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立場來說,我們凡夫歡喜的也受、不歡喜的也是受。如果你能夠不受,你就不會有不歡喜這件事,不會有。
講到這裏,我心裏有個故事要講,這是出在《大毗婆沙論》也有、《大般涅槃經》上也有,說這麼一個故事。說是有這麼一家人家,就是有這麼一個人,他在房子裏面坐著,外面有人在敲門,他就去把門開開看看,一看,是有人敲門。這個主人就對這個客人說:你叫什麼名字?我叫大功德天。是一個美女,非常美的這麼一個女人。這個主人一看這個女人,就問她:你叫什麼名字?叫大功德天。說是:你有沒有丈夫?我沒有丈夫。你到我這裏幹什麼?到你這裏來,我送給你無量無邊的金銀財寶,無量無邊的財富,我送給你無量無邊的如意,令你快樂。啊!是這樣子,好,歡迎你進來。你們聽見過這個故事沒有?可能聽見過。這個時候當然就請她進來,就是招呼在裏面。可是隨後又聽見有人敲門,這個主人就去開門,一看也是個女人,但是這個相貌非常得醜陋,非常得惡。就問她說:你叫什麼名字?我的名字叫黑暗。說:你來我這裏幹什麼?我是來破壞你一切的財富,破壞你一切的如意,令你苦惱。說:我不歡迎你來。前面剛才到你家來那個女人是我的姐姐,我是她的妹妹,她到什麼地方,我就到什麼地方,我們是不能分開的,你要歡迎她,就得歡迎我。你要歡迎她,不歡迎我,你愚癡!不可以,你歡迎她,就得歡迎我,我和她不分開的。這個主人就回到房子裏來,說是:門外那個人說是你的妹妹,她說和你分不開,若歡迎你,就得歡迎她,是不是這麼回事?這個大功德天說:是的,她是我的妹妹,我到什麼地方,她就到什麼地方。這個時候這個主人說:若這樣子,請你們兩個都走,我都不歡迎。不歡迎,當然這大功德天就走了。走了,就是到另一個家去敲門,另一家的主人也是來看一看,好!歡迎你進來;另外又有人叫門,又看了以後,這兩個人都接受。我實在是接受這個大功德天,是不願意黑暗女的,但是爲了愛這大功德天,黑暗女也只好接受。
我感覺這個故事非常有意思,正是形容我們凡夫,凡夫就是有一些如意的事情,愛著這個如意的事情。但這個如意的事情,一定是帶來個不如意,一定是這樣的。所以愛這個如意,只好也接受這個不如意,也忍耐著,我們凡夫就是這樣子。而前面那個不接受,請她們兩個都走,那是佛教徒,佛教徒修學聖道的人,都不接受,可愛的境界不接受,不可愛的不接受、可愛的也不接受。有什麼辦法不接受呢?「是深般若波羅蜜無相無貌,無言無說」。你悟入了深般若波羅蜜,就「深心入法中,我是時不見怖畏相」,我是時不見歡喜相,我是時不見一切煩惱相,一切煩惱都不見了,就是表示這個意思。表示這個意思,你一定要觀察一切法自性空,從這裏可以悟入,悟入的時候,就不見一切法相了。不見一切相的時候,貪也沒有了、瞋也沒有了,一切煩惱都沒有了。因爲離一切相那個地方,不是煩惱生起的地方,它不會生出煩惱來。我們只有在有爲法的色聲香味觸上,你去執著、去分別,才會引起煩惱的,是這麼回事情。所以你一定要學習,你學習佛法,我想要不要有苦惱的事情。這個苦惱的事情,我剛才說,我是小孩子出家,社會上的生活我沒有經驗過,你們年紀大的人可能會有經驗,在社會裏頭生活久了,你們的心情感覺怎麼樣?這個話說得對不對?是不是那麼回事?
但是佛菩薩現在告訴我們,你若想要真實的安樂自在的話,就是得要「深心入法中」,觀一切法空如實相才可以。「是深般若波羅蜜無相無貌」,所以「是時不見怖畏相」,是這麼個意思。因爲深入諸法,是離一切相的,是畢竟空的境界,沒有令你恐怖的事情,也沒有人來令你迷惑的事情,所以安樂的事情沒有,恐怖的事情也沒有,一切事情都沒有,這個地方是個大安隱自在的地方、安樂的地方,諸佛菩薩都集會在這裏,一切聖人都在這個地方安住,常樂我淨,就是在這個地方。所以「是深般若波羅蜜無相無貌」。
禅師語錄上,是洞山禅師到龍山禅師那裏去參學,一看龍山禅師非常得瘦,但是道貌不得了,一看見他就生恭敬心。那麼洞山禅師就問他,說是:您得到什麼消息,您就到這裏來住山修行?洞山禅師問龍山禅師。龍山禅師就回答說:我見兩個泥牛鬥入海,迄今無消息。(原文:「我見兩個泥牛鬥入海,直至于今絕消息」。)用泥做的牛,兩個牛,這兩個牛鬥,鬥,鬥,鬥到大海裏去了,到現在沒有消息。這個話什麼意思?兩個泥牛,用泥做的牛,它們會鬥,然後都掉落大海裏面去,水若一泡,還有牛嗎?這個泥牛也沒有了。這個話什麼意思?就是無相無貌的意思,就是能觀察的智慧不可得、所觀察的境界也是不可得。我們讀《金剛經》:「是般若波羅蜜,即非般若波羅蜜」就是這個意思。般若波羅蜜不可得,般若波羅蜜所契證的一切相也不可得。「兩個泥牛鬥入海」,就譬喻能觀察的智慧和所觀察的境界,能所就是兩個泥牛。你深心入法中,證悟了無爲的真理的時候,也沒有能、也沒有所,所以無相無貌。是這樣的意思。
「無言無說」,這個無言無說是什麼意思?「無言」,言是能诠顯的文句,或者是分別心;「說」,就是所說的道理。一個能诠、一個所诠,和這個無相無貌,意思是相等的。但是若說這個相和貌,也是在一個境界,相就是貌、貌就是相,這麼解釋也可以。但是「無言無說」這個地方你一定要解釋,能诠顯真理的文句叫做「言」;「說」就是所說的道理,一個能诠、一個所诠,也是不可得的,「無言無說」。
這個「無言無說」,我再講一個禅的故事你聽,禅師的故事。這個趙州禅師,我看那個禅師的語錄是古代的禅師,不是後來的禅師。古代的禅師我認爲是真實開悟了的聖人,這真是有修行的人,不是平常人。有一個跟他學禅的人,向他告假要走了,那麼趙州禅師說:你到什麼地方去,你離開這裏到那兒去呢?他說:我到雪峰去,就是到雪峰禅師那裏去,就是到福州,福建省有個雪峰那個地方,到那兒去。說:你到那兒去,雪峰禅師若問你從什麼地方來。你當然說從趙州禅師這裏來,那麼他可能問:趙州禅師有何言句?他怎麼樣的講開示給你聽?你怎麼回答呢?他說:我不知道怎麼回答?還是請和尚您說。和尚就說:「冬即言寒,夏即道熱」。如果是夏天,他就說熱,冬天他就說冷。趙州禅師有什麼言句?就有這個言句,就是這麼說好了。但是你若這麼回答他,他可能還要問第二句,問什麼第二句?他說:「畢竟事作麼生?」就是冬即言寒,夏即道熱,這是隨著時節因緣這麼說話,這是方便之談,這個究竟的、重要的部分應該怎麼講呢?他就說:畢竟事作麼生?在究竟的那個地方他怎麼說的?告假這位禅師說:我不會說,不知怎麼說。說是你這麼說,你就說:我「親從趙州來,不是傳語人」。我從趙州禅師那裏來,但是我不能傳話,趙州禅師他的法語我不能傳,我不能傳給您聽的,你就這麼回答他。那麼他就記住了,這個禅師就到雪峰禅師那裏去了。到那裏去,雪峰禅師說:你從什麼地方來?我從趙州禅師那裏來。趙州禅師有何言句?說:「冬即言寒,夏即道熱」,就是說這麼一句話。雪峰禅師說:「畢竟事作麼生?」果然就是這麼講了。這個禅師就說:「親從趙州來,不是傳語人」。他就這麼一句話,雪峰禅師就說:你這個話也許是趙州禅師才會說,你會說嗎?他說:是的!都是趙州禅師叫我這麼說的,我的確不會說這個話。
這個話什麼意思?就是深般若波羅蜜無相無貌,無言無說,因爲第一義谛那個地方,是沒有名句的,沒有名言、沒有句、沒有文字的,離文字相的,也是離思議相。有文句,你才能思議,你才能思惟、說話。如果沒有名句的時候,你不能思惟、也不能說話。所以叫「無言無說,無相無貌」。我剛才說這有兩個過程:第一個有能诠的言句、有所诠的義,有能、有所;第二個部分是無言無說,無相無貌的。就是能诠的文句也不可得、所诠的義也是不可得,也是不能說。你用文句來說諸法皆空,這是說空,等到離了文句的時候,空也是不可得的,沒有這句話,這也是方便的這麼開示你,真實你證悟那個地方,一切言诠都是沒有的,所以說無相無貌,無言無說。
這個地方我們應該注意,就是「我若受持、讀誦般若波羅蜜,深心入法中。」就是假藉文句,假藉有文字的佛法,入于無文字的佛法,是這麼回事。如果一開始就沒有文句,這不行,沒有辦法悟入,沒有辦法明白這個道理的。所以釋迦牟尼佛出世了他要說法,假藉這個語言文句來表達佛法的真義,要這樣子。這樣子,由有文字入于無文字的境界。
而這個禅師,我現在又有口過了,禅師的門這個地方,你到他這兒來,你一開口就打你香板。當然這個地方無相無貌,無言無說,你偏要說,就是錯了。但是這個地方,我認爲這樣的禅師只對了一半,也可以說完全是不對的。因爲釋迦牟尼佛的道理,就是先要「受持、讀誦般若波羅蜜」,然後才能「深心入法中」。這個《金剛經》上說:「一切諸佛,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皆從此經出。」這個話的意思是說,一切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就是佛所證悟的最高、最圓滿的第一義谛的境界,從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出,就是要從文字般若來悟入的。你要受持、讀誦文字的般若波羅蜜,就是聞所成慧、思所成慧、修所成慧,這個修所成慧通于有漏、通于無漏,才能得無生法忍的。
所以這個地方呢,我們看佛菩薩爲我們說的佛法,是我們凡夫,由凡夫入聖,由凡而聖的一個階梯,漸次這樣悟入,和禅師說法不一樣,禅師認爲這個無言無說,那才是最高,你一有言說都是戲論;這樣子,誰能夠悟入第一義谛?沒有辦法悟入的。何況參話頭禅,參話頭禅怎麼能悟入第一義谛!當然我說這個話,盡管我說,你們願意參話頭,還有你們的自由,我說的話你們相信就信,不相信就不相信。
但是從這一段文我們可以知道,不可以離文字相,假藉文字入于離文字的第一義谛,這個經過就是這樣,你沒有文字入第一義谛,是不能入的。你停留在文字的般若波羅蜜上,也是不能悟入第一義谛;你離開了文字,也不能悟入第一義谛。所以還要假藉文字的學習,從聞思修,得無生法忍,這個次第就是這樣。
所以這一段文你看,我認爲有很多的意思。我若受持、讀誦般若波羅蜜,這是文字般若;深心入法中,入于離文字相的第一義谛。我是時不見怖畏相,一切恐怖相、一切貪欲相、瞋恨相,一切煩惱相,都不可得了,就能斷惑證真,就能轉凡成聖了!「何以故?世尊!是深般若波羅蜜無相無貌,無言無說」,所以不見怖畏相,不見一切煩惱相。
世尊!無相無貌,無言無說,是般若波羅蜜,乃至是一切種智。
這個般若波羅蜜就是無相無貌,無言無說,乃至到一切種智,就是四念住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正道,乃至佛所證的一切種智,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也都是無相無貌,無言無說的。因爲這都是因緣生法,因緣生法它本性是畢竟空的,畢竟空中是無相無貌,無言無說的,是這樣子。
我們初學的人,由文字悟入第一義谛,你長期這樣學習,學習,學習,那就能斷除一切煩惱,就證悟第一義谛了。證悟了第一義谛的時候,你再回到世俗谛來,你得到了無漏的無分別的智慧,就是證悟第一義谛那個智慧,就是無漏的無分別的智慧。這個智慧來到世俗谛,來到色聲香味觸上的時候,這個心是清淨的,色聲香味觸不能影響這個無分別智,不能。他就是從禅定出來的時候,心裏也是清淨的,這世俗谛不能夠影響他,不能汙染他。當然最圓滿是到佛的境界,佛在自己的自受用那個第一義谛一真法界的境界上,但是爲了大悲心度化衆生,他又來到世俗谛的境界,但是他的心隨時和第一義谛相應的。
這個佛,二谛是無二相,入第一義谛也就是世俗谛,世俗谛就是第一義谛,是無二相。但初開始得無生法忍的,不能;他入第一義谛就是離開了世俗谛,他若來到世俗谛,那就不是第一義谛,初開始得聖道的人有這件事。但是他證悟了第一義谛,成就了無分別的智慧,世俗谛還不能決定地影響他,有的時候初得無生法忍的人,有的時候還有點煩惱,他也是有的。但是他那個無漏的智慧,隨時會把那一點煩惱滅掉了。不像我們凡夫,來了煩惱的時候,很久很久這個煩惱不過去,或這兩個人不對勁分開了,過了多久再見面還不高興,還是不高興,就是憤怒還在那裏。但是聖人不是這樣,聖人他有問題的時候,就是初得無生法忍的人,或是初果、二果這種聖人,他也有一點煩惱,但是一剎那間它就滅了,和凡夫不一樣。
所以說「無相無貌,無言無說」就是般若波羅蜜的境界,就是禅波羅蜜的境界,乃至是布施波羅蜜的境界,乃至四念處、四正勤,乃至一切種智,也都是無相無貌的,都是離一切相的,都是這樣的。所以我們在學習如來禅的時候,你就要這樣學習,把這個道理要弄清楚,弄清楚,這個佛說的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他也說到,怎麼叫做自性空呢?是一切因緣生法本性空寂,就是簡單的一句話。那麼《大智度論》就把它解釋得詳細一點,所以我們應該去讀《大智度論》;或者應該讀《中觀論》,他也會把這個空的道理說得很詳細的。我們去讀這個書,你才能明白這個畢竟空的道理,明白了這個道理,你就這樣修行,有止有觀、有觀有止,這樣用功修行,修行,修行,久了,就能證悟到第一義谛,那你就是聖人了,你就是聖人,因爲聖人就是這樣子。
觀一切法如幻如化,不是凡夫境界,我們凡夫不知道一切有爲法都是如幻如化,只有聖人才知道一切法是如幻如化,都是假的,都是如夢中境、如水中月那樣子,都是不真實的。而且觀這一切幻化法都是因緣有,都是畢竟空的,那是第一義谛的境界,聖人是這樣。我們凡夫不見第一義空,也不見一切法如幻如化。所以聖人不只是見一切法畢竟空,同時他也看一切法如幻如化的。這如幻如化,就是善惡果報,六道輪回的境界,乃至修學聖道,得這個阿羅漢、得辟支佛道,乃至得無上菩提,這叁乘聖人,都看見它是如幻如化的,聖人是這樣子。我們凡夫不是,看見什麼都是真實的,做夢也是真的,若做惡夢,多少天都不歡喜,擔心有什麼事情嗎?這若按佛法來說,就是自己的虛妄分別,你有點憂慮,就是由虛妄分別來的。若是你知道一切法都是畢竟空、如幻如化的,就沒這個事情,就沒有這個憂慮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下 4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