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如果從自己的煩惱生起的這個次第,從悟入第一義谛的次第來看,佛菩薩叫我們修學聖道,實在來說,就是叫我們從世俗谛到第一義谛的這條道路,你能從世俗谛到了第一義谛那裏,就成功了,其實簡單的說就是這樣就成功了,也就是深心入法中,一切的問題都解決了,就是這樣的意思。若是你歡喜這樣的佛法的話,如果你有願力,我想要得聖道,我想要了脫生死,解脫這些生死的苦惱,我要得聖道,你若有這個願的話,你有這樣的願望的話,你就每天有功課讀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從「如是我聞」,一直讀到最後,做功課,這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做你的功課,你一天讀一卷,或者一天讀兩卷、讀叁卷、讀四卷,天天讀,天天讀,你慢慢的就會生歡喜心,而且再讀這個《大智度論》的注解,你再去讀《大智度論》,慢慢的就能夠…,什麼叫做般若波羅蜜,什麼叫做一切法畢竟空,都會明白的,然後你就這樣修行,就成功了。
但是我們今天的佛教徒想要得聖道的人,我看也不多,佛教徒做法會的時候,也有很多人來,你的目的是什麼?你心裏在想什麼?心裏在想幹什麼?當然我認爲也都好,就是拜梁皇忏你來參加也很好,或者拜大悲忏、拜萬佛忏也很好,打佛七、打禅七也都很好,我們其他的不說,就是打禅七的話,你心裏怎麼想,心裏想什麼?當然歡喜話頭禅的人,我想要開悟,念佛是誰?要開悟。我們按這個意思,我的意思是希望我們學習如來禅。你歡喜祖師禅,當然你也可以這樣做,念佛是誰?父母未生前,如何是我的本來面目?就是在想,在那邊想,想,這件事做得對不對?當然贊歎歡喜話頭禅的人,認爲這條路很好,啊!怎麼怎麼的,要開悟了,可不得了!就是這樣子。但是另外一個說,佛在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上,在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在一切的大乘經典裏面,乃至《阿含經》,已經告訴你了,告訴你念佛是誰了,也告訴你父母未生前,我的本來面目也告訴你了,但是你都不要,都把它放在藏經樓,我自己想,念佛是誰?我自己想。禅師語錄上還有這種話,要你自己去參,我不能告訴你,禅師語錄明白地這麼說這句話。這句話我在想,如果你禅師這樣的態度,那釋迦牟尼佛就是錯了,你們看經論上佛菩薩告訴你了,告訴你的本來面目是什麼,告訴你念佛是誰,統統都說了,那就是釋迦佛說錯了,我不應該說嘛!我看那個房裏頭有一個大的鏡框,鏡子裏面有一段話,從禅門日誦上寫來的,你們有時間去念一念,那意思就是說,我不能給你說,你要自己參。這件事情,我曾經想過這個問題,爲什麼要這樣子?要自己參,若這樣子,釋迦牟尼佛出世都不對,釋迦牟尼佛不應該出世,因爲要自己參嘛。
所以我們若不讀這個大乘經論,不讀《阿含經》都是一樣,天臺智者大師說:「《阿含經》大小共學」,有人說天臺智者大師判《阿含經》是小乘,這個話說錯了,智者大師說:小乘、大乘都應該讀《阿含經》,要學習。大乘經論小乘人也應該學習,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小乘人也應該學習,都是應該學習的。你若是讀這個經論,你多拿出來精神時間去深入的去學習,然後你再看禅師語錄,你心裏怎麼想?我就感覺到有點問題,就是有問題。但是剛才說那個龍山禅師,我見兩個泥牛鬥入海,直至于今無消息。其實這種話,你若是讀了經論的時候,這句話沒有什麼難解,也就是這個意思,也就是說「是深般若波羅蜜,無相無貌,無言無說」,也就是這個意思。但是應該怎麼樣學習,怎麼樣修行呢?禅師他沒有說,他沒有講。但是這個經論裏邊,像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還有其他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面說了,告訴你,就是從現在的虛妄分別心,從這裏開始修習、學習佛法,從這裏修行。並不是距離一萬裏以外,距離一萬裏那是我們辦不到的,你不可能從這裏不經過這一萬裏,就到一萬裏以外去,不可能的。你從那邊到那邊,一定要經過這個中間的,你沒有辦法超過這個地方,你不經過就到那裏是辦不到的事情。所以我昨天說了,你不主張學習祖師禅,你輕慢祖師。我怎麼敢輕慢祖師,我是不敢,但是從學習經論知道,祖師意和經論有一點問題,有點沖突,當然祖師也不完全一樣,有些禅師他是讀經論的人,他是明白這個道理的,是明白的,有些人我認爲有問題。
說有一個禅師到什麼地方去參禅,回來了,他的剃度師天天在那裏讀經,然後他就呵斥他師父,說:你讀經就像那個烏蠅;過去時代的窗是用紙糊的,沒有玻璃,說這個蠅一直在紙上向外面鑽,老也鑽不出去。那個意思就是你讀《金剛經》,你讀讀你也不能解脫,意思就是不要讀經,那都是戲論。那個禅師就這樣講話。我認爲那些禅師有謗法的罪過,這是不對的,不應該這樣。
「複次,世尊!我若受持、讀誦般若波羅蜜,深心入法中,我是時不見怖畏相。」這個「深心入法中」,就是你思惟諸法空義,與空相應了,那就叫做深心入法中。但是我們在書本上,在經本子上面說,觀察色受想行識是因緣有的,是自性空的,從書本上的解釋我們也應該會明白,能明白這個道理的。但是你自己靜坐的時候,你思惟你的色受想行識是空,可能還是有困難,你不容易觀察自己的色受想行識是空,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思惟過?那怎麼辦法才能夠容易思惟這個空義呢?你先思惟他人,思惟別的人,他是因緣有的,他是畢竟空的,這個容易。思惟別的人色受想行識是因緣有,是畢竟空,比較容易,你能思惟上來。你能思惟上來,你就拿出來時間,就是時時地這樣思惟。思惟了一個時期以後,你就熟了,對于諸法空的這個道理你就熟了,熟了以後再觀察自己是空,無差別,和觀察別人是畢竟空是一樣的,也就能觀察上來,能觀察自己是畢竟空,我不可得、法也不可得。
辦不到的事情,但是這件事是應該辦的,可是辦不到,你就應該繼續地努力,就會辦得到,能成功的。如果辦不到,說很難就放棄了,那你永久也做不到。
這個觀察我空、觀察法空,叫從假入空觀,空觀是這樣意思,是我們佛教徒非常重要的一個解脫道,是很重要的解脫道。如果你不學習這件事,你不這樣修觀的話,你的貪瞋癡沒有辦法把它根本的消滅,不能從根本上消除這個貪瞋癡的煩惱,你消不掉,它還是存在的,還是存在的,它就會製造很多的苦惱給你受。我們心裏面有貪瞋癡的煩惱,這件事我不管,有就有嘛,光是修福,得到很多可愛的果報,修福是會得到可愛的果報。但是你心裏面有貪瞋癡,他一定要造罪來傷害你自己,只要有貪瞋癡的煩惱,你就是這樣子。若是我們沒有什麼大的福報,我們心裏面有貪瞋癡,也能造罪,造罪也可能造的罪也不小;但是你若福報大了,你這個貪瞋癡造罪,造的是更大,因爲那種威力大的關系。所以我們佛教徒,尤其是我感覺今天的佛教徒,修福的事情很歡喜,花了多少的精神,冒了多少的危險也要坐飛機去,也要去。當然這件事當然是也有意思的,也能夠栽培善根,得到很多的福報,也是的,但是福報這件事,它裏面有問題。所以這個釋提桓因取般若波羅蜜,而不取舍利。
釋提桓因是在家人,他在天上,叁十叁天裏面他是福報太大了,但是他明白了般若法門的重要,所以他取般若波羅蜜,他這樣子。我們福報沒有他大,我們的根性也沒有他利。天上的人的身體,他若想要修學聖道,很容易得聖道,因爲根性利,那個善業所得的果報,它就爲聖道做因緣。叁惡道的衆生那個身體的果報,是不能做聖道的因緣的,這不行,他有很多很多的恐怖,很多很多的苦惱,來困擾他,他不能解脫,所以他沒有辦法去修學聖道。我們人沒有像叁惡道那麼苦,也不像諸天那麼樂,我們人還可以對付,還可以對付。但是我們能遇見了佛、法、僧叁寶,我們不修般若波羅蜜這個聖道的解脫道,不修;不修,你去修福去,將來更不容易,因爲什麼?你現在在佛教裏面修了很多的福,將來福報更大,福報更大的時候,那個福報就把你困住了,你沒有時間來學習佛法,你沒有時間的,所以應該把這件事放在第一個位置上面去,其他的事情是第二、第叁、第四,你要知道這件事的。
我剛才說這個話的意思,深心入法中,你一定觀察自己是空,不容易觀,觀察別人容易,所以先觀察別的人。來了一個人,這個人是很可愛的,這個人是可憎的。你要觀察是因緣有,是畢竟空的,畢竟空裏面也沒有可愛、也沒有可憎,心裏就沒有煩惱。我們佛教徒歡喜修福的人,其實歡喜修福是怎麼回事?就是積聚了很多可愛的事情,就是這麼回事,積聚了很多的時候,這可愛的境界就把你綁住了,就是這樣子。若是你能夠深心入法中,這個問題就解決了,就是解決這個問題。所以「我是時不見怖畏相」,「怖畏相」就是這個相能引起你的怖畏心,能令你生怖畏的心,生恐怖心;現在說不見怖畏相,也就不引起你的恐怖了。其他的,說這個相能引起你的貪欲心,你現在深心入法中,就不見這個貪欲相,心也就沒有貪欲心了,道理是一樣的。
「何以故?世尊!是般若波羅蜜,無相無貌,無言無說。」所以不見怖畏相。色,因緣所生的色法是自性空的,自性空中沒有色相;受想行識也是自性空的,自性空中沒有受想行識相。這個自性空中也是無言無說的,昨天都講過了。
「世尊!無相無貌,無言無說,是般若波羅蜜,乃至是一切種智。」這底下這個釋提桓因又繼續發揮這個道理。這個「無相無貌,無言無說」就是般若波羅蜜。般若波羅蜜觀一切法無相無貌,無言無說。般若波羅蜜本身也是無相無貌,無言無說,就是這樣子。「乃至是一切種智」,就是佛的無上菩提,也是無相無貌,無言無說的,也是這樣子。不但是我們的色受想行識,是無相無貌,無言無說,一切法都是這樣子,都是無差別相的。
世尊!般若波羅蜜,若當有相非無相者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下 5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