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下 7

  他這個人要求出家,父母說是不准出家,不准出家我就要死!然後這父母就商議:佛說了嘛,他若有個兒,這兒一定要出家,要出家就還是讓他出家吧,不要死啊!那麼就好,就讓他出家了。

  

  出家了,就聽佛的教導,很快地就得阿羅漢道,得了阿羅漢道。這個人叫什麼名字?叫蜜勝,蜂蜜的「蜜」,殊勝的「勝」,叫蜜勝比丘。這個蜜勝比丘有個什麼特別呢?就是和大衆僧如果到什麼地方去,中途若是渴了,沒有水飲的時候,把這個缽都交給他,他把缽向虛空裏一飛,落下來,缽裏面都有蜜。誰要吃蜜就給他,他就有蜜,所以皆大歡喜。因爲這樣子,大家都對他有印象,于是乎就去問佛,阿難尊者就去問佛:說是這個比丘怎麼會有這種事情呢?佛說,你有沒有想起來,有一年、有一天在那個大長者家裏吃完飯,回來的時候經過一個山坡上休息,有個猴給我們很多的蜜,大家分開吃,然後這個猴手舞足蹈就跌死了。你想起來這個事情?說:想起來。說這個比丘就是那個猴轉世的啊!說是那個猴用這個蜜來供養佛,所以他今生有這個果報。但是爲什麼墮落猴了呢?佛說,他是迦葉佛時代他就做了比丘啊。做了比丘,那個時候年輕就出家了;人壽兩萬歲,年輕的時候就出家,你看這個人有善根啊。然後這個時候…,這個寺廟多數是在空曠的地方,就是山野裏面。從寺廟出來到什麼地方,有的時候會經過一個河,有的比丘他就從河此岸跳到那邊岸去,有這種事情,一跳、一跳就這樣跳。然後這個年輕比丘就對別人說,你看他們那樣跳,就像猴似的。當然說這個話呢,那些、那個比丘都聽見了,回頭就對他說:你說我們像猴似的,不可以說這個話,你知道我是什麼?我是大阿羅漢啊!我出家人應該做的事情,我已經都做圓滿了,你說我似猴,你有罪啊!哎呀!他心裏也害怕,于是乎給他五體投地的忏悔。忏悔只是不墮到地獄裏去啊,還是做猴了,做了幾百世的猴。最後這一世遇見佛了,又轉成了人。因爲他以前出過家,也持戒清淨,修行過啊,修行過四念處,所以今生很快得阿羅漢道。

  

  這個故事裏有什麼意思啊?我們這一段文,「聞是般若波羅蜜,受持、讀誦,正憶念,亦爲他人說,是人不墮地獄道、畜生、惡鬼道」,他不墮落叁途。因爲什麼不墮落叁途?就是學習般若波羅蜜經,深信因果,不敢做錯誤的事情,所以不墮落叁惡道。而那個年輕比丘,他就是智慧不夠,不能保護自己的叁業清淨,隨時就罵人;你看對于比丘他敢罵,對別人呢?有不滿意他就會罵人啊!所以我們要加小心啊,要小心自己啊,不要隨便罵人,不要隨便的有惡口罵人,罵人不好啊,罵人對自己將來有問題的啊。

  

  尤其是有些在家人會釣魚、歡喜釣魚,到這水裏頭去釣魚。看見人家釣到魚,心裏歡喜。你想想那個鈎把魚的嘴鈎住了,它很痛啊!你鈎你自己你試試。所以我們這個人啊,就光是想自己而不想別人,不知道這樣啊;己所不欲勿施于人,你施于人,別人不歡喜,別人照樣也這樣來對付你,你歡喜啊!所以我們常這樣想,我們這個態度來對付他人,他人的心情怎麼反應?你就不妨,別人同樣的來對付我,我怎麼想!你就知道那個人心情怎麼樣了。所以我們要加小心啊!不可以說錯話。

  

  「亦不墮聲聞、辟支佛地」,你若受持、讀誦這個般若波羅蜜經,又能正憶念,也不會墮落到聲聞、辟支佛地,因爲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這裏面有大慈悲心,所以就不會退墮到二乘地。退到二乘地是什麼?二乘地就是他不能夠發大悲心,不入無余涅槃,永久地度化衆生。聲聞、辟支佛也有慈悲心,但是時間短,就是沒有入無余涅槃之前,他能夠利益衆生,能利益。若是入無余涅槃以後,他就不度衆生了,雖然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的衆生受苦,他不管了,所以這個慈悲心不夠,不夠長遠。

  

  「何以故?當知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正住阿惟越致地中故」,什麼原因不墮落叁惡道?什麼原因不墮落聲聞、辟支佛地?有兩個原因:一個是心裏面沒有貪瞋癡,所以不墮落叁惡道;心裏面有大悲心,所以不墮落聲聞、辟支佛地。那麼這個人是什麼人呢?「正住阿惟越致地中故」,這個人就是得不退轉了,得了無生法忍以後,永久也不會再退回來的,永久也不會再退回到凡夫的境界,也不退到叁惡道,也不會墮落聲聞、辟支佛地,都是不退轉了。

  

  我們現在學習佛法,打禅七我也去參加,很辛苦我也不怕,我繼續盤腿坐,我不會坐禅叁天我就跑了,我不坐禅了,自已還能忍得住,這個七天都能坐禅;我也能念《金剛經》,我把《金剛經》都背下來。你能維持不退,也不容易,也是不容易。但是,自己再反省自己,實在還是退的啊。譬如說是我昨天靜坐的時候,午前有一支香坐得也不錯,午後有幾支香坐得也不錯,但今天坐就不對了,這就是退了,我們就是把握不住。雖然有一點好境界,但是要退。但是繼續努力,又會再回來,回來又會向後退,就是進進退退、進進退退的。這是說打禅七,這七天能維持住也是不容易,但是自己實在心裏面的境界是進進退退的。說是打完禅七了以後,回家去了,回家去以後是怎麼樣呢?就不如在禅七裏面的清淨了,那就是退了,明白點說就是退了。說我能把《金剛經》背下來,我也能把《法華經》背下來;頂多你背叁個月,以後我不背了,《金剛經》也不背、《法華經》也不背,那就是退了。所以我們凡夫這個時候,一時的勇猛能有點成就,但是有可能會退下來。

  

  有的情形,我今生我是做了出家人了,很勇猛精進,這一生都是修學聖道。但第二生呢,因爲前一生你用功修行,有點福、有慧,第二生就是到一個大富貴家去做人了,因爲福德智慧大嘛。這個富貴的境界一出現,爲富貴所迷,就不能再修學聖道了。那和前一生對比,就是還俗了嘛!前一生出家修行,第二生就是變成在家人了,就是還俗了啊!所以在家居士,出家人有的時候,哎呀!他修行他怎麼會退了?你不要笑他,你可能還不如他;因爲你前生出家,你今生還俗了,你也是還俗的啊!所以你不要笑他。你應該怎麼樣呢?幫助他,幫助他栽培道心,勸他再回來、再修行,不要譏笑他。要明白這個意思啊。所以我們學習佛法,你學習多了,不譏笑任何人,你沒有得不退轉的時候是這樣子。我們出家的法師也好,你們在家居士也好,有的時候對這個大德,像忏雲老法師,或者是那個大善知識,我對他很恭敬;對像我們這一般的出家人啊,心裏不!心裏面會有這些事情。

  

  但是以前在北京,就是日本人侵略中國的時候,七七事變之後,侵略中國的時候,有一個居士叫周叔迦,他是北京大學的教授。日本人侵略中國,占領了北京以後,這個周叔迦他就不做大學教授了,不做了。幹什麼呢?把自己的錢都拿出來辦佛學院,辦兩個佛學院,一個男衆、一個女衆。現在也還有個比丘尼,是在他那個佛學院裏住過的,在香港有個比丘尼在他的佛學院住過的。他辦了佛學院以後,他請好的老師講課,他不管是看見大德老法師也好,只要你是個法師,他就給你磕頭,他不分別誰是大德、不大德,他看見他就磕頭,有這種事情。

  

  這個道理在那裏呢?人啊,只要是個凡夫,所有的煩惱都具足,但是他這個時候能放下世間的五欲,跑到寺院裏面出家,就是了不起啊,就值得恭敬!就值得恭敬。說是他出家了十年、二十年,還俗了,他這十年、二十年裏面栽培聖道的善根了,在他那個分別心裏面有善根,還是值得恭敬的,他終究有一天那個善根發生作用了,又來修學聖道了。所以他只要修學聖道一個時期,又還俗了,又來發心修學聖道了,又還俗了,不知多少次,最後有一次成功了,就是這樣。像剛才這個故事,他是一個比丘,年輕的比丘很發心修行的一個人,罵了阿羅漢像猴似的,他就變成了一個猴了,第二生就變成猴。這個猴以前出過家,栽培過聖道的善根的,還是值得恭敬的!所以這個猴的果報盡了的時候,這時候遇見釋迦佛的時候,就得聖道了!爲什麼那麼快就得聖道?以前栽培過啊!

  

  所以我們看見出家人有修行生恭敬心,就是他是差一點,還是發恭敬心。其實在來說見到一切人都發恭敬心,不可思議啊!你知道這個人前生可能是出家人,栽培過善根的啊,所以不要輕視任何人!對任何人都不要輕視。這樣子,自己心也清淨;你發恭敬心,你自己心清淨;你輕視他,你的心就不清淨,你這高慢心就是一個過失,就是煩惱啊。

  

  「當知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正住阿惟越致地中」:「阿惟越致」就是不退轉的意思。就是已經得了聖道以後,得了聖道以後不會退爲凡夫了。他是有大悲心,就是大菩薩了,他不會退到二乘地中,不會的。他這個清淨的功德,一直地向前進;得了聖道以後,有進而無退。沒得聖道的人,不一定,有進也有退,就是不一定。

  

  「是般若波羅蜜遠離一切苦惱衰病」,所以我們若是放下世間上的苦惱的纏縛的境界,誠心地學習般若波羅蜜的法門,你這個清淨的智慧,般若波羅蜜是清淨的智慧,你若成就了的話,能遠離一切苦惱,不會到叁惡道去,能遠離一切苦惱的衰病。這個「衰病」,這個衰有什麼意思?衰是對興盛說的,興盛、很興隆的,後來又衰微了,就是有退的意思。這個病,就是對健康說的,若不健康就是病。就是有進也有退,有退也有進,老是不決定。現在你成就了般若波羅蜜這個清淨的智慧,就不會有這種事情,就不會有衰病的時候,永久是很興盛的,永久是向前進的,功德是越來越多、越來越多。

  

  這是贊歎這個般若波羅蜜的功德廣大,我們應該發心學習。

  

  複次,世尊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書是般若波羅蜜經卷,受持、親近、供養、恭敬、尊重、贊歎,是人離諸恐怖。

  

  這是第五科「明離怖」,遠離恐怖,分兩科。第一科「離內怖」,不是離外邊的怖,離內心裏面的…

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下 7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