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「空」,這個無我義,這個「空」,你若真實到這個境界,譬如說是阿羅漢、或者聲聞人,不管證阿羅漢果、沒證阿羅漢果,他觀察這無我,就是色受想行識而已。色受想行識憑什麼東西出來的呢?就是執著有我,而後就有愛。有我,就會愛這個我;愛這個我,同時就要有瞋了。你若有愛,有貪愛就是一定要有瞋,那麼,有貪瞋就是愚癡,愚癡造了業,所以就得這個果報。現在無我,那也就沒有愛,沒有愛也就沒有瞋了。這阿羅漢他到這時候,愛煩惱、見煩惱都斷除去以後,雖然無始劫來的業力還有多少,但是不發生作用了。那麼臨命終的時候,前一剎那這個色受想行識滅了,後一剎那不生,這時候是什麼境界?這是無我的境界,是無我,這就是涅槃。所以是「深」,這是聖人的境界,不是用嘴巴皮子說,沒有用,那是聖人已經契證了、成功了的境界,「空是其義」。
當然,這種空義如果和大菩薩比較,那大菩薩和佛要高過阿羅漢所證得的境界。因爲阿羅漢雖然是證得我空,也可以說是法空也證得了;但是還有習氣,還有余習。那麼有余習,在大乘佛法來說,就是無明惑,就是無明煩惱。無明煩惱,若菩薩經過無量劫的觀一切法空,無我、無我所,那麼阿羅漢修行的時間沒有那麼長,他只是斷除去愛煩惱、見煩惱,但是習氣沒有斷。那麼菩薩長時期的、無量劫的這麼修行、廣度衆生,一方面度衆生,一方面衆生不可得,自己菩薩觀「我」也不可得,長時期的修行,他把余習也斷了,那個智慧更高深了,所以,所見的我空也高過阿羅漢,是不同的,還是不同。當然,還是可以用這個名字,還是空,但是還是有深淺的不同了。所以,經上有這個譬喻:象、馬、兔,叁獸度河。這個兔子在水面上浮,浮在水面上就過去了,過到河的彼岸了;這個馬有的時候──馬比兔子大,所以,它就有的時候,它就入水就入得深一點;而大象就能達到河的底。這表示佛能夠深入諸法實相,那麼這個辟支佛和阿羅漢,他入的諸法實相不如佛那麼深,是這樣意思,但是都是到彼岸了,都是到涅槃岸了。
空是其義,「無相、無作、無起」也是其義。這個「無相」是什麼呢?這個「空是其義」,觀我空的時候,只是色受想行識剎那剎那生滅變化,老病死的色受想行識還在,只是在這裏面,沒有常恒住的我,(注:常恒住的我)不可得──這是觀我空;「無相」呢,就觀察色受想行識也是不可得的,也是畢竟空了。那麼這個時候,有色受想行識的存在,就是「相」。這色受想行識觀察它是緣起的,它就是畢竟空的,那麼就是無色,無受、想、行、識,就無相了,是這樣意思──這和《心經》上一樣: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識亦複如是……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」,意思一樣,空是無相。
「無作、無起」:這個「無作」怎麼講呢?這個「作」字,就是不作願。唐叁藏法師他翻個「無願」,羅什法師翻個「無作」,這實在是梵語應該是一樣的,但是有翻無作、有翻無願的不同。但是,在《大智度論》上解釋,也是說「不作願」,那麼「無作」也就是「無願」。這個「無願」怎麼講呢?就是他不願生叁界,不願意再來生叁界之內流轉生死的,就是厭離心,厭離的意思。那麼就是觀察這個世間上、這個叁界之內,都是無常的、老病死的、流轉生死的境界,是苦,是苦惱的地方,我不願意再到叁界來受生了,所以叫「無作」,是這麼意思。
這個「無起」是什麼意思呢?因爲他這樣子又觀察空,是我空;觀察無相,就是法空;那麼他又不願再生叁界,結果他成功了,就不起,無起就是不起,就是不在叁界裏面再現起來了,不在叁界現身了,不現身于叁界了,叫「無起」,這樣意思。
「無生、無染」,這個是說:空是其義、無相是其義、無作也是其義、無起也是其義── 就是深義,這都是聖人的境界。「無生」,這個深義就是無生,一切法都是無生的,無生也就無滅的。這個裏面主要就是:這個生、無生,應該先說這個「生」。
「生」就是按佛法的道理,就是一切法都是因緣生出來的,有因緣才生出來。我們讀中國的老莊《道德經》: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叁,叁生無量」。道生一,這個道能生出個一來。道怎麼能生出一?這其實也就是道生出來一切法。但是,「道」是什麼東西?它爲什麼生出一個高山來?生出個大海來?生出一個人來?生出一個兔子來?怎麼生的?也說得不清楚;而佛法不那麼說,就是各有各的因緣:生人,有人的因緣;天有天的因緣;叁惡道有叁惡道的因緣。總而言之,一切法都是因緣生,因緣生的,所以它就是自性空,在自性空上看,就是「無生」的,這個道理就是這樣子。當然,這個事情你若深入的去觀察,你就會明白什麼叫做「無生」。
一切法是由因緣有的,若沒有因緣的時候,就沒有這件事。因爲什麼沒有這件事呢?因爲它是由因緣有嘛,沒有因緣就沒有這件事。你譬如說現在這個大樓,以前沒有這因緣造這個樓的時候,這個地方就是空的。如果沒有建築公司,也沒有這個投資的人,這地方就出現出來一個樓,那就是叫做「有自性」的意思,就是有自性。如果說是沒有這些因緣的時候沒有這個樓,那就這個樓沒有自性,沒有自性。現在看出來,喔!是的,這個樓是無自性的,因爲沒有這個因緣的時候,這地方就是空地,沒有樓。那麼現在有因緣了,樓出現了;樓出現,這個樓還是無自性,因爲這些樓都是由因緣有的,還不是自性有。所以它沒有樓的時候,樓是自性空;有樓的時候,樓還是自性空;將來無常了還是自性空──前際空、後際空、中際亦空,都是空的。在空上面看,無有少法可得,所以「無生」,「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,無眼耳鼻舌身意」,這道理是這樣的。那麼這個無生,這樣講「無生、無滅」,不是在聖人已經證會了涅槃的時候,就是現在生死流轉的時候,在聖人的那個畢竟空的智慧觀察,就是無生無滅的,所以這也是個深義,是個深義。
「無染」,這個無染,這個「染」是染汙,就是煩惱。我們這個煩惱很不容易斷,很不容易除滅的。有的時候說:「你出家幾十年了,你看那麼多的經書,你還有煩惱。」是的,是的!還有煩惱。因爲爲什麼?煩惱不是容易斷的,不是容易的;而現在你能夠觀察我空、法空,不斷的修學空、無相、無願、無起、無生,你這麼觀察呢,難斷而能斷,就能夠得到清淨無染,所以這就是深義,這就是深的意思。
這個「離」,這個「離」字可以做兩個解釋。這個「離」是離欲,可以這樣解釋,就是沒有煩惱了。前面說無染,那已經是離欲了,所以這個「離」在這裏不必說離欲,那麼可以作第二個解釋。第二個解釋是什麼呢?「離」這個字,就是不執著的意思,就是聖人他那個清淨心,與一切法相接觸的時候不著,他是相離的,是相離的。
還有一個字,叫做「舍」,慈悲喜舍的舍,那個「舍」字。「舍」那個字其實就是離,其實也就是無著。這幾個字形容聖人的心,我感覺到形容得好!我們凡夫這個心和一切法接觸的時候,就是有著。不要說:「喔!這個東西是我所愛的。
這才叫著──不是!不止于此!說是那個東西,不高興,是我所憎惡的,其實你這憎惡就是著,要不然你憎惡做什麼?那就表示你著了啊!而這個阿羅漢聖人,他無愛亦無憎。說是我們認爲那個境界很好,聖人、阿羅漢他不愛;我們認爲那東西可憎惡,但是,阿羅漢也沒有厭的心,是不取亦不舍── 沒有可取的、也沒有可舍的,那麼就是他無著的關系,而這無著也正是舍的意思。他的心于一切法不取、不執著,就像人手上有膠,你摸什麼都是著,摸什麼就粘上了,就是……我們凡夫心就是,所以一著呢,所以就不是貪、就是瞋,總而言之就是愚癡。
聖人他是「離」,于一切法都不執著,這個境界,那真是……這是一個大自在、大解脫的一種境界,這「離」也可以說是解脫的意思──當然,這是修行成功了的境界。沒有修行成功的時候,總是粗細的分別,就是有的執著、有的不執著,你這個沒有修行的人,當然有點差別,但是不能和聖人相比:初果聖人不能和二果比,一直到阿羅漢,在小乘佛法就說這是圓滿了;但是又不能和辟支佛比,也不能和佛來比,佛是究竟圓滿了,佛是究竟無染汙,是「離」的。
「寂滅」,這個「寂滅」,這是說,譬如說,剛才說阿羅漢他入涅槃的時候,他壽命終了的時候,前一剎那色受想行識滅了,後一剎那色受想行識不生,就是那個時候不生不滅的那個「寂滅」,那是已經證得的境界。那麼,現在若是在流轉生死、在生滅變動之中,觀察它是寂滅的,那也是聖人的智慧才能觀察,那也叫「寂滅」。這樣講,和前面那個「無生」就重複了。那要怎麼說法呢?這樣講,這個「無作」就是不作願,「無起、無生」就是按因、果兩個字講,因不生起,果報也就不生了,這樣講就不重複了。那麼,這底下這「寂滅」,就是一切法不生不滅,這樣意思。
「如、法性、實際、涅槃」,這個「如」字是什麼呢?就是寂滅。這個寂滅──不生不滅,沒有差別相了。色是不生不滅的,受也是不生不滅的,想、行、識,眼耳鼻舌身意,乃至一切法都是無差別相,那就叫做「如」。在這一切因緣生法上,有無量無邊的差別,但是,從寂滅上看,一切法無差別相,那就叫做「如」,這樣意思。
「法性」,這個一切法「如」義,這個「如」義是不變的,所以叫做「性」。「性」以不變爲義,不變異了。這話什麼意思呢?因爲在有爲法上看,說這個人他現在在地獄裏頭,但是,地獄也有時間性,過了,又跑到天上去了。到天上去很好吧?過了一個時期,壽命盡了,又來到人間了,就是老是變動── 有的時候好,有的時候壞,有的時候苦惱,有時候快樂,老是變動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5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