢竟空寂裏面,那就是聖人了,就像人住在房子裏頭。這樣說,就是我們凡夫還沒能夠造好這個畢竟空寂舍,我們就等于沒有房子住,在露天裏面,有風、雨、毒蟲、惡獸。來了毒蛇的時候,我們要和它鬥,來了老虎的時候也不得了!凡夫流轉六道,沒有房子住,這個聖人、這個修行人,他就是到了房子裏面住了,就沒有這個苦惱了。那麼這個房子是什麼呢?是「畢竟空寂舍」。
這個《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說:「願我速會無爲舍」,《大悲忏》就引那句話,是《大悲心陀羅尼經》上的話。「願我速會無爲舍」,這「無爲」就是「畢竟空寂」。「願我速會無爲舍」,就是希望我很快的,我能夠住在無爲的房子裏面去,那就是要得入聖道了。
這樣子說,我從這裏就可以明白:「萬裏無寸草處去」、「出門便是草」那這個話的意思就是:我們如果不在畢竟空寂裏頭,不相應的話,我們就是在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塵勞的境界上虛妄分別,那就是草了,就是草。我們與畢竟空寂、諸法實相不相應的時候,我們的心是什麼境界呢?我們心的境界就是草,就是在不是貪、就是瞋、再不然就是高慢、再不然就是疑惑……各式各樣的煩惱,這就是草!就是虛妄分別!就是這麼回事。
這樣說:萬裏無寸草──沒有寸草,就是什麼呢?諸法實相,就是畢竟空寂舍。那麼說是東去西去,你不管到那裏去,你應該到萬裏無寸草處去。就是說:你常常的要用功修行,觀一切法如,觀色受想行識是如── 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識亦複如是。……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,其實就是這麼回事,就是修聖道,要這樣修行、要這樣修行的意思,那麼這就是萬裏無寸草處去了。如果你不到那兒去,那你出門便是草!那就是塵勞的境界,沒有別的意思,這是這麼回事兒。
這樣子,這趙州禅師有一句話,他那個語錄上說:「你能夠究理二、叁十年,若不會,截取老僧頭去!」「究理」,就是研究道理。用這一段文,你就是觀諸法如,就是「究理」── 觀我們這個色受想行識是自性空的,無我、無我所的,是離一切相的。你常這麼思惟分別,一遍又一遍的這樣去觀察、思惟,就是這樣意思。這樣子究理二、叁十年,他沒有說四十年;或者二十年、或者叁十年,如果你不能夠「會」,會就是開會的「會」,這裏或者說是開悟,或者是得無生法忍。「截取老僧頭去」,那你把我老僧的腦袋可以割去,這樣意思,「截取老僧頭去」。
那麼你就這樣觀察、你這樣觀察,觀: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──這麼樣觀察,觀察這個道理,那就是觀色如、受想行識如,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;而這個如又不是色受想行識,乃至不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就是這樣思惟觀察。
當然,我以前說過,不能完全的思惟觀察,也還應該有奢摩他,有奢摩他的止。這止能夠幫助觀,觀也能幫助止,慢慢地、慢慢地你就有進步了,你就成功了。那麼,這也就是四念處裏面的觀法無我的意思。
須菩提白佛言:「希有!世尊!微妙方便力故,令阿鞞跋致菩薩離色處涅槃,亦令離受、想、行、識處涅槃,亦令離一切法,若世間、若出世間,若有诤、若無诤,若有漏、若無漏法處涅槃。」佛言:「如是!如是!
這底下是須菩提贊歎佛:佛說一切法如,說這種道理,說得非常妙!這樣意思。
須菩提對佛說:「希有!世尊!」說:世尊,您老人家太希有了!這個世間上很久很久都沒有佛,佛是太希有了!
「微妙方便力故,令阿鞞跋致菩薩離色處涅槃」,這個「微妙方便力故」,「微妙」就是特別的好。這個「方便力」,「方便」這個字,明白一點說,其實就是智慧,加前面「微妙方便」,用白話說,就是微妙的智慧──微妙的智慧力故,令阿鞞跋致菩薩離色處涅槃,就是這樣意思。
「方便」就是這件事不容易處理,但是,他有辦法能把這件事做好了,所以叫「微妙」、叫做「方便」。但是,這個就是屬于後得智,就是有後得智。佛有這樣微妙的智慧爲衆生說法,「令阿鞞跋致菩薩離色處涅槃」,「離色處涅槃」,教這個不退轉的菩薩他能「離色處涅槃」。
我在想,佛法從修行上來看──從佛教徒相信了佛法,我們肯放下塵勞去修行這方面看,應該是這樣說:這個態度就是從世俗谛到第一義谛去,就是這個意思。從修行的態度來看,佛教徒在凡夫的地位的時候,是從世俗谛到第一義谛去。若是已經到了第八地的菩薩,也有的初地的菩薩也是可以,但最好是第八地── 到第八地的菩薩就是由第一義谛到世俗谛去,就是這麼回事。若我看,就是這樣講。
或者是用「進、退」兩個字來形容,就是這個凡夫的地位,在凡夫的地位的時候修學佛法是向後退── 從世俗谛退出來,退出來到了第一義谛;那麼你已經到了第一義谛,你就向前進,又進到世俗谛去。到了世俗谛去,就是這些聖位的菩薩,他一方面親近十方無量諸佛、一方面廣度衆生的,這兩件事是同時的,而這些都是因緣生法,所以都是世俗谛。他如果是阿羅漢的話,他不能夠回小向大,就入無余涅槃,那就是住在第一義谛不動了,從世俗谛到了第一義谛,到那裏就住下來不動了。只有發大悲心的人,他不住在那裏,他還要忘不了,因爲還有他的父母,還有兄弟姐妹、好朋友,還在世俗谛那兒流轉生死,如果不回到世俗谛來度化他們,心不安哪!所以,他一定要從第一義谛到世俗谛來。不過,這種人在世俗谛就是第一義谛了,是這樣子,可以這樣說。
所以這上面說:「令阿鞞跋致菩薩離色處涅槃」,佛的大智慧,教導這個人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,那麼他就可以離色處涅槃。如果你不用聞思修的辦法,你不觀一切法如夢幻泡影,你不觀一切法自性空,你很難得解脫的;而這兩方面都屬于般若的智慧,這個般若的智慧是不共于世間法的,是不共于其他的外道的,其他的宗教都沒有佛法這個般若的智慧。佛教裏面說四禅八定,那還是通于外道的、通于外道;唯有佛法裏面的般若是不共于外道的,不共于世間的,世間人沒有這個。所以,唯有佛法才能得解脫,其他的不行!其他的宗教做慈善事業也是對,做一些利益社會的事情也是對,但是你若不學習般若波羅蜜,不行!你不能得解脫,你不能得解脫的,你不學習般若波羅蜜,你永久也不能得解脫。那麼做一些善事以後,就在人世間做一般的散亂的這種善法,多數就是在人間、或者欲界天享福。享福,也是好,也不是不好;但是福報大了,你如果在人間福報大了,他的權力就會大。權力大的時候,也有問題,就會因爲他沒有般若波羅蜜,他的貪瞋癡也是大的,比一般人大。福報大,貪瞋癡也大,隨時貪心、瞋心來了的時候,就會做惡事。
所以從最初來看:哎呀!大家去做善事,做慈善事業怎麼怎麼好!但是等到你得果報的時候,那個貪瞋癡若大的時候,也會做惡。說:「我們沒有做那麼多的善事,將來的福報不大。福報不大,好像輸給人家了。」但是福報不大,你那個煩惱也沒那麼大,做惡也沒那麼大。所以我們看,在《高僧傳》上,有的高僧他沒發願求生阿彌陀佛國,他願意來生不要生到有錢的人家去,不要!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7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