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2

  問:法師常談證聖道,是不是一定要修禅定,才能證聖道?

  

  答:這句話我剛才說了。證聖道是要修禅,要學習奢摩他,要學習這件事。只是學習奢摩他,那不行,還要學習經論。學習經論,你才知道怎麼樣修四念住,你才會。這樣,這兩方面你都要學習,這樣就能得聖道。如果你只學習一樣,那不行,是不可以的。

  

  問:要如何知道什麼是證聖道?

  

  答:那需要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就知道,什麼叫做證聖道?你不學習般若法門,是不知道的,不知道這件事。

  

  問:現在老人家不能靜坐,如何修聖道?

  

  答:老人家也能證聖道,不能靜坐沒有關系,你的腿,不用盤腿也是可以。這個修學聖道是心,而不是身,所以你不盤腿也能證聖道。但是現在的情形,我們說證聖道,這兩件事都要有:一個修奢摩他,一個修毗缽舍那。修奢摩他也要學習一番,怎麼樣修?要學習的;這個修毗缽舍那,怎麼樣修觀?也要學習一番。不是什麼也不學,我就能修止觀的,不是。但是,我若念阿彌陀佛的話,這個執持名號這句話,鸠摩羅什法師翻譯這句話翻得好。翻得好呢,這個學習的可以不必太多,就是學習一部《阿彌陀經》就可以,我們就……。當然,還要知道這個身體是火宅,是個苦惱的境界,這個厭離心要強一點,願生阿彌陀佛國的願也要堅強,就可以了。所以,若是這樣的話呢,就是還是念佛好,就這樣子。

  

  若是你身體健康,我再多說一句,你有點學問,你是讀書人,學習經論不感覺難。經論都是文句,就是文字,你若有一點學問,學習的時候不難。不難的時候呢,你的身體還是健康,也可以學,一方面念阿彌陀佛、一方面學習經論,這樣慢慢地,你通達了什麼叫做般若波羅蜜,通達了,你就可以正憶念。一方面你的功課表,這個時候念阿彌陀佛,這個時候我正憶念,你可以這樣訂,可以這樣規定。往生阿彌陀佛國去,也很好,可以這個辦法。

  

  問:禅宗中明心見性的自性,和中觀的一切自性不可得相合,或者說見性即是見自性不可見,以合于《金剛經》所說?

  

  答:禅宗本來是很好,在古代的禅宗就是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。你看那個道信禅師的傳,就可以知道這件事。你看那個達摩禅師的傳,和那個慧可禅師的傳,他是學習《楞伽經》而修學止觀的。我們看《六祖壇經》的話,知道這個五祖是講《金剛經》的,是根據這部經來修習禅的。後來呢,就不知道了,後來的情形就不明白了。但是,我們在這些禅師的語錄上看見一句話,什麼呢?「無始劫來生死本,癡人認作本來人(癡人喚作本來身)」,就是阿賴耶識是生死之本,生死之本。我們那天說這個未到地定,這個未到地定現前的時候,如果沒有學習過經論的人,他只願意靜坐,那麼會出現這件事。靜坐,長久地靜坐,他就會出現這個未到地定這件事,就是只是這一念心明靜而住,不感覺有身體的存在。如果沒有學習經論的人,歡喜坐禅的人,歡喜「念佛是誰?」歡喜這樣的人,他出現這個境界,他怎麼想?我看,他一定認爲:這就是我!不就是這樣想嗎?這就是我!說「即心是佛」!通通都從這兒來的,也是這句話。這句話不知道,可能不是禅宗的人說的,「無始劫來生死本,癡人認作本來人(癡人喚作本來身)」,這句話可能是學習經論的人說的,就是呵斥這種人,呵斥這個禅宗的人。

  

  禅宗,當然也不完全一樣,有的人也是讀經論的,學習經論的。譬如說憨山大師吧,他還是學習經論的,他有學習過《華嚴經》、還學習過《法華經》、還有《圓覺經》、《楞嚴經》,他有這個著作,才知道這件事。但是,我們看他的傳記,他後來不參禅了,他念阿彌陀佛。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反倒好,他有可能會往生。但是,另外有一部分人不讀經論,就是一直地是參禅。這種人又有兩種,最低限度有兩種:一種就是他靜坐的時候有一點境界,就像是未到地定這個境界一出現了,未到地定的境界出現,這個人若是精進的話,他還能向前進,他感覺這個境界很不平常,很不平常,他歡喜這樣做。歡喜這樣做呢,他就會執著:這就是我!就會執著「即心是佛」!就會執著這些事情。這樣子呢,他會漂流到佛法以外,不是佛教徒,但是他認爲這就是佛法,也就有會有這個事情。

  

  所以,這個禅宗的人,「明心見性的自性」,就是這麼回事,這是我的本性,就是這樣子,我就是佛。他不知道阿賴耶識裏邊是個大雜燴,裏邊有無量無邊的煩惱的種子、業障的種子,惑、業、苦的種子都在那裏,都在那裏面,他不知道。不知道呢,結果這個人,他不是佛教徒,但是他不知道,就是這麼回事。他說的這個自性是這樣。但是,我們佛法裏面講呢,譬如說是色法、心法,都是因緣生法,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的。我們這個身體,我們這個地、水、火、風這個肉身,它是有生滅變化,我們可能容易認識,我們能知道這個身體是有生滅變化的,我們可能會認識這件事。但是,他常常靜坐的人,他得了未到地定以後,繼續進步的時候,他怎麼能知道心也有剎那生滅呢?不容易明白,不容易明白的。我們說我們有的時候生貪心、有的時候生瞋心、有的時候有疑惑心、有高慢心,有我、我所的這些事情,我們從這裏可以知道這個心是有變化的,所以也是有生滅變化。但是,有可能會知道是有生滅,但是還不是決定明白。如果你學習《瑜伽師地論》的話呢,學習《攝大乘論》的時候,那就不同,對于我們的一念心的剎那生滅,就會認識得更清楚,會更清楚。

  

  我們怎麼樣認識它呢?我昨天說這個行,「無明緣行,行緣識」。「行緣識」,我昨天講的是說,心理的變化,爲什麼忽然間有這麼一個心理呢?又有人提出這個問題:譬如說我是個男人,我是個大丈夫,但做夢的時候,自己是個女人,爲什麼會這樣子呢?這就是有這個事情啊!男人做夢的時候是個女人,女人做夢也可能是個男人。自己也疑惑:我是女人,怎麼是男人呢?就疑惑。這些事情,這個做夢這個事兒,真實不虛!你做夢的時候,你是男人、是女人,和事實有點相反,的確是這麼回事,就是無量劫來,你做過男人,也做過女人,就是你的阿賴耶識把那些過去的事情完全都記錄下來了,有的時候它就會出來,那個記錄會出來的,就是這樣子。

  

  我昨天說:「無明緣行,行緣識」,我是著重在你現在的思想會有變化這方面。爲什麼會這樣?你的業力使令你這樣子的。也可以用這行緣識做另一種解釋,什麼呢?這個行,什麼叫做行?就是心在動的時候,就叫做行。你心一動的時候,它就造成一個力量,把它儲藏在阿賴耶識裏頭。你貪心一動,也造成個力量;你慈悲心一動,也造成個力量。不管你怎麼樣動,它就造成的力量都儲存在那裏了。儲存在那裏的時候呢,我們心…這就是由現行熏種子,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。熏成了種子的時候,我爲什麼現在心裏頭有這麼一念心出來?就是那個種子現行,種子現行。種子現行就是你的心,那個明了性的心就是這樣子出來的。我們說,也不是誰,不是老天爺給你的這一念心,是你自己創造的。誰創造的?就是你的心,你自己創造的,就是這樣子:現行熏種子,種子生現行。這樣子,我們會理解到,這個心是剎那剎那生滅的,是這麼回事,所以這也是無常的。

  

  但是這件事,你若學習唯識的經論,你會明白得更清楚。說我不學習經論,那都是戲論,我這一念不生,我就是佛,那他怎麼能知道,這個心是剎那剎那生滅的?怎麼能知道心也是因緣有的?不知道嘛!但是也會聽他的老師講幾句話,在禅堂裏也會有人講開示,也會說幾句話,于是乎他也知道這叫自性。那他就和他自己用功的境界會合起來,他就是這樣子:這是我的自性,明心見性。他修行的境界,他這個正念,也算是正念,一提起來的時候,一切雜念都不現前,心裏面明靜而住,「靈光獨耀」,你看這四個字多好!但是這四個字是百丈禅師說的。但是他們禅宗的人也會常常念這句話,念這句話就知道:哦!原來靈光獨耀就是這樣子!但是不知道「無劫來生死本,癡人認作本來人(癡人認喚作本來身)」,就是這麼回事。所以這個禅宗的人,古代的禅宗依據佛的法語去坐禅,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一條路。後來的人不歡喜學習經論,那這就是有問題的。

  

  所以,這下面說:「禅宗明心見性的自性和中觀的一切自性不可得相合」,我看不相合,這思想是沖突的。不知道,不知道這個。「或者說見性即是見自性不可見」,當然,你這個禅定一直地這麼修,這個境界高了一點的時候,他也會有一點智慧的,也會說出來種種的變化,也會自性不可見,但是還是可見,明心見性,那就是和經論說的不同了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「以合于《金剛經》所說」,《金剛經》說:「過去心不可得、現在心不可得、未來心不可得」,那怎麼能相合呢?那有心可明?有性可見呢?《金剛經》說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,這是《金剛經》的正義。「若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」,而不學習經論,只是這樣子坐禅的時候,他的「我」非常的大,怎麼能和經上合呢?這是不合的。

  

  問:大致把禅宗的公案分作兩類,是否對?

  

  答:哦!你對禅宗有研究。

  

  問:甲類、弟子○○還有錯誤,如能所對立及兩邊的問題去問師父,師父若答,難免又有能所對立及兩邊的錯誤,師父只好先用棒喝或稱名,滅其分別心,然後告訴弟子這個就是。

  

  答:這個事是那樣!我們從《阿含經》,你讀讀《阿含經》呢,一定從佛的法語去認識第一義谛,不管是小乘、是大乘都是這樣子,它才能夠符合佛意。小乘也是這樣子,大乘也是這樣子,從這裏去理解佛法。你說你不學習經論,我坐在這裏,那就是又一回事。這個禅宗的問題呢,就是後來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2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