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识里面,色受想行识是有生有灭的,在这生灭的色受想行识里面,没有那个不生不灭、常住不坏的「我」的,这叫「我空」,是这样讲法。《大智度论》就是解释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的,藏经里面有,大家都可以读一读,而流通本也很多。
那么,再一个说法:如果在色受想行识,色受想行识都是生灭变化的,其中有一个不变化的、常住不变的「我」,就应该说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、我──应该是六个,不能说五蕴,应该说六个嘛。因为佛说:这里面没有「我」,所以只说五蕴。说是若有「我」的话,说: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,再加个「我」─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我,应该是七个,应该是这样说也是对;是因为没有,所以只是色受想行识而已,所以是「我空」,是这样意思。
这样讲法,当然就是说是「我空」了。但是,我们若是在奢摩他里面修这毗钵舍那的时候,就观察这色受想行识都是生灭变化的,这里面没有一个我的实体。但是,我们平常说话也好、写文章也好,彼此有所沟通的时候,也是说「我」怎么怎么的,那么佛怎么解释呢?那是假名「我」,就是色受想行识统起来假名为「我」,它是没有实体的。离开了色受想行识之外,没有「我」的体性,假立名字,名之为「我」。就是这个东西、这个建筑物,有梁、有柱、有各式各样的东西,配合起来名之为「楼」、名之为「房」、名之为「舍」,其实这都是假名,意思一样,那么它不是有真实的体性的。
在《大毗婆沙论》上说到一件事,说须菩提尊者他修无我观,修无我观。有一天他就到另一位比丘那里去,比丘也是自己住一个……用我们中国人说话,就是住茅蓬吧!他就去敲他门。敲他门,那么里面的比丘说:「谁?」这须菩提尊者站在那里,不能回答说:「是我!」这句话说不出来。因为为什么?他观察色受想行识里没有「我」,怎么能说是「我」呢?就说不出来话,有这种事情。
但是我们现在,如果你对于这一类的佛法你有欢喜心的话,你静坐的时候思惟: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所有,都是变化无常的,终究是要死掉了,另外没有我,没有我的体性的。没有我的体性,那么我若自称为「我」的时候,只是假名字为「我」,没有真实的体性,常是这样观察。
我们也可以反问:「我这样观察,有什么好呢?」有很大很大的好处!譬如说,有人若是骂你的时候,你就想:「现在他骂谁?是骂我?谁是我?这是色、这是受、这是想、这是行、这是识,另外没有我呀!他没有骂我!」你这样一想啊,你不生烦恼。说是:「我说话的时候,也说『我』嘛!」这是假我,不是真的。你看!你立刻就会有作用,完全不同。就是他骂我、他打我、他伤害我、他赞叹我、他爱我,所有、所有说到我的地方,你都可用这「我空」来观察,是没有「我」,这就完全不同了。
我前两天我也说到,我说是:中国佛教这么多的经书,不要说中国历代高僧的著作我们不说,从印度翻译来就是有很多很多了。那么中国古德去加以注解,我们后代的人才容易读一点,才容易阅读,不然的话,我们直接读印度翻译过来的经典,很困难的。
但是,这件事我们自己去想一想,就有这些问题。有什么问题?「我一定选一个最殊胜、实相无相微妙法门」,一定是这样子;但是,忘掉了一件事情就是:要解决问题,解决实际的问题──忘掉了这个事。实际的问题,我那天也说了,就是:我只要是信佛了,不管你是在家居士也好、你是出家的法师也好,要解决实际的问题。实际的问题就是心里面老是波动、老是有烦恼,这是个问题。心里面有贼,这不行的呀!那个地方不太平,不太平,老是有问题,这是很苦恼的,要解决这个问题。
解决问题,怎么样能解决问题?我看,《阿含经》是能解决问题的,这个《般若经》也能解决问题的。说:「我一定要学那个无上的微妙法门!」也是好;但是结果学不来,只能看个话头:「念佛是谁?」那样去看了。如果你看了经论,这句话是不需要讲「念佛是谁」了。根本没有我,念佛是谁?那有这个事情呢?所以,看话头是个禅宗不得已的方便,因为这些经论都看不懂了,怎么能按照经论去修行?人家达摩禅师告诉你,你去学习《楞伽经》,按《楞伽经》去修行,结果你就不学《楞伽经》了、也不学《金刚经》……「念佛是谁」去了!那么这就是方便。你知道了以后,你还是要按照经论去修行的呀!是那么回事。如果老是停留在那里,那是祖师西来大意吗?我看,不是那回事!
这个事情,要解决实际问题,就是观我空是能解决问题,也就是修四念处能解决问题。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?快乐!心情快乐,心情很快乐的!不解决问题,苦恼啊!很多很多的苦恼。
所以,观察我空,其实就很简单,就是观察我们这个色受想行识,不管是生理上的组织、精神性的心意识、受想行识的分别──都是在变化,常常地在变化,都是不稳定,这就是很明显的是无常,里面没有常法可得。所以观心无常,也就是观心无我了,就是无我的意思。
那么「观法无我」呢,实在这「法」是什么意思?就是我们这个心意识、身口意,去做善事,或者去做恶事,或者是修学戒定慧、怎么修行,这是「我」的作用,约我的作用来说的。所以「观心无常」也是无我,「观法无我」还是无我,也就是观我不可得、观一切法也不可得,按照《般若经》上的意思,就是这样意思了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4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