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識裏面,色受想行識是有生有滅的,在這生滅的色受想行識裏面,沒有那個不生不滅、常住不壞的「我」的,這叫「我空」,是這樣講法。《大智度論》就是解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,藏經裏面有,大家都可以讀一讀,而流通本也很多。
那麼,再一個說法:如果在色受想行識,色受想行識都是生滅變化的,其中有一個不變化的、常住不變的「我」,就應該說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、我──應該是六個,不能說五蘊,應該說六個嘛。因爲佛說:這裏面沒有「我」,所以只說五蘊。說是若有「我」的話,說: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,再加個「我」─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我,應該是七個,應該是這樣說也是對;是因爲沒有,所以只是色受想行識而已,所以是「我空」,是這樣意思。
這樣講法,當然就是說是「我空」了。但是,我們若是在奢摩他裏面修這毗缽舍那的時候,就觀察這色受想行識都是生滅變化的,這裏面沒有一個我的實體。但是,我們平常說話也好、寫文章也好,彼此有所溝通的時候,也是說「我」怎麼怎麼的,那麼佛怎麼解釋呢?那是假名「我」,就是色受想行識統起來假名爲「我」,它是沒有實體的。離開了色受想行識之外,沒有「我」的體性,假立名字,名之爲「我」。就是這個東西、這個建築物,有梁、有柱、有各式各樣的東西,配合起來名之爲「樓」、名之爲「房」、名之爲「舍」,其實這都是假名,意思一樣,那麼它不是有真實的體性的。
在《大毗婆沙論》上說到一件事,說須菩提尊者他修無我觀,修無我觀。有一天他就到另一位比丘那裏去,比丘也是自己住一個……用我們中國人說話,就是住茅蓬吧!他就去敲他門。敲他門,那麼裏面的比丘說:「誰?」這須菩提尊者站在那裏,不能回答說:「是我!」這句話說不出來。因爲爲什麼?他觀察色受想行識裏沒有「我」,怎麼能說是「我」呢?就說不出來話,有這種事情。
但是我們現在,如果你對于這一類的佛法你有歡喜心的話,你靜坐的時候思惟:色受想行識都是因緣所有,都是變化無常的,終究是要死掉了,另外沒有我,沒有我的體性的。沒有我的體性,那麼我若自稱爲「我」的時候,只是假名字爲「我」,沒有真實的體性,常是這樣觀察。
我們也可以反問:「我這樣觀察,有什麼好呢?」有很大很大的好處!譬如說,有人若是罵你的時候,你就想:「現在他罵誰?是罵我?誰是我?這是色、這是受、這是想、這是行、這是識,另外沒有我呀!他沒有罵我!」你這樣一想啊,你不生煩惱。說是:「我說話的時候,也說『我』嘛!」這是假我,不是真的。你看!你立刻就會有作用,完全不同。就是他罵我、他打我、他傷害我、他贊歎我、他愛我,所有、所有說到我的地方,你都可用這「我空」來觀察,是沒有「我」,這就完全不同了。
我前兩天我也說到,我說是:中國佛教這麼多的經書,不要說中國曆代高僧的著作我們不說,從印度翻譯來就是有很多很多了。那麼中國古德去加以注解,我們後代的人才容易讀一點,才容易閱讀,不然的話,我們直接讀印度翻譯過來的經典,很困難的。
但是,這件事我們自己去想一想,就有這些問題。有什麼問題?「我一定選一個最殊勝、實相無相微妙法門」,一定是這樣子;但是,忘掉了一件事情就是:要解決問題,解決實際的問題──忘掉了這個事。實際的問題,我那天也說了,就是:我只要是信佛了,不管你是在家居士也好、你是出家的法師也好,要解決實際的問題。實際的問題就是心裏面老是波動、老是有煩惱,這是個問題。心裏面有賊,這不行的呀!那個地方不太平,不太平,老是有問題,這是很苦惱的,要解決這個問題。
解決問題,怎麼樣能解決問題?我看,《阿含經》是能解決問題的,這個《般若經》也能解決問題的。說:「我一定要學那個無上的微妙法門!」也是好;但是結果學不來,只能看個話頭:「念佛是誰?」那樣去看了。如果你看了經論,這句話是不需要講「念佛是誰」了。根本沒有我,念佛是誰?那有這個事情呢?所以,看話頭是個禅宗不得已的方便,因爲這些經論都看不懂了,怎麼能按照經論去修行?人家達摩禅師告訴你,你去學習《楞伽經》,按《楞伽經》去修行,結果你就不學《楞伽經》了、也不學《金剛經》……「念佛是誰」去了!那麼這就是方便。你知道了以後,你還是要按照經論去修行的呀!是那麼回事。如果老是停留在那裏,那是祖師西來大意嗎?我看,不是那回事!
這個事情,要解決實際問題,就是觀我空是能解決問題,也就是修四念處能解決問題。解決問題有什麼好處?快樂!心情快樂,心情很快樂的!不解決問題,苦惱啊!很多很多的苦惱。
所以,觀察我空,其實就很簡單,就是觀察我們這個色受想行識,不管是生理上的組織、精神性的心意識、受想行識的分別──都是在變化,常常地在變化,都是不穩定,這就是很明顯的是無常,裏面沒有常法可得。所以觀心無常,也就是觀心無我了,就是無我的意思。
那麼「觀法無我」呢,實在這「法」是什麼意思?就是我們這個心意識、身口意,去做善事,或者去做惡事,或者是修學戒定慧、怎麼修行,這是「我」的作用,約我的作用來說的。所以「觀心無常」也是無我,「觀法無我」還是無我,也就是觀我不可得、觀一切法也不可得,按照《般若經》上的意思,就是這樣意思了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4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