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次,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闻是般若波罗蜜,受持、读诵、正忆念、亦为他人说,是人不堕地狱道、畜生、饿鬼道,亦不堕声闻、辟支佛地。何以故?当知是善男子、善女人正住阿惟越致地中故,是般若波罗蜜远离一切苦恼衰病。
这是第四科,「明离三恶道超二乘渐住佛道远离衰病」。这一段文说到「善男子、善女人闻是般若波罗蜜」:「闻」,就是学习;又能够不断地温习,就是「受持」。「读诵、正忆念」,「正忆念」是包括修止观在内;又能够为他人演说。能够这样地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,有什么功德呢?「是人不堕地狱道、畜生、饿鬼道,亦不堕声闻、辟支佛地」,也能够有这种功德。下面又加以解释。
「何以故?当知是善男子、善女人正住阿惟越致地中」,就是前面「闻是般若波罗蜜,受持、读诵、正忆念、亦为他人说」,这个人的修学般若法门已经进步到不退转地的程度。我昨天曾经解释,就是分两个阶级:第一个阶级就是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,达到忍的程度。就是修止观的时候,他的奢摩他和毗钵舍那能够调伏贪、瞋、痴、我我所的烦恼,能达到这个程度,就不退转了。若是你虽然肯静坐,肯学习奢摩他、又学习毗钵舍那,也是有成就的,但是还没能达到调伏烦恼的程度。就是你这样用功的时候,烦恼还会现起来。那么,烦恼现起来之后,你能够觉悟这件事,立刻地提起正念来调伏这个贪瞋痴,不完全令你满意的,不能完全调伏的,那就不是阿惟越致地,就不是那个不退转的境界。
现在说不退转呢,到忍位。忍位的时候呢,就是你自己在静坐的时候,能奢摩他、毗钵舍那这样修行的时候,心里没有烦恼。说我不静坐,到外边去的时候,你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接触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的时候,也没有烦恼,能达到这个程度,那就叫做不退转,是这样意思。
那么,这是我们学习般若法门很明白的一个经验的事情,因为这是自己完全明白的,我现在心里有没有烦恼?这是很明白的事情。从这里可以检验出来,我是不是阿惟越致地?这样的检查呢,还知道一件事,还应该知道自己不是圣人,不是,还没有到圣人的程度。若从这个地方,暖、顶、忍,到了忍位,从忍位到世第一,再进一步到无生法忍的时候,这时候是圣人了。我昨天也说过了,如果是利根人,你自己知道,我现在是得圣道了;钝根人呢,就差一点,就还不太明白。不太明白,但是因为你有这样的努力,佛菩萨会来同你通消息,那么也会来印证你现在得无生法忍了。这是学习般若法门的一个次第,其中的一个境界。
下面这句话,「是般若波罗蜜远离一切苦恼衰病」,这又是一样功德。这样功德呢,我们应该是感觉到特别地重要:能令我没有病痛!你看,这件事很重要喔!令我没有病痛这件事,就是还是前面的这一段文,「善男子、善女人闻是般若波罗蜜,受持、读诵、正忆念、亦为他人说」,就是这样的,你这样用功修行,你就能够远离一切的苦恼衰病。这个「衰病」,就是苦恼。但是这个地方呢,可以做两种解释:一种解释就是有病痛的时候,这个病,各式各样的病痛来了,来了的时候,当然有病痛,就算是蚊子叮一下吧,也不舒服;或者更重的病痛来了,你能够你这一念明了性的心,不在这里取着,不取着这件事。
这件事,这样讲本来应该就是说明白了,不过再解释一下。就是在这里,你修止观,修止观的时候,就使令你这一念明了性的心,不停留在这里,不停留在衰病、苦恼衰病这里,就能够向于第一义谛那里去了。这个向于第一义谛的时候,你内心里面对于这个苦恼衰病不感觉,就不感觉,那就叫做「远离一切苦恼衰病」。这件事,如果你肯这样子正忆念,「受持、读诵、正忆念」的话呢,也是很明白的一件事,就会感觉到这里。有苦恼的时候,有衰病的苦恼的时候,你心里就没有衰病苦恼;是有衰病苦恼,但是你能做如是观的时候呢,心里就不感觉有衰病苦恼,这叫做「远离一切苦恼衰病」。若是这件事呢,也是有感觉,有什么感觉?譬如说我们受持、读诵、正忆念般若波罗蜜,我们的功夫没有到达那个程度,你也做如是观,也是正忆念,但是衰病苦恼不能远离,你不能远离苦恼衰病,不能。但是,你那个止观的力量强了的时候呢,就是远离了。就是有苦恼衰病的时候,但是你在修这奢摩他、毗钵舍那的时候,就不感觉有这件事。这就看出来,你的正忆念的这个止观的力量深浅,看出来这件事。
我昨天、前天也说了,这个毗钵舍那的观和奢摩他的寂静住,都有深浅的,所以在这个地方有不同的感觉,这是第一个解释。第二个解释呢,就是有苦恼衰病,但是经过你一个时期的「闻是般若波罗蜜,受持、读诵、正忆念、亦为他人说」,经过一个时期,苦恼衰病没有了,就是身体是恢复健康,这件事。那么,可以做这两种解释。这就是你的止观的力量是更强了,更强的时候会有这件事。其中有个差别呢,你这样用功修行,这件事还是出现的,苦恼衰病这件事还是出现,还是出现这件事。但是经过你的正忆念的止观的功夫呢,就把它驱逐了,所以就没有苦恼衰病,就没有这件事。
我们从佛在世的时候,这些阿罗汉,那些在《阿含经》里面的记录上看出来,阿罗汉也有病,也有病这件事,病得还是很重的。有一次,看见这个舍利弗尊者有病了;病了,佛这时候在大众里说法的时候,他要去听法,他若不用神通,他就不能动,所以要卧在床上,要他的弟子抬到佛边去,有这件事。那么这看出来,这些阿罗汉也有病痛,那么这是大阿罗汉,是佛认可的大阿罗汉,不是自己说我是阿罗汉,不是那种情形。但是,以后就没有看见有继续的说明,但是我们可想而之,不久就好了,应该是这么说。
「是般若波罗蜜远离一切苦恼衰病」,前面是说你这样修行,能够成就阿惟越致地。那个第二句呢,还能够远离这些病痛,有这件事。
复次,世尊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书是般若波罗蜜经卷,受持、亲近、供养、恭敬、尊重、赞叹,是人离诸恐怖。
这下面是第五科「离诸怖畏」,远离这些恐怖的事情。分两科,第一科「离内怖」,内里的恐怖。这里分三科,现在是第一科。
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书是般若波罗蜜经卷」,这个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怎么叫做「善」呢?最低限度受持三皈五戒了,那就可以名之为「善」。如果说这个人也是受持、读诵《般若波罗蜜经》,但是都没有三皈依、也没有受持五戒,那不能名之为善。说这两种人书是般若波罗蜜经卷,也能「受持、亲近、供养、恭敬、尊重、赞叹」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。「是人离诸怖畏」,他没有恐怖。下面就说明什么叫做没有恐怖。
世尊!譬如负债人亲近国王,供给左右,债主反更供养,恭敬是人,是人不复畏怖。何以故?世尊!此人依近于王,凭恃有力故。如是,世尊!诸佛舍利,般若波罗蜜修熏故,得供养、恭敬。
「譬如负债人亲近国王,供给左右,债主反更供养,恭敬是人」,这说个譬喻。譬如负债的人,同人家借钱了。这个人是亲近国王,和国王的关系很好,在国王的左右为国王服务。「债主反更供养,恭敬是人」,那个债主,他对这个负债的人,反倒去供养他、恭敬他,是有这件事。「是人不复畏怖」,这个负债者对于那个债主心里面就平静了很多,不恐怖他要债了。「何以故」,什么原因他心里面不恐怖债主呢?「世尊!此人依近于王,凭恃有力故」,就是这个负债人他是同国王的关系好,他仗势国王的力量了,所以就不恐怖,对于债主不害怕,原因就是这样子。这是一个譬喻,下边在法上说明这件事。
「如是,世尊!诸佛舍利,般若波罗蜜修熏故,得供养、恭敬」,这个譬喻是这样子,在法上说也是这样子。诸佛的舍利,也就是佛的这个身体。这个身体是「般若波罗蜜修熏故」,这个大智慧,修这个大智慧法门的关系,已经成功了,佛是成功了的人,熏习了这个身体。修般若波罗蜜法门,是你的心在修嘛!而这个心和这个四大的色身在一起,所以心的力量就影响了这个色身,就是这样意思。「得供养故」,所以这个身体就得到众生的供养、恭敬。那就是和前面这个譬喻是相似的:就是「诸佛舍利」,这个「舍利」就譬喻这个负债的人,譬喻这个负债的人;「诸佛」呢,就是譬喻般若波罗蜜,譬喻这个般若波罗蜜。佛修了般若波罗蜜了,所以这个色身的舍利就得到天人的供养,是这样意思。
世尊!当知般若波罗蜜如王,舍利如负债人。负债人依王,故得供养;舍利亦依般若波罗蜜修熏,故得供养。世尊!当知诸佛一切种智,亦以般若波罗蜜修熏,故得成就。以是故,世尊!二分中,我取般若波罗蜜。何以故?世尊!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舍利、三十二相,般若波罗蜜中亦生佛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四无碍智、十八不共法、大慈、大悲。世尊!般若波罗蜜中生五波罗蜜,便得波罗蜜名字,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一切种智。
「世尊!当知般若波罗蜜如王」,这下面就「合法」。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,就像前面那个譬喻里面的国王。「舍利」呢,佛的这个身体「如负债人」,那个负债人。「负债人依王,故得供养;舍利亦依般若波罗蜜修熏,故得供养」,这和那个譬喻的意思更相似,是这样意思,说出来这个道理。
「世尊!当知诸佛一切种智,亦以般若波罗蜜修熏,故得成就」,当知诸佛的一切种智,诸佛的一切种智我们前面是解释了。那个解释呢,佛的一切种智就是根本智和后得智,合起来名之为「一切种智」。那么,这两种智慧都可以名之为般若波罗蜜,都可以这么讲。但是阿罗汉他也有智慧,但是他的根本智的力量强,后得智的力量薄弱一点,所以他不是佛。「诸佛一切种智,亦以般若波罗蜜修熏,故得成就」,佛的根本智、…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3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