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3

  複次,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聞是般若波羅蜜,受持、讀誦、正憶念、亦爲他人說,是人不墮地獄道、畜生、餓鬼道,亦不墮聲聞、辟支佛地。何以故?當知是善男子、善女人正住阿惟越致地中故,是般若波羅蜜遠離一切苦惱衰病。

  

  這是第四科,「明離叁惡道超二乘漸住佛道遠離衰病」。這一段文說到「善男子、善女人聞是般若波羅蜜」:「聞」,就是學習;又能夠不斷地溫習,就是「受持」。「讀誦、正憶念」,「正憶念」是包括修止觀在內;又能夠爲他人演說。能夠這樣地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,有什麼功德呢?「是人不墮地獄道、畜生、餓鬼道,亦不墮聲聞、辟支佛地」,也能夠有這種功德。下面又加以解釋。

  

  「何以故?當知是善男子、善女人正住阿惟越致地中」,就是前面「聞是般若波羅蜜,受持、讀誦、正憶念、亦爲他人說」,這個人的修學般若法門已經進步到不退轉地的程度。我昨天曾經解釋,就是分兩個階級:第一個階級就是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,達到忍的程度。就是修止觀的時候,他的奢摩他和毗缽舍那能夠調伏貪、瞋、癡、我我所的煩惱,能達到這個程度,就不退轉了。若是你雖然肯靜坐,肯學習奢摩他、又學習毗缽舍那,也是有成就的,但是還沒能達到調伏煩惱的程度。就是你這樣用功的時候,煩惱還會現起來。那麼,煩惱現起來之後,你能夠覺悟這件事,立刻地提起正念來調伏這個貪瞋癡,不完全令你滿意的,不能完全調伏的,那就不是阿惟越致地,就不是那個不退轉的境界。

  

  現在說不退轉呢,到忍位。忍位的時候呢,就是你自己在靜坐的時候,能奢摩他、毗缽舍那這樣修行的時候,心裏沒有煩惱。說我不靜坐,到外邊去的時候,你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接觸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的時候,也沒有煩惱,能達到這個程度,那就叫做不退轉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那麼,這是我們學習般若法門很明白的一個經驗的事情,因爲這是自己完全明白的,我現在心裏有沒有煩惱?這是很明白的事情。從這裏可以檢驗出來,我是不是阿惟越致地?這樣的檢查呢,還知道一件事,還應該知道自己不是聖人,不是,還沒有到聖人的程度。若從這個地方,暖、頂、忍,到了忍位,從忍位到世第一,再進一步到無生法忍的時候,這時候是聖人了。我昨天也說過了,如果是利根人,你自己知道,我現在是得聖道了;鈍根人呢,就差一點,就還不太明白。不太明白,但是因爲你有這樣的努力,佛菩薩會來同你通消息,那麼也會來印證你現在得無生法忍了。這是學習般若法門的一個次第,其中的一個境界。

  

  下面這句話,「是般若波羅蜜遠離一切苦惱衰病」,這又是一樣功德。這樣功德呢,我們應該是感覺到特別地重要:能令我沒有病痛!你看,這件事很重要喔!令我沒有病痛這件事,就是還是前面的這一段文,「善男子、善女人聞是般若波羅蜜,受持、讀誦、正憶念、亦爲他人說」,就是這樣的,你這樣用功修行,你就能夠遠離一切的苦惱衰病。這個「衰病」,就是苦惱。但是這個地方呢,可以做兩種解釋:一種解釋就是有病痛的時候,這個病,各式各樣的病痛來了,來了的時候,當然有病痛,就算是蚊子叮一下吧,也不舒服;或者更重的病痛來了,你能夠你這一念明了性的心,不在這裏取著,不取著這件事。

  

  這件事,這樣講本來應該就是說明白了,不過再解釋一下。就是在這裏,你修止觀,修止觀的時候,就使令你這一念明了性的心,不停留在這裏,不停留在衰病、苦惱衰病這裏,就能夠向于第一義谛那裏去了。這個向于第一義谛的時候,你內心裏面對于這個苦惱衰病不感覺,就不感覺,那就叫做「遠離一切苦惱衰病」。這件事,如果你肯這樣子正憶念,「受持、讀誦、正憶念」的話呢,也是很明白的一件事,就會感覺到這裏。有苦惱的時候,有衰病的苦惱的時候,你心裏就沒有衰病苦惱;是有衰病苦惱,但是你能做如是觀的時候呢,心裏就不感覺有衰病苦惱,這叫做「遠離一切苦惱衰病」。若是這件事呢,也是有感覺,有什麼感覺?譬如說我們受持、讀誦、正憶念般若波羅蜜,我們的功夫沒有到達那個程度,你也做如是觀,也是正憶念,但是衰病苦惱不能遠離,你不能遠離苦惱衰病,不能。但是,你那個止觀的力量強了的時候呢,就是遠離了。就是有苦惱衰病的時候,但是你在修這奢摩他、毗缽舍那的時候,就不感覺有這件事。這就看出來,你的正憶念的這個止觀的力量深淺,看出來這件事。

  

  我昨天、前天也說了,這個毗缽舍那的觀和奢摩他的寂靜住,都有深淺的,所以在這個地方有不同的感覺,這是第一個解釋。第二個解釋呢,就是有苦惱衰病,但是經過你一個時期的「聞是般若波羅蜜,受持、讀誦、正憶念、亦爲他人說」,經過一個時期,苦惱衰病沒有了,就是身體是恢複健康,這件事。那麼,可以做這兩種解釋。這就是你的止觀的力量是更強了,更強的時候會有這件事。其中有個差別呢,你這樣用功修行,這件事還是出現的,苦惱衰病這件事還是出現,還是出現這件事。但是經過你的正憶念的止觀的功夫呢,就把它驅逐了,所以就沒有苦惱衰病,就沒有這件事。

  

  我們從佛在世的時候,這些阿羅漢,那些在《阿含經》裏面的記錄上看出來,阿羅漢也有病,也有病這件事,病得還是很重的。有一次,看見這個舍利弗尊者有病了;病了,佛這時候在大衆裏說法的時候,他要去聽法,他若不用神通,他就不能動,所以要臥在床上,要他的弟子擡到佛邊去,有這件事。那麼這看出來,這些阿羅漢也有病痛,那麼這是大阿羅漢,是佛認可的大阿羅漢,不是自己說我是阿羅漢,不是那種情形。但是,以後就沒有看見有繼續的說明,但是我們可想而之,不久就好了,應該是這麼說。

  

  「是般若波羅蜜遠離一切苦惱衰病」,前面是說你這樣修行,能夠成就阿惟越致地。那個第二句呢,還能夠遠離這些病痛,有這件事。

  

  複次,世尊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書是般若波羅蜜經卷,受持、親近、供養、恭敬、尊重、贊歎,是人離諸恐怖。

  

  這下面是第五科「離諸怖畏」,遠離這些恐怖的事情。分兩科,第一科「離內怖」,內裏的恐怖。這裏分叁科,現在是第一科。

  

  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書是般若波羅蜜經卷」,這個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怎麼叫做「善」呢?最低限度受持叁皈五戒了,那就可以名之爲「善」。如果說這個人也是受持、讀誦《般若波羅蜜經》,但是都沒有叁皈依、也沒有受持五戒,那不能名之爲善。說這兩種人書是般若波羅蜜經卷,也能「受持、親近、供養、恭敬、尊重、贊歎」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。「是人離諸怖畏」,他沒有恐怖。下面就說明什麼叫做沒有恐怖。

  

  世尊!譬如負債人親近國王,供給左右,債主反更供養,恭敬是人,是人不複畏怖。何以故?世尊!此人依近于王,憑恃有力故。如是,世尊!諸佛舍利,般若波羅蜜修熏故,得供養、恭敬。

  

  「譬如負債人親近國王,供給左右,債主反更供養,恭敬是人」,這說個譬喻。譬如負債的人,同人家借錢了。這個人是親近國王,和國王的關系很好,在國王的左右爲國王服務。「債主反更供養,恭敬是人」,那個債主,他對這個負債的人,反倒去供養他、恭敬他,是有這件事。「是人不複畏怖」,這個負債者對于那個債主心裏面就平靜了很多,不恐怖他要債了。「何以故」,什麼原因他心裏面不恐怖債主呢?「世尊!此人依近于王,憑恃有力故」,就是這個負債人他是同國王的關系好,他仗勢國王的力量了,所以就不恐怖,對于債主不害怕,原因就是這樣子。這是一個譬喻,下邊在法上說明這件事。

  

  「如是,世尊!諸佛舍利,般若波羅蜜修熏故,得供養、恭敬」,這個譬喻是這樣子,在法上說也是這樣子。諸佛的舍利,也就是佛的這個身體。這個身體是「般若波羅蜜修熏故」,這個大智慧,修這個大智慧法門的關系,已經成功了,佛是成功了的人,熏習了這個身體。修般若波羅蜜法門,是你的心在修嘛!而這個心和這個四大的色身在一起,所以心的力量就影響了這個色身,就是這樣意思。「得供養故」,所以這個身體就得到衆生的供養、恭敬。那就是和前面這個譬喻是相似的:就是「諸佛舍利」,這個「舍利」就譬喻這個負債的人,譬喻這個負債的人;「諸佛」呢,就是譬喻般若波羅蜜,譬喻這個般若波羅蜜。佛修了般若波羅蜜了,所以這個色身的舍利就得到天人的供養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世尊!當知般若波羅蜜如王,舍利如負債人。負債人依王,故得供養;舍利亦依般若波羅蜜修熏,故得供養。世尊!當知諸佛一切種智,亦以般若波羅蜜修熏,故得成就。以是故,世尊!二分中,我取般若波羅蜜。何以故?世尊!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舍利、叁十二相,般若波羅蜜中亦生佛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四無礙智、十八不共法、大慈、大悲。世尊!般若波羅蜜中生五波羅蜜,便得波羅蜜名字,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一切種智。

  

  「世尊!當知般若波羅蜜如王」,這下面就「合法」。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,就像前面那個譬喻裏面的國王。「舍利」呢,佛的這個身體「如負債人」,那個負債人。「負債人依王,故得供養;舍利亦依般若波羅蜜修熏,故得供養」,這和那個譬喻的意思更相似,是這樣意思,說出來這個道理。

  

  「世尊!當知諸佛一切種智,亦以般若波羅蜜修熏,故得成就」,當知諸佛的一切種智,諸佛的一切種智我們前面是解釋了。那個解釋呢,佛的一切種智就是根本智和後得智,合起來名之爲「一切種智」。那麼,這兩種智慧都可以名之爲般若波羅蜜,都可以這麼講。但是阿羅漢他也有智慧,但是他的根本智的力量強,後得智的力量薄弱一點,所以他不是佛。「諸佛一切種智,亦以般若波羅蜜修熏,故得成就」,佛的根本智、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3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