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5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;但是,一切法寂滅相的這個「如」義是不變的,是不變的。從這來看,對于覺悟法性、契證法性的人,他永久不會再變動,不會再又跑到生死輪回來了,又有生死流轉起來了,沒這回事。

  

  「實際」,就是真實的境界,這是不虛妄的,不是虛妄的。這可見,我們這些有爲法、生死流轉的事情,都是虛妄的、不真實的。譬如說這天空上的雲,你看上去像個棉花似的;但過一會,看起來像一棵大樹;再過一會看,又像一條魚似的,它老變。像魚也是假的、像樹也是假的、像棉花也都是假的,它都在變化,這就不真實。但是,若「如」和「法性」的境界,那就是真實的境界,是不變的,這樣意思。

  

  「涅槃」,這是約這些修行人成功了所契證的境界,這是叫「涅槃」。「涅槃」也翻個解脫,也翻個不生不滅,有很多的翻譯。就是他解脫了惑業苦了,解脫了惑業苦,就是沒有煩惱、也沒有生死的業力、也沒有苦惱了,得到大解脫、大安樂的境界,叫涅槃。這是約修行成功的時候叫這個名字,那麼這個名字,這都是深義。

  

  深奧處,什麼是深奧處?菩薩住在這個地方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呢?佛回答:「空是其義,無相、無作」,乃至「如、法性、實際、涅槃」,這是深義,這是甚深的道理,乃至天魔、外道──九十六種外道所不能及,都達不到這裏。唯有佛法教化的人,他能信受奉行,成功了,能達到這裏。如果達到這裏,永久也不會退失的,所以這是深義。這底下結束這句話,「須菩提!如是等法,是爲深奧義」,這些法就是深奧義。

  

  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但空乃至涅槃是深奧,非一切法深奧耶?」佛言:「一切法亦是深奧義。須菩提!色亦深奧,受、想、行、識亦深奧;眼亦深奧,乃至意,色乃至法,眼界乃至意識界,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,四念處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深奧。」

  

  「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但空乃至涅槃是深奧,非一切法深奧耶?」這底下須菩提又請問佛,對佛說:「世尊!」說是「只是空、無相、無作、無起、無生、無染、離、寂滅、如、法性、實際、涅槃是深奧,不是一切法都是深奧嗎?」這麼樣問。

  

  「佛言:一切法亦是深奧義」,一切法也都是深奧的。「須菩提,色亦深奧,受想行識亦深奧;眼亦深奧,乃至意,色乃至法」,那麼這樣說,色受想行識也都是深奧的。眼乃至意,就是六根── 眼耳鼻舌身意;「色乃至法」,就是色聲香味觸法;「眼界乃至意識界」,那麼這說到十八界。

  

  「檀波羅蜜」,就是布施波羅蜜。布施,還有屍羅波羅蜜就是戒,忍辱、精進、禅定,「乃至般若波羅蜜」。「四念處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深奧」,這個四念處,這是叁十七道品。六波羅蜜、叁十七道品,乃至佛所成就的無上菩提,這些也都是有爲法,都是因緣生法,這些法也是深奧義。

  

  「世尊!雲何色深奧,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深奧?」佛言:「色如深奧故,色深奧,受、想、行、識如,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深奧故,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深奧。」

  

  「世尊!雲何色深奧,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深奧?」這是須菩提尊者又接著問:「世尊!什麼理由說色受想行識,乃至佛所證得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是很深奧的呢?」就這麼問。

  

  「佛言:色如深奧故,色深奧,受想行識如,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深奧故,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深奧」,佛這麼回答。因爲這個色的如、色的如,這個「如」是遍一切法的,這個色受想行識是因緣生法,因緣生法裏面有「如」,這個「如」是深奧,所以那個色也隨之深奧了,受想行識也就是深奧,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就是深奧的,這麼原因。

  

  「世尊!雲何色如深奧,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深奧?」「須菩提!是色如,非是色,非離色;乃至識如,非是識,非離識;乃至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,非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非離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

  

  「世尊,雲何色如深奧,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深奧?」須菩提尊者繼續要問這個問題。「須菩提!」佛就回答,佛招呼須菩提:「是色如,非是色,非離色;乃至識如,非是識,非離識;乃至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,非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非離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所以它是深奧的。

  

  這個地方,佛這麼回答:「是色如,非是色,非離色」,觀察這個因緣所生的色,譬如我們身體的、生理的組織──地水火風、眼耳鼻舌身,這都是物質所組成的。觀它是因緣生法,它就是本性空,所以就是「如」了,所以「是色如」。

  

  「非是色」,而那個「如」── 本性空那個「如」,又不是色、又不是色了。怎麼知道又不是色呢?因爲那個「如」是沒有生住異滅的差別相,沒有這個變化;這個色是有生住異滅的變化,所以那個「如」不是色。「如」和這個色不同,不一樣,可是,這個色它又是「如」,就是觀察這個色是因緣所生法,所以,從這個色就覺悟了諸法如義,所以「是色如,非是色」。

  

  「非離色」,而這個「如」不是色,但是,也不能離開色有那個如義。這是什麼道理呢?因爲我們要觀察這個如義,你非要從因緣所生的色上去觀察,才能觀察到那個如義、才能觀察那個如的。你若離開了因緣生法,你就不能觀察一切法如了。所以不能離,離開了就不對了,你就不能觀察這個如了。

  

  這個地方是有點意思的,就是我們修行這件事,就是……所以我在想,我們中國的禅宗的古德,他的意思就是頓──有頓、漸,說是南頓北漸。這個神秀禅師也是跟五祖學習禅的,這個慧能禅師也是跟五祖學習禅,但是,兩個人以後所傳的禅法,就有頓漸的不同。而六祖大師──看這個《壇經》上,他還是重視經論、他還是重視經論,他還說到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名字的,《六祖壇經》有這個名字。但是逐漸的演變,後來的禅宗的人,就是主張頓,就是你現在一下子就是佛,就是佛境界,就是那不可思議境界,就是主張這種妙法。

  

  但是,現在來說,若從這個「是色如,非是色,非離色」,從「非離色」這句話來說,那個頓就很難了、很難了。你非要從有爲法上去觀察,逐漸的、逐漸的,你才能契會那個「如」的。如果不從有爲法上去觀察,就直接的離分別相,這個事怎麼能辦得到呢?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嘛!所以,這非是色,還非離色,不離色的關系,你就得從色上去觀察、去證悟,才能證悟那個「如」,這樣意思。

  

  「乃至識如」,也是「非是識,非離識」,也是一樣,觀察這一念心,它是因緣所有。剛才也說了,我們這一念心是不能自主的,遇見好因緣就好,遇見壞因緣它就壞。所以這個識,它就是種種的變化,那麼你觀察它是因緣生,那就是本性空了。所以,過去心不可得、現在心不可得、未來心也不可得── 不可得,那麼就是如了。

  

  「非離識」,你若想契會那個「如」,那才能夠是聖人,才得道了,你不能離開識去得道的。就觀察這一念心是不可得,才能契會那個如的,所以「不離識」。

  

  「乃至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,非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非離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也是這樣,佛的一切種智也是因緣生法、也是因緣生法。所以你觀察它是本性空,就是如;本性空那個如,又不是那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就是這樣意思。所以,色受想行識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都是深奧,都是深奧義。

  

  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5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