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如所願,漸以叁乘法入涅槃」,因爲這個舍利有般若波羅蜜的氣氛,是佛的舍利,是舍利弗、目犍連大阿羅漢的舍利,這些修行人都是有道德的人,極高的道德圓滿的人,你供養他,他裏面有佛法的氣氛。所以你有了福報,你就能夠終究有一天,你就遇見佛法;遇見了佛法,你有一天你會發心學習般若波羅蜜,你學習了,所以「常不墮叁惡道,如所願,漸以叁乘法入涅槃」。人間、天上,實在來說都是苦惱的事情,都是苦惱的事情,就願意解脫苦,就想要得聖道,你就有了聖道的願,想要得聖道,你有這個願。我在這裏我又想,我們出家的佛教徒,在家居士也是佛教徒,做了佛教徒以後,你心裏面有沒有這個願,我想要得聖道,你自己問你自己,我有沒有這個願,我想要得聖道。有沒有這個願?有啊,那很好,很難,很不容易!能有願想要得聖道,很不容易啊!「如所願」,就表示這個人他能夠有聖道的願望,若有聖道的願望,他就不去做那些似是而非的事情。我們有一個好像也是類似有聖道的願望,我想要做官,做一個有名譽、有地位、有權利的一個人,去弘揚佛法。弘揚佛法這個願也是好,但是還是有問題。因爲現在你如果做官,你那有時間去修學聖道呢,不可能的了,那你就是把這個聖道躭誤了。如果沒有得無生法忍,你做事情的時候,還是有貪瞋癡的力量在裏邊,那麼不就是弄巧成拙了。「如所願,漸于叁乘法入涅槃」,就是逐漸的,你看經上說話老老實實說話,不是說我現在就成佛了,即身成佛,不說這種話,就是老老實實、實實在在的,不可能即身成佛的,這都是方便的話,引誘人就是了。
我在香港的時候,說是那個越南的那個女人,我看他宣傳的話:立刻開悟、即身成道。我看見這個宣傳,哎呀!我說這個人她很會引誘人來入竅,我看,即刻就開悟,即身就可以得道。的確這兩句有用了,很多的佛教徒到那兒去聽他講,講到一半的時候這些佛教徒都走了,就不聽了,後來他們有人去了告訴我是這麼回事,連我當時都在想:你立刻開悟?開悟什麼呢?我想我也去聽聽看,聽他說什麼?但是我當時和人家有約會,我沒有去,有這個事情。當然這個密宗的人也常會說這個話:即身成佛。沒有說立即開悟,但是即身成佛這句話是說了。
說到這句話,有人問我這個問題,說即身成佛有沒有這個道理,我說有沒有這個道理不說,有沒有這件事?自從密宗弘揚密宗以來到現在,誰即身成佛了?你問一問他,誰即身成佛了?我看沒有。我們這個世界上,就是釋迦牟尼佛入涅槃,現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佛。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前,在《中阿含經》給彌勒菩薩授記,彌勒菩薩在兜率天,兜率天四千歲,四千歲結束的時候,彌勒菩薩來到人間成佛,釋迦牟尼佛沒有說:釋迦牟尼佛滅度以後,彌勒菩薩成佛之前這個中間,有一位佛出現。沒有這個話,沒有這句話,是不是?我讀經讀得少,你們讀經讀到這個經沒有?是誰成佛了?照事實上說,沒有這回事。但是沒有這回事,他會說這句話。他們舉一個例子,說是日本有一位什麼禅師,到中國來學密,回到日本去就宣傳即身可以成佛,那麼日本的佛教徒,那麼你即成佛,你就成佛我看看,那麼他就是在那裏搭個法座在那裏作法,忽然間就真是像佛相現出來了,現出來,這時候,啊,真是成佛了,看上去就是像佛的樣子了,但是過了一會兒又沒有了,這叫什麼成佛?叫加持成佛。加持成佛,就是佛來加持你,佛的力量把你轉變現一個佛的相,變現佛的相好光明,實在來說只是一種相貌而已,你內心的功德不圓滿,你的煩惱也沒有完全清淨,只是表面上是個佛,表面怎麼能是佛,那是假的嘛!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「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?不也,世尊!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。」這個話就是告訴我們,他說他成佛得叁十二相,不是佛,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你看這個《金剛經》的確好,就告訴我們要有這個正知正見,「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?」不也,世尊!不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。若是叁十二相就是佛,轉輪聖王就是佛了,因爲他有叁十二相。所以你用相來決定這個人是不是佛,這是錯誤了,這是錯誤的。所以那個加持成佛,那怎麼算成佛!那不是佛,還不是佛呀。若是佛加持的話,佛的神力,任何人佛都能加持他,他都能變成佛的相貌,都能;但是你內心裏面的汙染還在那裏,只是假的形相,那怎麼能算是佛呢?當然我說這個話就好像對密宗的人說的話有一點批評不對了,其他的還是佛法,這一句話有一點是方便之談,就是引誘你來到這兒來學習密,就是了,是這樣意思。你們不妨讀一讀《大日經》,《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》,讀這部經,這部經說般若波羅蜜是佛的真實妙法,佛的最殊勝的妙法是般若波羅蜜,而這些念咒、搖鈴子這一切的事情都是方便。這真是很奇怪!我們讀一讀密宗,只有這一部經,還有一部經是佛說的,而這部經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訴你密宗是方便,密宗是方便,般若波羅蜜是佛的真實的妙法,這個《大日經》上說這個話,你看這個事情。
這是「漸以叁乘法入涅槃」,這是逐漸的,而不是說是頓,一下子就成佛了,佛不這麼說。你得阿羅漢,聲聞乘的佛法、辟支佛乘佛法、一佛乘佛法,都是逐漸逐漸栽培,然後你能斷惑證真,發無上菩提心,廣度衆生、弘揚佛法。六波羅蜜的功德要叁大阿僧祇劫圓滿,才是佛。怎麼叫做佛呢?兩句話。這個《金剛經》上說:「如來者,即諸法如義。」諸法如就是佛,你能圓滿的覺悟諸法如,你就是佛。而在這個般若經上還有一句話:「得一切種智名爲佛」,是這樣叫做佛。
這樣這些事情,你得阿羅漢道也好、得辟支佛道也好、你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也好,都是要逐漸地栽培,都是要這樣。所以「如所願,漸以叁乘法入涅槃」,都是這樣子。這可見我們要供養恭敬舍利,功德是很大,因爲這是佛法裏面的事情,它有佛法的氣氛。你得到了福德以後,你一定還能遇見佛法,遇見佛法,什麼是佛法?般若波羅蜜是佛法,你還能遇見般若波羅蜜,還是修學這般若波羅蜜法門,就得聖道了,還是這樣。所以我們若在佛法裏面做功德,做功德當然或者人間享福、天上享福,這個福也有享盡的時候;但是在佛法裏面栽培的福德,這個福德就和佛法僧有關系,你還能遇見叁寶。你若在社會上,不是在叁寶裏面做功德,在社會上做功德,做很多事情的功德,那裏他沒有佛法僧的氣氛,你也是能有福德,福德盡了以後就完了,就好像你以前沒有做一樣,還是隨業流轉,還是這樣子。但是我們不可以因爲這件事,就不在社會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,還是應該做,我們應該發慈悲心。這個社會上很多的人很苦啊,很多人沒有福報,很多人沒有智慧,社會上的人可以說完全沒有智慧,只是有些有福報就是了,所以我們佛教徒在社會上做這些福德的事,也是應該做,但是社會上很多人都沒有智慧,這件事情也應該做。這個智慧就是要弘揚佛法,要給他智慧,應該做這件事。「受天上、人中福樂,常不墮叁惡道;如所願,漸以叁乘法入涅槃。」
是故,世尊!若有見現在佛,若見般若波羅蜜經卷,等無異。
這是做個結論。所以若是有人看見了現在佛,看見釋迦佛、看到阿彌陀佛、看到阿閦佛、看見藥師琉璃光佛、看見彌勒佛,你若見到,這是一件事。「若見到般若波羅蜜經卷,等無異」,是平等無差別的,你都能夠栽培善根,將來能得聖道的。現在就等于是般若波羅蜜經卷就和佛畫上等號,就可以知道般若波羅蜜經卷的重要性,可以看出來。
是故,世尊!若有見現在佛,若見般若波羅蜜經卷,等無異。何以故?世尊!是般若波羅蜜,與佛無二無別故。
前面這一段說是般若波羅蜜爲根本,舍利是枝末,所以般若波羅蜜應該尊重、恭敬、贊歎,學習的,所以釋提桓因願取般若波羅蜜經卷,不取舍利;可是能夠取舍利供養恭敬,也得到很大的功德的。
前面這一段文說完了,這底下做一個結束。「是故,世尊!若有見現在佛,若見般若波羅蜜經卷,等無異。」釋提桓因又稱呼佛爲「世尊!」所以若是有人,他能夠看見現在世間說法度化衆生的佛,若是看見了般若波羅蜜的經卷,這兩件事是平等無差別的,因爲佛是由學習般若波羅蜜圓滿而成就的,所以是無差別。
「何以故?世尊!是般若波羅蜜,與佛無二無別故。」沒有差別,不是兩件事,般若波羅蜜和佛,不是兩件事,所以叫「無二」,沒有差別,所以這麼說。這個般若波羅蜜是大智慧,這個「佛」翻到中國話也是個覺者,就是覺悟真理的人。覺悟真理,誰覺悟真理呢?還是般若波羅蜜。不過般若波羅蜜是約法說的,佛是約人說的。你成就了這樣的法,就名之爲佛,所以他們兩個不是兩回事。這可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,有那麼樣得重要。
複次,世尊!如佛住叁事示現,說十二部經:修多羅、祇夜乃至優波提舍。
這底下是第二科「明受持誦說般若經卷于佛化他齊功德」。這是說我們若是能夠受持、讀誦、演說般若波羅蜜多的經卷,那麼與佛教化衆生的功德是相等的,這一段文是這個意思。「複次,世尊!如佛住叁事示現」,這還是贊歎般若波羅蜜的功德殊勝,如佛安住在叁樣事情上出現在世間,佛出現在世間就做叁種事情,佛不離開這叁種事情,所以叫做「住」。這叁種事情是那叁種呢?第一個就是佛爲一切衆生隨機說法,這是第一件事。第二件事,現種種的神通度化衆生,這是第二件事。第叁件事就是佛的大智慧,他能夠鑒別一切衆生的根性,應該怎麼樣現身,怎麼樣爲他說法,佛有這個智慧能看到這裏,看到這個人根性是利?是鈍?「應以佛身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爲說法。」「應以比丘、比丘尼身得度者,即現比丘、比丘尼身而爲說法。」就像〈普門品〉說的,佛能夠明了衆生的根性,能夠很契機地爲他…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下 6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