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;但是,一切法寂灭相的这个「如」义是不变的,是不变的。从这来看,对于觉悟法性、契证法性的人,他永久不会再变动,不会再又跑到生死轮回来了,又有生死流转起来了,没这回事。
「实际」,就是真实的境界,这是不虚妄的,不是虚妄的。这可见,我们这些有为法、生死流转的事情,都是虚妄的、不真实的。譬如说这天空上的云,你看上去像个棉花似的;但过一会,看起来像一棵大树;再过一会看,又像一条鱼似的,它老变。像鱼也是假的、像树也是假的、像棉花也都是假的,它都在变化,这就不真实。但是,若「如」和「法性」的境界,那就是真实的境界,是不变的,这样意思。
「涅槃」,这是约这些修行人成功了所契证的境界,这是叫「涅槃」。「涅槃」也翻个解脱,也翻个不生不灭,有很多的翻译。就是他解脱了惑业苦了,解脱了惑业苦,就是没有烦恼、也没有生死的业力、也没有苦恼了,得到大解脱、大安乐的境界,叫涅槃。这是约修行成功的时候叫这个名字,那么这个名字,这都是深义。
深奥处,什么是深奥处?菩萨住在这个地方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呢?佛回答:「空是其义,无相、无作」,乃至「如、法性、实际、涅槃」,这是深义,这是甚深的道理,乃至天魔、外道──九十六种外道所不能及,都达不到这里。唯有佛法教化的人,他能信受奉行,成功了,能达到这里。如果达到这里,永久也不会退失的,所以这是深义。这底下结束这句话,「须菩提!如是等法,是为深奥义」,这些法就是深奥义。
须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但空乃至涅槃是深奥,非一切法深奥耶?」佛言:「一切法亦是深奥义。须菩提!色亦深奥,受、想、行、识亦深奥;眼亦深奥,乃至意,色乃至法,眼界乃至意识界,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,四念处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深奥。」
「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但空乃至涅槃是深奥,非一切法深奥耶?」这底下须菩提又请问佛,对佛说:「世尊!」说是「只是空、无相、无作、无起、无生、无染、离、寂灭、如、法性、实际、涅槃是深奥,不是一切法都是深奥吗?」这么样问。
「佛言:一切法亦是深奥义」,一切法也都是深奥的。「须菩提,色亦深奥,受想行识亦深奥;眼亦深奥,乃至意,色乃至法」,那么这样说,色受想行识也都是深奥的。眼乃至意,就是六根── 眼耳鼻舌身意;「色乃至法」,就是色声香味触法;「眼界乃至意识界」,那么这说到十八界。
「檀波罗蜜」,就是布施波罗蜜。布施,还有尸罗波罗蜜就是戒,忍辱、精进、禅定,「乃至般若波罗蜜」。「四念处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深奥」,这个四念处,这是三十七道品。六波罗蜜、三十七道品,乃至佛所成就的无上菩提,这些也都是有为法,都是因缘生法,这些法也是深奥义。
「世尊!云何色深奥,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深奥?」佛言:「色如深奥故,色深奥,受、想、行、识如,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深奥故,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深奥。」
「世尊!云何色深奥,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深奥?」这是须菩提尊者又接着问:「世尊!什么理由说色受想行识,乃至佛所证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很深奥的呢?」就这么问。
「佛言:色如深奥故,色深奥,受想行识如,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深奥故,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深奥」,佛这么回答。因为这个色的如、色的如,这个「如」是遍一切法的,这个色受想行识是因缘生法,因缘生法里面有「如」,这个「如」是深奥,所以那个色也随之深奥了,受想行识也就是深奥,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深奥的,这么原因。
「世尊!云何色如深奥,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深奥?」「须菩提!是色如,非是色,非离色;乃至识如,非是识,非离识;乃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,非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非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
「世尊,云何色如深奥,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深奥?」须菩提尊者继续要问这个问题。「须菩提!」佛就回答,佛招呼须菩提:「是色如,非是色,非离色;乃至识如,非是识,非离识;乃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,非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非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所以它是深奥的。
这个地方,佛这么回答:「是色如,非是色,非离色」,观察这个因缘所生的色,譬如我们身体的、生理的组织──地水火风、眼耳鼻舌身,这都是物质所组成的。观它是因缘生法,它就是本性空,所以就是「如」了,所以「是色如」。
「非是色」,而那个「如」── 本性空那个「如」,又不是色、又不是色了。怎么知道又不是色呢?因为那个「如」是没有生住异灭的差别相,没有这个变化;这个色是有生住异灭的变化,所以那个「如」不是色。「如」和这个色不同,不一样,可是,这个色它又是「如」,就是观察这个色是因缘所生法,所以,从这个色就觉悟了诸法如义,所以「是色如,非是色」。
「非离色」,而这个「如」不是色,但是,也不能离开色有那个如义。这是什么道理呢?因为我们要观察这个如义,你非要从因缘所生的色上去观察,才能观察到那个如义、才能观察那个如的。你若离开了因缘生法,你就不能观察一切法如了。所以不能离,离开了就不对了,你就不能观察这个如了。
这个地方是有点意思的,就是我们修行这件事,就是……所以我在想,我们中国的禅宗的古德,他的意思就是顿──有顿、渐,说是南顿北渐。这个神秀禅师也是跟五祖学习禅的,这个慧能禅师也是跟五祖学习禅,但是,两个人以后所传的禅法,就有顿渐的不同。而六祖大师──看这个《坛经》上,他还是重视经论、他还是重视经论,他还说到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名字的,《六祖坛经》有这个名字。但是逐渐的演变,后来的禅宗的人,就是主张顿,就是你现在一下子就是佛,就是佛境界,就是那不可思议境界,就是主张这种妙法。
但是,现在来说,若从这个「是色如,非是色,非离色」,从「非离色」这句话来说,那个顿就很难了、很难了。你非要从有为法上去观察,逐渐的、逐渐的,你才能契会那个「如」的。如果不从有为法上去观察,就直接的离分别相,这个事怎么能办得到呢?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嘛!所以,这非是色,还非离色,不离色的关系,你就得从色上去观察、去证悟,才能证悟那个「如」,这样意思。
「乃至识如」,也是「非是识,非离识」,也是一样,观察这一念心,它是因缘所有。刚才也说了,我们这一念心是不能自主的,遇见好因缘就好,遇见坏因缘它就坏。所以这个识,它就是种种的变化,那么你观察它是因缘生,那就是本性空了。所以,过去心不可得、现在心不可得、未来心也不可得── 不可得,那么就是如了。
「非离识」,你若想契会那个「如」,那才能够是圣人,才得道了,你不能离开识去得道的。就观察这一念心是不可得,才能契会那个如的,所以「不离识」。
「乃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,非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非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也是这样,佛的一切种智也是因缘生法、也是因缘生法。所以你观察它是本性空,就是如;本性空那个如,又不是那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就是这样意思。所以,色受想行识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深奥,都是深奥义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5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