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說法,或者是現神通,就這叁種事,佛出現世間就做這叁種事情。
「說十二部經:修多羅、祇夜乃至優波提舍。」這叁種事裏面,這裏只舉一種事,就是爲衆生說法。說法這裏邊有十二種的差別,就是長行、重頌、授記、孤起頌、無問而自說、說因緣、說譬喻及本事,本生、方廣、未曾有、論議,加起來就是十二部。這個「優波提舍」翻到中國話就是論議的意思,這一共有十二部。
複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、誦說是般若波羅蜜,等無異。
前面這一段舉佛出現在世間所做的叁種事,這底下說是「複有」,又有善男人、善女人,他能受持、讀誦、演說是般若波羅蜜經卷。「等無異」,這兩件事,佛住叁事度化衆生,與善男子受持、讀誦、演說般若波羅蜜,他的功德是平等,是無差別的。這先說明出來是這樣,底下說原因。
何以故?世尊!是般若波羅蜜中,生叁事示現,及十二部經:修多羅乃至優波提舍故。
「何以故?」什麼原因呢?「世尊!是般若波羅蜜中,生叁事示現。」這個釋提桓因又稱佛爲「世尊!」「是般若波羅蜜中,生叁事示現」,佛能夠用這叁種事情,出現在世間度化衆生,這種作用是由般若波羅蜜中生出來的,還是以般若爲本的,所以它們是平等的。「及十二部經:修多羅乃至優波提舍故。」十二部經也是由般若波羅蜜的大智慧發生出來的,所以是平等的。
複次,世尊!十方諸佛住叁事示現,說十二部經:修多羅乃至優波提舍;複有人受般若波羅蜜,爲他人說,等無異。
前邊只說世尊一位佛,這底下說十方諸佛,也是一樣,也還是說受持、讀誦般若波羅蜜,爲他人說等,功德是平等的。
何以故?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,亦生十二部經:修多羅乃至優波提舍。
這個話分兩個意思說的,解釋這個理由。佛所以能夠成佛,就是學習般若波羅蜜法門圓滿了,名之爲佛,所以佛是由般若波羅蜜發生的。佛能爲衆生說法,也是由大智慧而建立的。這個「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」,是自己修行功德圓滿了;「亦生十二部經:修多羅乃至優波提舍」,是成佛之後,大慈大悲廣度衆生,這樣的作用也是由般若波羅蜜中發生的、建立的。所以般若波羅蜜和諸佛叁事示現的事情,都是平等的了。這是極高大、極廣大、極究竟的贊歎般若波羅蜜法門的重要。這等于說一切佛都是由般若波羅蜜修學圓滿而成就的,這明顯的是說,我們也應該這樣學習,那才能夠得聖道,才能得佛道的。
複次,世尊!若有供養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諸佛,恭敬尊重贊歎,華香乃至旛蓋;複有人書般若波羅蜜卷,恭敬尊重贊歎,華香乃至旛蓋,其福正等。
這是第叁科「明供養經卷與供養佛等」。「複次,世尊!」假設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或者比丘、比丘尼都包括在內,能夠供養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的諸佛,供養的佛數很多了,對于佛能夠恭敬禮拜,尊重贊歎,還能夠「華香乃至旛蓋」的供養,這個人這樣做功德。「複有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」,也是恭敬禮拜,尊重贊歎,華花乃至旛蓋,這兩個人做的功德是相等的,他們得到的福德是平等的。
何以故?十方諸佛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。
十方諸佛都是學習般若波羅蜜,而後得成佛道的。
複次,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是般若波羅蜜,受持、讀誦,正憶念,亦爲他人說,是人不墮地獄道、畜生、餓鬼道,亦不墮聲聞、辟支佛地。何以故?當知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正住阿惟越致地中故。
這是第四科「明離叁惡道,超二乘,漸住佛道,遠離衰病」,說到這樣的功德。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是般若波羅蜜」,就是聽聞了般若波羅蜜的道理,聽聞了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,聽聞了以後心裏面很歡喜,就能夠受持、讀誦般若波羅蜜的經卷的文句,又能夠正憶念般若波羅蜜文句裏邊所顯示的道理。一個是能诠的文句,與文句所顯示的道理。一個文、一個義。你只是去讀誦文,功德不具足;你不讀誦文,你只是思惟義,也是不具足。這兩樣不可以分開,也要受持、讀誦般若的文句,還要思惟裏邊的義,這樣才可以,你有所缺就不行。這個原因在那裏呢?這個義是由文句所顯示的,就是由諸佛爲我們演說的語言裏面,從這個語言裏面來顯示這個義的,如果你不讀誦這個文,你去思惟這個義,這個義靠不住的,你可能會走偏了,你可能變成邪知邪見了,有可能是這樣子。所以你一定要讀誦這個經文的,讀誦了經文,你還要再思惟這個義,思惟這個義,你再讀誦經文,你一定要這樣做。
你常常坐禅修止觀的人,你如果自己,你不受持、讀誦與你修學法門相應的經,你不這樣做的話,你自己單獨這麼用功,用功久了的時候,有一點境界,你心裏面就疑惑,我修行的方法對不對呢?就會疑惑這個事情。出現的境界,這個境界是好境界?是個壞境界?怎麼回事也不知道,你就會疑惑,就有這個問題。你若是常讀誦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看經上是這麼說的,色不可得、受想行識不可得,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,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可得。然後你依據經文所說之義,觀一切法空,無我、無我所,你心就會沒有疑問,就會決定,你這個信心也生起來,會生起來的。這也可以看出來,你不可以離文字相的。得了聖道以後,得無生法忍以後,有離文字相的境界出現,那是聖人了,他可以離文字相。但是那種聖人,他還是要親近十方諸佛的,因爲初得無生法忍,很多的功德都沒有具足。我們沒有得無生法忍的人,有一點成就的時候,我就要爲人師了,不得了!得無生法忍的人反倒不願意爲人師,反倒很歡喜要積極地要到十方諸佛那裏去參學,他爲什麼這樣呢?他感覺到不足,我所成就的太少了,他反倒有這個感覺,所以他還是不能離文字相的,還要到十方諸佛世界聽法的,這個事情就是這樣子。
所以聞是般若波羅蜜,受持、讀誦,還要正憶念,正憶念也還要受持、讀誦的。「亦爲他人說」,也能夠爲他人講說般若波羅蜜,你只是受持、讀誦,也可能會爲人講說,但是不如有正憶念,「正憶念」就有思慧、有修慧在裏面。有修慧在裏面,這個智慧就高深了一點。
「是人不墮地獄道、畜生、餓鬼道。」你能夠這樣子,不只是受持、讀誦《般若經》的文句,而又能正憶念,正憶念而又能受持、讀誦般若的文句,你能夠保持住你的正知正見,你對于佛法的認識,能保持它符合經律論裏邊的真義,能符合佛的真義,你就不會走錯路,所以這個人不會墮落到地獄道、畜生道、餓鬼道。如果說是經論的文字都是戲論,我不讀這個經,我就自己坐在那裏,不立文字,你有可能會走偏了,變成邪知邪見;變成邪知邪見,是人就有可能墮地獄道、畜生道、餓鬼道,就有可能。如果說我不正憶念,我天天就是念:如是我聞,一時佛在王舍城靈鹫山…,就是念這個文,你這只是聞慧,你沒有思慧、修慧,你的煩惱調伏不住。到時候人家輕視你了,你的火就來了;人家贊歎你,高慢心就來了。總而言之,你還是心隨境轉,你會做惡業;做惡業,自然就會到地獄道、餓鬼道、畜生道,就有這個可能的。
這個野狐禅,百丈禅師那段文就是有關系。百丈禅師講《金剛經》,當然這個寺院裏面跟他學禅的人都來聽他講經,但是另外來了白須的老翁也來聽講經,天天來聽。最後講完經的時候,大衆散會走了,但是這個老翁他不走,不走,百丈禅師問:你怎麼回事?你天天來聽經,你心裏面有什麼事?他說:我是迦葉佛時代在這裏住,百丈山的後面,我就在這裏住。後來我的弟子問我說: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?說這麼一句話。這句話,這個百丈禅師那個語錄上是這麼提,但是這樣說話,我們聽懂這句話嗎?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?這句話若我來解釋的話,他有大修行,不是一般的修行,他如果做錯了事,會不會受惡報?就是這樣講。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?這個話,我推測這個意思,就是他的徒弟感覺他師父有做錯誤的事情,他師父做錯誤的事而不知道改正過來,不知道,他徒弟就不高興了,就這樣問他,說: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?他就回答說:不落因果!他的意思是我的修行這麼大,我做錯事也不會受惡報的,是這麼回事。這樣子,死了以後就變成個狐狸,就在百丈山的後邊,變成個狐狸了。那麼他把這件事報告了百丈禅師,他就對百丈禅師說:應該怎麼回答呢?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?這句話問我,我應該怎麼回答呢?這個百丈禅師說:不昧因果。「昧」就是糊塗,不糊塗,有因就有果,應該這麼樣回答,這下子他明白了,有因就有果。若我看,是怎麼回事呢?說是大修行,他的修行不大,他的修行不大啊,而且這個人經論的學習不夠,經論的學習也不夠;但是他也是很有誠心地用功修行,我認爲就是取相的修行,心有所執,心有執著去修行,就是這麼一個修行人。這樣你對因果的理論都沒有搞清楚,而還自己很用功,就有所仗勢,我不怕,結果等到臨命終的時候,「陰境若現前,瞥爾隨他去。」,就是到了畜生世界去了,就是這麼回事。有人解釋是答錯了一句話,就變成野狐狸了,這句話說得不對,不是這麼回事。是他有做錯誤的事情,他徒弟不高興了,就是問他: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?我猜是這麼回事。
這裏這個意思就是說,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是般若波羅蜜,受持、讀誦,正憶念,亦爲他人說,是人不墮地獄道、畜生道、餓鬼道」,他不會的,就是這麼回事。就是他若讀誦經,就容易明了因果的道理;而還能正憶念,就是聞思修的智慧都具足了,他當然就沒有問題。大修行人啊,一個小小的錯誤都生恐怖心,趕快要忏悔清淨,應該那樣才對。不能說我有修行,我有仗勢,我不會墮惡道,不是的呀!你不是聖人。聖人他有可能做錯誤的事情,但是不是用貪瞋癡心做的,聖人有時候做錯誤的事情,他是用智慧、用慈悲做的,他不是用惡心做的,所以他不會因此而墮落惡道。你自己反省,我有修行;有修行,但是你做錯誤事情的時候,你用什麼心做的呢?那就可以知道自己有沒有修行。實在來說,你時時地要反省自己,不要說別人贊歎我,就感覺很得意,不是的;你要反省自己這一念心,我這一念心遇見境界的時候,這個反應是什麼樣子,要知道這件事。
「複次,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是般若波羅蜜,受持、讀誦」,而還要正憶念;正憶念,而還要受持、讀誦,亦爲他人講說,要有慈悲心爲人講說。如果你愛著名聞利養,那你就用貪心來講演般若波羅蜜,還是不清淨的。這個人他是很清淨,「是人不墮地獄道、畜生、餓鬼道」,是這樣子。
我們再講個故事聽聽好吧。我沒有出家的時候,我在家的時候,在鄉村裏面讀這私塾,後來我祖父有朋友,說是小孩子讀書,要到城市讀書去,漸漸地可以由中學到大學,這樣子才合乎這個程序,老在鄉村裏讀書不行。那麼我只是都在鄉村裏讀書,到那正式的學校讀書不及格,所以要補習一年,在齊齊哈爾,這是在滿州國的時候,就去補習去,那個國文的老師那一年他請假了,他不來上課,那個學校的校長來代他上課。他上課的時候講故事給我們聽,哎呀!我聽了很歡喜啊。以後我出了家以後,聽這些老法師講經,也都講故事。但是有人請我講經,我把這件事忘了,不講故事,就有人叫我,你應該講故事,我忽然間開悟了,明白這件事,應該講故事。連我自己也是一樣,我聽人講經,他講故事我就特別有精神。其實這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,這故事是誰說的?都是佛說的。
佛在世的時候,有一個大富翁沒有兒,沒有兒,心裏面總是有一點憂慮,心情不快樂,不快樂,就到各地方去問,佛在世的時候,有其他的宗教,有六個大老師,他就到那兒去問。那些大老師說:你的命就是沒有兒的。他聽見這個話心裏不快樂。這一天回到家裏,就是把正常的清淨的衣服都脫掉了,穿那個破爛的衣服在那裏愁眉苦臉。這時候來了一位比丘尼,就同這個長者的夫人說:你先生怎麼不快樂呢?這個夫人就如此如此的向這個比丘尼說,比丘尼說:佛是一切智人,怎麼問外道,他們有什麼智慧啊,問問佛,看看佛怎麼說。哎呀!對啊。他這個夫人就對他的先生把比丘尼的話就告訴他,喔!他眼睛一亮,好。有一天他准備好了,到佛這裏來問佛,說:我到那六個大老師那裏問,說我都沒有兒,世尊!您看我有沒有兒?佛說:你有兒,你的兒福德很大,將來也是要出家的。然後回來,他心裏很歡喜,就請佛吃飯。那麼他先回到家就對他太太說:哎呀!佛說我有兒,但是這個兒要出家,又不大舒服,他太太說:只要有兒就好,出家沒有關系。這麼一說,這個大長者心裏也就歡喜了。那麼這一天請佛來吃飯,帶著千二百五十比丘大家在吃飯,吃完飯,佛又爲這個大富翁夫婦說法,說的也很歡喜,然後佛就領著千二百五十比丘就走了。走,走,走到一個山坡上面,山坡上面有樹,有陰涼,大家在那裏坐一會兒,還有流水,洗缽。這時候來了一個猴,就到阿難尊者那裏要這個缽,阿難尊者就不給它。佛就說:給它,給它,你不要顧慮。阿難尊者就給它。過了一會兒,這個猴就盛滿了一缽的蜜,就送給佛。佛一看,說:這裏面有蟲子,把它拿掉。它拿到旁邊,把蟲子拿掉,又送給佛。佛說:你再加一點水,它又拿去加一點水,就送給佛。佛這時候叫這個猴,你給每一個比丘大家分。千二百五十比丘,這一缽蜜分之不盡,每一個人都有了,都放在缽裏邊這個蜜。這時候那個猴很歡喜!在那裏跳,手舞足蹈地跳,一跳,跳,就跌到山下就跌死了。你看有這種事情。
若是我們這個肉眼一看,哎呀!你在這兒供佛,供養大衆僧的蜂蜜,應該得好死嘛,結果是被摔死了。其實不是,猴那個身體,那個果報舍掉了還不是很好嘛。佛這時候一入定,一看,到那兒去了呢?就到請佛吃飯這個大長者家,他這個夫人就懷孕了。等到經過多少個月以後就生産了,非常端正的一個小孩,父母歡喜,佛說我有兒,就是有兒,心裏非常歡喜。那麼就漸漸漸漸就是長大了,長大了就要求父母他要出家。說:不可以出家。您不要我出家,我就死,就要死,說這個話。我頭些日子,在臺北遇見一個法師,他說他出家的經過,他要求要出家,他母親說:你若出家,我就自殺。那麼這個兒說:你若不讓我出家,我也自殺!哎呀!這種事情真是難啊!真是太難了。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下 6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