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禅宗的學者他不學習經論,他也不真實地去學習《金剛經》,他也不是這樣子。你若學習《金剛經》,他就有一個範圍。「過去心不可得、現在心不可得、未來心不可得」。這句話要怎麼講呢?說是那些人靈光獨耀,那這句話和「過去心不可得、未來心不可得、現在心不可得」,要怎麼樣去理解?這就是問題!但是,禅宗他不看經嘛,就把它丟在一邊去,他就是:我這就是對的!那這個事兒怎麼講?這個問題怎麼解決?我看,觀世音菩薩也不講,也不出聲。觀世音菩薩不出聲,你這個事情,是個很嚴重的問題,觀世音菩薩不出聲,不說。
我昨天也提這件事,我曾經想:觀世音菩薩他不出聲。這一個壞蛋出來令我們幾十年、幾百年,這個大患一直流傳下去,觀世音菩薩不出聲。那爲什麼這樣?觀世音菩薩實在是知道,他出聲、不出聲,都有原因,不是我們能思惟的。但是事實就是這樣子嘛!觀世音菩薩不出聲。他知道的比我們更清楚,但是就不出聲。我們佛法裏面的事情,我看觀世音菩薩也是,他若出聲,那就是這個因緣是可以有效。他若說話的時候會有效,那他就說;如果無效,就不出聲,我認爲是這麼個原因。他感覺到無效,所以不說話。不是不會說,也不是不知道說,也知道怎麼說,但是不說,就是他認爲是無效,所以不說。不像我們說話,我要說就說,不管有效、無效。我們平常人,我們沒有神通的人,沒有得到後得智,也沒有得到根本智,那做事就是這樣子。所以,你這兒說的「能所對立及兩邊」,那當然這樣子還是不能得聖道的。是的!「若有能、所對立,兩邊的錯誤,師父只好用棒喝或稱名滅其分別心」。
現在是那樣,我總說這個問題:初開始的時候,我們從佛教導我們的原則來看,我們有什麼問題?我們有兩個問題,一共就是兩個問題:一個是生理上的問題,一個是心理上的問題。生理上的問題,就是老、病、死,這個我們先不說;心理上的問題,就是貪、瞋、癡。貪、瞋,我們還可能會明白,這個「癡」我們多數還不懂。什麼叫做癡?我們不懂。我們感覺後來的禅宗人,多數都是在這個字裏面轉,他不尊重佛語,所以這個問題不能解決。
我就說這個問題:我們天天或者是念大悲咒、或者念阿彌陀佛、或者是念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但是我們不修止觀的。這樣用功修行的時候,也有好境界,什麼好境界?我不貪心,沒有貪心也沒有瞋心,心裏面很清淨。這時候是什麼境界?如果我們若不深入第一義谛的話,我們認爲我心很清淨,一定會:我不貪心,什麼境界我心裏不動;我也不發脾氣,你毀辱我、輕視我,我不在乎,就感覺到自己很有修行。但是呢,我們若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或者學習《金剛經》的話,那就不是了,你還是在凡夫境界裏面,你還取相的!
你感覺到有修行,這個我慢就出來了,你知道嗎?你知道你有我慢了嗎?你們的貪瞋癡在活動,我的貪瞋癡不活動了,我很有修行,就會有這個分別嘛,但是自己不知道這是個煩惱。若從經論上看,斷煩惱,我斷了貪心、我斷了瞋心,實在不是,不是這麼回事。斷取相心,斷那個取相的心,就看見一切境界的時候,就是凡夫境界,但是誤會這是聖境界。我沒有染汙心嘛,我心裏很清淨,實在是你看見什麼都有執著,都執著是真實的,就是這一念心,它是貪、瞋,貪心、瞋心生起的基礎。你若不取相的時候,這個貪瞋癡都不起。這個取相、取著,那就叫做愚癡。你若在那靜坐的時候,他現出來未到地定的境界,感覺很歡喜,我從來地都沒有這種境界,原來是我們人還有這種事情,這一念明了性的心,常住不滅,靈光獨耀,啊!是這樣子,非常歡喜呀!他這個歡喜心不是般若波羅蜜,是取相而有的,取著這一念心,他不符合這《金剛經》:「過去心不可得、未來心不可得、現在心不可得」,不符合這個意,不符合這個不可得的意思,它不契合。那這不是聖境嘛!這是凡夫境界嘛!但是你若不學習佛法,怎麼知道呢?就是這麼回事。
說最初你若學習《華嚴經》也好、《金剛經》也好、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也好、《法華經》也好,乃至《維摩诘所說經》也好,學習這些經,他都是有這個意思:不要取一切相,不要取著。一定是要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,「因緣所生法」這句話都不容易懂,你能知道這一念心是因緣所生法嗎?不容易懂啊!所以,不要不學習經論,完全不要談了。禅宗後來不願意學習經論,在那裏閉上眼睛,「念佛是誰?」這實在是不對的!而後來的禅宗就是不修習般若波羅蜜的正憶念,只是在那裏寂靜住,只是修個奢摩他。只是修奢摩他,不能說那是佛法呀!不能那麼說的,完全是走偏了,但是自己不知道。這個話誰來說?觀世音菩薩不講,不講這句話,不講。你看看這些祖師的語錄,他也不講這個話,爲什麼他不講呢?他不讀經論,他沒有這個智慧,明白點說就是這麼回事。
問:第二類,若驗證弟子先以有能所對立及兩邊的話問弟子,看他是否上鈎?
答:我們說般若波羅蜜,般若波羅蜜是無相、無貌,這句話要怎麼講呢?般若波羅蜜是智慧,能通達第一義谛的就是般若波羅蜜,這樣呢,就是有能所;第一義谛是所通達的,般若波羅蜜是能通達的。但是,你若進一步地思惟呢,所通達的一切因緣所生法是自性空的,般若波羅蜜也是因緣所生法,也是自性空的,那就沒有能、所,可以這樣子去思惟。
問:反诘師父見地有錯,于是師父讓弟子退下。
答:我看,你是用過功,也對于禅宗有點研究。你暫時放下禅宗,學習經論,然後你再反省一下,看什麼是「八正道」?什麼是聖道的次第?這個問題就解決了。
問:我這問題明顯有能所是非的觀念的錯誤,請法師慈悲,能離兩邊而答。
答:我若是回答你這個問題,我默然就是回答了,應該是這麼說。
問:我有一些妄念揮之不去,成天要像看賊似的防著,請問法師有否更高明的去除法?
答:就是學習般若波羅蜜,觀察這一念妄念是自性空,用這樣辦法。只是看賊,只是看到有賊,你永遠也不能夠滅這個賊。你若讀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根本沒有賊,那麼就是賊就去掉了,這樣子。
問:修行到那個階段,才適合捐贈器官?
答:到無生法忍的時候!到無生法忍的時候可以捐贈器官。這個捐贈器官,我們現在都是我臨死了,醫生驗說這個人死了,然後……。醫生還對捐贈器官有條件的,你一死,立刻就是要取你的那一部份去捐贈,不能過時的,過時就不能用了,這個時候,你才可以捐贈,這不是佛法的捐贈。佛法的捐贈是我們沒有死,正常、健康的身體,你要那一個部份,我給你!這是佛法中所說的捐贈器官,這個境界就是要得無生法忍的時候。你來,我給你一個器官的時候,這種人不怕死,得了無生法忍的人不怕死,所以你要什麼就給你什麼,他死了都不在乎,這個時候捐贈器官!說:我都不要了,我才給你。不要了給你,那個時候你可是…若搞錯了,你會很苦惱。是的,因爲醫生說的還不完全靠得住的。醫生說他現在是死了,結果他還沒有死,那可怎麼辦呢?你到那時候,自己還不能動,那個時候你很苦啊!你嘴還不能說話。
問:慧思大師講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時,爲諸惡論師在食中下毒,念般若波羅蜜故而無礙,請問他是如何念的?
答:他就是深心入法中。慧思大師是天臺智者大師的師長,應該說他是聖人,他不是凡夫了。若是我們也能這樣學習,我們也是可以,可以能到這個境界:這個毒下到身體裏面,他能用般若波羅蜜的深心入法中,就能消毒,有這個作用。
問:爲什麼說「念佛法門」令佛法不會興盛?
答:這個事是那樣,這個念佛法門,我們若是讀這個大本的《無量壽經》,那也是念佛法門;若看這小本的《阿彌陀經》,也是念佛法門,但是兩個念佛法門不一樣。我說的都不是這麼意思。我是說,你勸人念阿彌陀佛,同時又說一句話:不要學習經論,專心念阿彌陀佛。如果你這樣做呢,佛法會滅亡,你這說是「令佛法不興盛」,還客氣了一點。若我說:你不學習經論,我認爲佛法很快地就完全沒有了,很快就沒有了。說「我學習經論」,但是你學得一知半解這樣學,也不吉祥,也不吉祥。「我都能講佛法、我能講經說法,我還能寫文章」,但是你還不是太通達第一義谛。因爲聽經的人,我現在說話,請你們先原諒我,多數是初發心的人,可能還是不相信佛法,但是有興趣去看一看、去聽一聽,有這種人。就算是相信了佛法,但是佛法不是懂得太多,正見還沒能建立,多數是這種人。你講的,你胡說八道,他也不知道。但是,影響別人的思想,這也不吉祥!也會使令佛法滅亡的,也會有這件事。一定要深入經藏,自己也多修學止觀使令自己有正見,不要胡說八道,這樣才好一點。我不是說念佛令佛法不興盛,我的話不是這個意思。
若是我們能夠學習《金剛經》,我們說《金剛經》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,這幾句話就是念佛法門嘛!但是和我們只是執持名號,可是不同。但是這樣的念佛法門,我看今天的佛教徒,誰這樣念佛啊?我看,很少。多數是,就算是學習經論,能講經說法,他也願意執持名號,那感覺容易。你若說是深心入法中,實在這句話就是念佛法門。那個佛,不是佛的名號那個佛,是「如來者,諸法如義」,這是佛。這樣念佛,這是佛法興盛的現象。
所以你說是「爲什麼說念佛法門,令佛法不會興盛?」我的意思就是:念佛是令佛法興盛的,但是,你怎麼念還有問題。你只是執持名號,我不學習經論;不學習經論,你的正見怎麼樣能建立呢?你不學習經論,你就不明白佛法。不明白佛法,你有正見嗎?沒有正見嘛!可也不一定,你說他有邪見,他也主張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那麼這一部份還可以是正見。但是因爲不學習佛法,你對佛法的理解小小、小小。有了問題的時候,念佛求生淨土這地方可能會失掉了,有了問題就會失掉了!因爲什麼?你的正見不堅固,就有問題。
問:若在持名念佛時,心中無文字、無佛像,甚至忘了自己在念佛一事,請問這是所謂「念而不念,不念而念」?或是妄想無明?
答:「若在持名念佛的時候,心中沒有文字」,這個持名念佛就是文字嘛!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這都是文字嘛!你說心裏沒有文字,這句話有點不合。「無佛像」,因爲你沒有觀想,所以說心裏沒有佛像,這個可能的。「甚至忘了自己在念佛一事,請問這是所謂念而不念,不念而念?」你這個地方自己有矛盾的地方,你念阿彌陀佛是有文字,但是你說心中無文字,這句話有問題。這個無佛像,我剛才解釋,是有可能;我們不觀想,它就沒有相。「忘了自己在念佛一事」,「忘」這個字,你用這個滅亡的亡加個心,用這個「忘」。忘了自己在念佛一事,你用這個字,但是可能符合事實,事實是忘了。我先說完,你再說。
我念佛的時候,是念佛,但是打瞌睡的時候,就是忘了念佛,這個「忘」字這麼講還可以;若是你通達第一義谛,學習《金剛經》能通達第一義谛,那個時候,你心裏面「如來者,諸法如義」,你能這樣念佛呢,「心中無文字、無佛像」。忘了自己,這“忘”字不對。他心裏面明靜而住的,明明了了的,那裏面有智慧啊!不是這個忘,不是這個字,他是明而能寂,「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」的境界。你用這個「妄」字,符合不通達第一義谛的人,不通達,符合、契合這個不學習經論的,用執著心念阿彌陀佛的人,這種人用這個字是可以,忘了自己在念佛,那就是打瞌睡的時候。打妄想的時候,也不知道念佛。說:「這是所謂念而不念嗎?」不是的,沒有到那個境界。「不念而念?」不是那個境界。最好還是說就是打瞌睡了,用這個字比較恰當,符合事實。
你下面說:「念而不念,不念而念,或是妄想無明?」這是無明的境界,可以,可以說這是無明的境界,你這麼說是可以的,可以說無明。因爲你完全,你對佛法的理……,這個人這樣念佛,他不明白佛法的道理,佛法的緣起論他不懂,應該說是無明是對的,他在無明中念佛,可以這麼說,是可以。
問:若入無生法忍,佛菩薩示現,怎知這不是陰魔?
答:我們平常人做夢的時候,看見什麼境界,看見不好的境界,「哎呀!我要倒楣吧?」我做了一個惡夢,「哎呀!我要倒楣嗎?」就是會有這樣想法。做了好夢,心裏可能會歡喜。這些境界,都是有所得的凡夫境界。得無生法忍的聖人,他是那樣:他若做個好夢,得無生法忍他也會睡覺,也會做夢;做夢,他心裏面無所得,不取著,不取著這件事,所以不能說它是陰魔,不能那麼說,他不執著這件事。這種人,他心裏有無所得的智慧,魔王不能夠幹擾他的,沒有這個力量,不能幹擾的。只有佛菩薩更高深的道力能和它相應,和它相應的時候,當然還是和佛法是相契合的,他心裏面不取著、不取相。他能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,他能達到這個境界,所以不能說那是陰魔,不能那麼講。那麼講,這凡夫可以這麼講,我們凡夫處處執著,一有一點不對「哎呀!我要倒楣吧?」這是我們的境界,不是那個得無生法忍的聖人的境界。但是,魔王也會知道這個人是聖者,也去擾亂,但是不成功,會這樣。我說完了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2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