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下 5

  我们如果从自己的烦恼生起的这个次第,从悟入第一义谛的次第来看,佛菩萨叫我们修学圣道,实在来说,就是叫我们从世俗谛到第一义谛的这条道路,你能从世俗谛到了第一义谛那里,就成功了,其实简单的说就是这样就成功了,也就是深心入法中,一切的问题都解决了,就是这样的意思。若是你欢喜这样的佛法的话,如果你有愿力,我想要得圣道,我想要了脱生死,解脱这些生死的苦恼,我要得圣道,你若有这个愿的话,你有这样的愿望的话,你就每天有功课读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从「如是我闻」,一直读到最后,做功课,这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做你的功课,你一天读一卷,或者一天读两卷、读三卷、读四卷,天天读,天天读,你慢慢的就会生欢喜心,而且再读这个《大智度论》的注解,你再去读《大智度论》,慢慢的就能够…,什么叫做般若波罗蜜,什么叫做一切法毕竟空,都会明白的,然后你就这样修行,就成功了。

  

  但是我们今天的佛教徒想要得圣道的人,我看也不多,佛教徒做法会的时候,也有很多人来,你的目的是什么?你心里在想什么?心里在想干什么?当然我认为也都好,就是拜梁皇忏你来参加也很好,或者拜大悲忏、拜万佛忏也很好,打佛七、打禅七也都很好,我们其他的不说,就是打禅七的话,你心里怎么想,心里想什么?当然欢喜话头禅的人,我想要开悟,念佛是谁?要开悟。我们按这个意思,我的意思是希望我们学习如来禅。你欢喜祖师禅,当然你也可以这样做,念佛是谁?父母未生前,如何是我的本来面目?就是在想,在那边想,想,这件事做得对不对?当然赞叹欢喜话头禅的人,认为这条路很好,啊!怎么怎么的,要开悟了,可不得了!就是这样子。但是另外一个说,佛在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上,在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在一切的大乘经典里面,乃至《阿含经》,已经告诉你了,告诉你念佛是谁了,也告诉你父母未生前,我的本来面目也告诉你了,但是你都不要,都把它放在藏经楼,我自己想,念佛是谁?我自己想。禅师语录上还有这种话,要你自己去参,我不能告诉你,禅师语录明白地这么说这句话。这句话我在想,如果你禅师这样的态度,那释迦牟尼佛就是错了,你们看经论上佛菩萨告诉你了,告诉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,告诉你念佛是谁,统统都说了,那就是释迦佛说错了,我不应该说嘛!我看那个房里头有一个大的镜框,镜子里面有一段话,从禅门日诵上写来的,你们有时间去念一念,那意思就是说,我不能给你说,你要自己参。这件事情,我曾经想过这个问题,为什么要这样子?要自己参,若这样子,释迦牟尼佛出世都不对,释迦牟尼佛不应该出世,因为要自己参嘛。

  

  所以我们若不读这个大乘经论,不读《阿含经》都是一样,天台智者大师说:「《阿含经》大小共学」,有人说天台智者大师判《阿含经》是小乘,这个话说错了,智者大师说:小乘、大乘都应该读《阿含经》,要学习。大乘经论小乘人也应该学习,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小乘人也应该学习,都是应该学习的。你若是读这个经论,你多拿出来精神时间去深入的去学习,然后你再看禅师语录,你心里怎么想?我就感觉到有点问题,就是有问题。但是刚才说那个龙山禅师,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,直至于今无消息。其实这种话,你若是读了经论的时候,这句话没有什么难解,也就是这个意思,也就是说「是深般若波罗蜜,无相无貌,无言无说」,也就是这个意思。但是应该怎么样学习,怎么样修行呢?禅师他没有说,他没有讲。但是这个经论里边,像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还有其他《瑜伽师地论》里面说了,告诉你,就是从现在的虚妄分别心,从这里开始修习、学习佛法,从这里修行。并不是距离一万里以外,距离一万里那是我们办不到的,你不可能从这里不经过这一万里,就到一万里以外去,不可能的。你从那边到那边,一定要经过这个中间的,你没有办法超过这个地方,你不经过就到那里是办不到的事情。所以我昨天说了,你不主张学习祖师禅,你轻慢祖师。我怎么敢轻慢祖师,我是不敢,但是从学习经论知道,祖师意和经论有一点问题,有点冲突,当然祖师也不完全一样,有些禅师他是读经论的人,他是明白这个道理的,是明白的,有些人我认为有问题。

  

  说有一个禅师到什么地方去参禅,回来了,他的剃度师天天在那里读经,然后他就呵斥他师父,说:你读经就像那个乌蝇;过去时代的窗是用纸糊的,没有玻璃,说这个蝇一直在纸上向外面钻,老也钻不出去。那个意思就是你读《金刚经》,你读读你也不能解脱,意思就是不要读经,那都是戏论。那个禅师就这样讲话。我认为那些禅师有谤法的罪过,这是不对的,不应该这样。

  

  「复次,世尊!我若受持、读诵般若波罗蜜,深心入法中,我是时不见怖畏相。」这个「深心入法中」,就是你思惟诸法空义,与空相应了,那就叫做深心入法中。但是我们在书本上,在经本子上面说,观察色受想行识是因缘有的,是自性空的,从书本上的解释我们也应该会明白,能明白这个道理的。但是你自己静坐的时候,你思惟你的色受想行识是空,可能还是有困难,你不容易观察自己的色受想行识是空,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思惟过?那怎么办法才能够容易思惟这个空义呢?你先思惟他人,思惟别的人,他是因缘有的,他是毕竟空的,这个容易。思惟别的人色受想行识是因缘有,是毕竟空,比较容易,你能思惟上来。你能思惟上来,你就拿出来时间,就是时时地这样思惟。思惟了一个时期以后,你就熟了,对于诸法空的这个道理你就熟了,熟了以后再观察自己是空,无差别,和观察别人是毕竟空是一样的,也就能观察上来,能观察自己是毕竟空,我不可得、法也不可得。

  

  办不到的事情,但是这件事是应该办的,可是办不到,你就应该继续地努力,就会办得到,能成功的。如果办不到,说很难就放弃了,那你永久也做不到。

  

  这个观察我空、观察法空,叫从假入空观,空观是这样意思,是我们佛教徒非常重要的一个解脱道,是很重要的解脱道。如果你不学习这件事,你不这样修观的话,你的贪瞋痴没有办法把它根本的消灭,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个贪瞋痴的烦恼,你消不掉,它还是存在的,还是存在的,它就会制造很多的苦恼给你受。我们心里面有贪瞋痴的烦恼,这件事我不管,有就有嘛,光是修福,得到很多可爱的果报,修福是会得到可爱的果报。但是你心里面有贪瞋痴,他一定要造罪来伤害你自己,只要有贪瞋痴的烦恼,你就是这样子。若是我们没有什么大的福报,我们心里面有贪瞋痴,也能造罪,造罪也可能造的罪也不小;但是你若福报大了,你这个贪瞋痴造罪,造的是更大,因为那种威力大的关系。所以我们佛教徒,尤其是我感觉今天的佛教徒,修福的事情很欢喜,花了多少的精神,冒了多少的危险也要坐飞机去,也要去。当然这件事当然是也有意思的,也能够栽培善根,得到很多的福报,也是的,但是福报这件事,它里面有问题。所以这个释提桓因取般若波罗蜜,而不取舍利。

  

  释提桓因是在家人,他在天上,三十三天里面他是福报太大了,但是他明白了般若法门的重要,所以他取般若波罗蜜,他这样子。我们福报没有他大,我们的根性也没有他利。天上的人的身体,他若想要修学圣道,很容易得圣道,因为根性利,那个善业所得的果报,它就为圣道做因缘。三恶道的众生那个身体的果报,是不能做圣道的因缘的,这不行,他有很多很多的恐怖,很多很多的苦恼,来困扰他,他不能解脱,所以他没有办法去修学圣道。我们人没有像三恶道那么苦,也不像诸天那么乐,我们人还可以对付,还可以对付。但是我们能遇见了佛、法、僧三宝,我们不修般若波罗蜜这个圣道的解脱道,不修;不修,你去修福去,将来更不容易,因为什么?你现在在佛教里面修了很多的福,将来福报更大,福报更大的时候,那个福报就把你困住了,你没有时间来学习佛法,你没有时间的,所以应该把这件事放在第一个位置上面去,其他的事情是第二、第三、第四,你要知道这件事的。

  

  我刚才说这个话的意思,深心入法中,你一定观察自己是空,不容易观,观察别人容易,所以先观察别的人。来了一个人,这个人是很可爱的,这个人是可憎的。你要观察是因缘有,是毕竟空的,毕竟空里面也没有可爱、也没有可憎,心里就没有烦恼。我们佛教徒欢喜修福的人,其实欢喜修福是怎么回事?就是积聚了很多可爱的事情,就是这么回事,积聚了很多的时候,这可爱的境界就把你绑住了,就是这样子。若是你能够深心入法中,这个问题就解决了,就是解决这个问题。所以「我是时不见怖畏相」,「怖畏相」就是这个相能引起你的怖畏心,能令你生怖畏的心,生恐怖心;现在说不见怖畏相,也就不引起你的恐怖了。其他的,说这个相能引起你的贪欲心,你现在深心入法中,就不见这个贪欲相,心也就没有贪欲心了,道理是一样的。

  

  「何以故?世尊!是般若波罗蜜,无相无貌,无言无说。」所以不见怖畏相。色,因缘所生的色法是自性空的,自性空中没有色相;受想行识也是自性空的,自性空中没有受想行识相。这个自性空中也是无言无说的,昨天都讲过了。

  

  「世尊!无相无貌,无言无说,是般若波罗蜜,乃至是一切种智。」这底下这个释提桓因又继续发挥这个道理。这个「无相无貌,无言无说」就是般若波罗蜜。般若波罗蜜观一切法无相无貌,无言无说。般若波罗蜜本身也是无相无貌,无言无说,就是这样子。「乃至是一切种智」,就是佛的无上菩提,也是无相无貌,无言无说的,也是这样子。不但是我们的色受想行识,是无相无貌,无言无说,一切法都是这样子,都是无差别相的。

  

  世尊!般若波罗蜜,若当有相非无相者…
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下 5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